美文网首页戴氏春秋
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29 关于“卿序”与“军行”的

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29 关于“卿序”与“军行”的

作者: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 来源:发表于2024-03-28 07:57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反复探讨过郑国的情况,这里再简要回顾一下重点。由于郑国受封时间在春秋主要邦国中最晚,经历的变异机会也较少,所以春秋初期的郑国几乎是相当标准地按照《周礼》的规范来设置六卿的。为了论证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以郑厉公复辟的“厉公之变”为切入点。

“厉公之变”(前680)

    郑厉公在其在位的第四年(前697)被权臣祭仲足驱逐之后,占据了郑国西南部的重镇栎长达十七年后,终于复辟重新成为国君,并要求早在郑庄公时期就已经是三军主将之一的“大宗伯”原繁向自己效忠:

    ……郑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厉公入,遂杀傅瑕。使谓原繁……对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左传.庄公十四年)

郑厉公复辟事件

    如图,郑厉公以栎人伐郑(前680),在“大陵之战”中击败郑师并俘获傅瑕,随后傅瑕以先行返郑弑君为条件获得自由。按照原繁自己的说法,自从郑桓公在宣王年间受封起,郑国就按照《周礼》设置了大宗伯,并由原繁所在的家族世袭此职。由于“大宗伯”不参与“登卿”,所以尽管距离郑庄公初年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原繁仍然没能成为上卿。那么我们就需要确定原繁家族所担任的大宗伯之前有几位卿,如果只有一位卿则模式就如同鲁国一样以司徒为上卿,如果前面有两位则与卫国的模式相同以冢宰为上卿、以司徒为介卿。

    首先我们来看之前曾经例举过的:原繁年轻时候曾经参与郑庄公二十六年郑败燕师的“北制之战”。

“北制之战”(前718)

    ……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左传.隐公五年)

    此记载内容简短,但是传递的信息量却极大。首先在郑庄公担任周室卿士时期郑国确实曾经拥有至少形式上的三军,此并非纯粹基于郑国当时的人力资源,而是与郑庄公在周室宗法制度上的地位相关。至于春秋初期担任“大宗伯”的原繁,在其身前至少有两人,其一是曼伯,与子元共同指挥真正的精锐部队事实了对燕师的致命一击;其二是祭仲足,在三军将中排名于原繁之前。所以原繁之前有两卿,那么郑国与卫国应该同样采取完全忠于《周礼》的卿制,列表如下:

 “北制之战”中郑国六卿

    注意这里并没有机械地将六卿分为三军,而是灵活地将“二公子”曼伯及子元编成一组实施迂回袭击。同时对于外实内虚的三军,每军只有一卿指挥,成功地吸引了燕师的注意力。所以实际上郑庄公四分三军,巧妙地打破了固定的“军行”与“卿序”,以少数兵力发挥了更多的作用。

    而十一年之后的“繻葛之战”(前707)更验证了六卿的这个排序。

“繻葛之战”(前707)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左传.桓公五年)

    根据《传》的记载,曼伯、祭仲各自独当一面成为进攻的主力,而原繁、高渠弥不再单独领军而协助郑庄公统帅中军,那么六卿排名大致为:

“繻葛之战”之战中郑国六卿

    也即由于之前排在原繁之后的泄驾去世空出一个卿位,而高渠弥得以递补进入。按照这个排名郑三军将佐当为:

“繻葛之战”之战中郑三军将、佐

    结合“北制之战”以及“繻葛之战”来看,郑国此阶段明确分为三军,但是将、佐配置与对应的“军行”则相对灵活。一方面,郑庄公按照诸卿各自的身份、特点各自行成组合,譬如“北制之战”中善战的曼伯和其多谋的兄弟子元行成组合,率领郑师精锐从背后击溃燕师;而大宗伯原繁由于立场相对中立,因此安排其与世子忽不合的高渠弥行成组合,并由自己亲自统领。另一方面,同一组合在不同场合下对应的军行也不同,譬如为了迷惑燕师,表面上在正面战场安排三军,实际上精锐主力早已迂回在后;而面对王军的时候,把本来应该排名在后的原繁、高渠弥统帅的下军作为中军,以制造由郑庄公亲自统帅主力的误解。实际上精锐分别由曼伯、子元统帅作为右拒也即上军,由祭足、良佐统帅作为左拒也即下军,这样两拒才是真正的主力所在。如此灵活的“卿序”和“军行”安排才是郑庄公以有限兵力却能够屡战屡胜的秘诀所在。

    郑庄公在位期间安排世袭老臣、自己的儿子和有能力的宠臣同朝为卿,在当时诸侯列国之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当然这与郑国历史较短且新来东方落脚、缺乏有深度的谱代家臣团有关,因此不得不不拘一格聚拢人才。郑庄公在世期间犹能依靠卓越的领导水平平衡上述三个群体的利益,但其对身后事的安排有严重偏差。正如同后来申无宇的评论:

    ……对曰:“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郑庄公城栎而置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齐桓公城穀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左传.昭公十一年)

    也即其安排为子元城栎是导致世子忽未能顺利即位的直接原因,此与齐桓公对管仲的安排相比成为了典型的反面教材,也即郑庄公实际上在“择子”上面有严重失误。随着郑庄公终于老去,其群子与诸卿之间的冲突前后持续了超过二十年,最终公子突脱颖而出,清洗了诸卿的势力,重建以“庄族”为核心的六卿,才将郑国稳定下来。

    不过总体来说,郑庄公之后的郑国无力继续维持“三军”架构,后续国君也无法继续驾驭来源过于复杂的卿大夫群体,郑国终于重回与其国力和定位相符的两军制,并以公族为政权的根基,从此与齐、晋、楚等大国在发展道路上分道扬镳,反而与鲁、卫、陈、蔡等国更加类似。

相关文章

  • 我印象里的历史——第004话 诸卿乱晋(中)

    三、诸卿世家 晋国将佐诸卿时代,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六卿起,算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结束,前后共延续...

  • 待卿长发及腰,我与卿共老

    《待卿长发及腰,我与卿共老》 卿愿我,再无烦恼, 卿说我,根本不好, 卿视我,过于清高, 卿怪我,不如朋友, 卿盼...

  • 《待卿长发及腰,我与卿共老》

    《待卿长发及腰,我与卿共老》 卿愿我,再无烦恼, 卿说我,根本不好, 卿视我,过于清高, 卿怪我,不如朋友, 卿盼...

  • 与卿说·序

    文/阿鹿先生 对于这些聊聊的字 说是梦呓也好 说是故事也罢 它们被深埋在世人的眼光下 不礼满天神佛,不拜天地 唯有...

  • 将军的由来

    从将军官职的由来,一般来说,是指军队中具有很高阶层的军官的称呼. 早在,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

  • 待尔长发及腰,与卿沐饮琼瑶,看遍天下依依草,皆无吾妻飘渺。

    待尔长发及腰,与卿沐饮琼瑶,看遍天下依依草,皆无吾妻飘渺。 几经繁华依旧,却无留恋今宵。行遍天下亦逍遥,惟愿与卿同...

  • 长相思 难为晴

    雨难晴,水难晴,相识曾于九重城,何来是影轻 念花卿,忆花卿,辗转春秋难为行,菊杯贪鸟鸣

  • 思卿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卿,坐也思卿。 思卿不见卿,行也不得,坐也难安。

  • 五律·意气歌

    少年爱仗剑,江湖千里行。 单骑踏飞燕,双臂逆乾坤。 无言对卿笑,浊酒赏千军。 登高及云顶,山河儿女情。

  • 梁惠王的野望(三)这可能是史书记载的第一次水攻

    范、中行被逐,晋国的三军六卿减为两军四卿,卿族对晋国权力的垄断益加严重。之后四卿族不断对外攻伐,各自埋头拓展家族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29 关于“卿序”与“军行”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lr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