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自从我不觉得自己是「好人」,不care自己是「好人」,不想要别人觉得我是「好人」开始,我对自己的存在感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也活得更自由了。
01
很多80后的小孩和我一样,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怎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礼让、谦虚、心胸宽广等等,这些都是成为「好人」该有的品质。当然,这些都是好的,也让我觉得我这颗「苗苗」没长得太歪,应当归功于从小打下的根基还算正。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有了朋友、同事,各种社会关系,会对「好人」这个概念越来越模糊。印象中,「好人」就是永远和颜悦色,对谁都友善,没有脾气,总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更高的位置,有一种雷锋精神。但社会不是那么简单,如同生物具有多样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品性的人,用单一的友善规则来对每一个人,可能不会得到同等的回报,会让「好人」发现越来越累。
02
在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成本越来越低,效率却越来越高。总有途径可以不必靠取悦他人、做「好人」来提高生产效率、达成目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需要进一步思考何为「好」,你认为的「好」对别人真的好吗,你了解别人的真实需求吗,知道别人的理想追求是什么吗?比如我爱喝咖啡,我兴致勃勃地自己磨咖啡豆、装袋、封袋、打印标签,制作咖啡伴手礼送给朋友,却没想到的是朋友其实胃不好,不喜欢喝咖啡。但对方可能还得照顾你的感受,确认你「好人」的身份。
03
前几天听了武志红老师关于「好人」的专栏内容,对「好人」的逻辑和恐惧有了更深的理解。「好人」身边总是会出现许多「坏人」,就像互补原则一样,人总是会结交一些和自己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从深层的心理原因来分析,一部分是想透过别人来活出自己无法拥有的另一种可能性;另一部分是通过「坏人」来保护自己,「好人」可以继续呆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做「好人」,不用理会外在复杂的人事物。
另外「好人」还有一大特征,就是攻击性缺位。「好人」害怕展现攻击性,把人类天然自带的攻击性深深掩埋,因为害怕自己一旦展现攻击性,会迎来更大的挑战。攻击性这个词总给人一种不太好的感觉,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该有的心态和行为。其实这里所谓的攻击性并不是说要动用暴力,而是表达一种属于自己的鲜明的态度,比如表达对他人观念、行为的不认同、不接受,而不会思前想后地纠结是否自己展现的攻击性会带来更大的「报复」。
武志红老师说,「攻击性等同于生命力」,一个人身上如果没有攻击性,很容易像是虚假的,也很难和别人建立起更生动真切的关系。
04
上个月初一个普通的工作日,现在对我来说变得与众不同。听了武志红老师的专栏后我能够更准确描述了,因为那天我真正体验到了自我体内「攻击性」的重要性。
那天上午我胸有成竹地走进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没曾想因误解遭到质疑,在进行解释后,被毫无征兆的怒火袭击,因为平日与该领导并不相熟,只见过其十分和蔼友善的一面,当时自己完全像是被激起了在丛林中遇见「怪兽」时的本能反应:要么逃走,要么攻击。我没逃走(毕竟不是丛林没地方跑),也没像往常那样当忍者,而是据理力争,语言和肢体充分表达了不满,回敬了一半情绪,保留了一半理智。
回过头理性分析,其实那一刻更像是守住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如果冷静下来,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是,领导你刚刚的态度完全突破了我与你、作为上下级之间的边界,工作上的批评我完全可以接受,我们可以理性地进一步探讨,但夹杂的额外满满负面情绪是我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我没有这个义务。当时如果我不反抗就等同于默认,那么那条宝贵的边界从此遭到了破坏,想要重建会更辛苦。
当时自己的反应确实让自己也很意外,因为工作多年自己一直是属于「忍气吞声」型的,有什么想法最多也只是私下与同事交流抱怨,充分承袭了国企的企业文化——领导总是对的。但这次的体验是全新的,没想到当场「发作」掉了反而没有影响之后的工作状态和个人情绪,很快恢复了清醒的大脑和平稳的心跳,这是让我更为意外的。
05
我曾经这样想:不要觉得自己是「好人」,一旦觉得自己是「好人」,就容易成为那种占据道德制高点,对别人指指点点,对自己放松警惕的人。
而现在,我已经几乎把「好人」这个概念打入大脑的冷宫,取而代之的是「靠谱」的人。我相信这个社会需要更多遵从自己内心,活出真实的自我,同时尊重他人,尊重边界,能够彼此成就的「靠谱」的人。每个人把自己活好了,修炼成器,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