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记|益见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8年9月24日,晴,风,周一
1
早晨的阳光投射在阳台的橡皮树和榕树上,没有昨天的太阳透彻,阵阵风从纱窗吹过,一丝凉意。院子里的秋味浓多了,爬山虎比香樟树的叶子也黄一倍,有些已经干黄半个叶片,哗哗哗的作响,两个锻炼的老人穿着薄夹克,西侧的石榴树压弯了枝头,片花已经枯萎,几盆瓦盆的菊花爆满,一个塑料布袋上摊着从老家带回来的花生。
中秋往往秋收的旺季,田野里都在忙着掰苞谷,薅花生,今天天气清凉有风,干庄稼活要好一点。几天前孩子就说要和我一起去卧龙岗办公室写作业,清气,也自由,有点乡村的味道。两个小孩跑着手里拿着一个包谷杆,嘴里在劈着苞谷杆皮,把瓤在嘴里嚼着,一股甜味沁人心脾。
余沟于卧龙岗余脉是典型的岗坡地,蔓延的杨树林哗哗作响,柳树和榆树摇曳摆动,布谷鸟和麻雀在田野里唧唧吵吵的叫着,原来绿油油的花生地发黄,人们坐在小板凳上,三排都在薅花生,顺着人两边捋出几排,前一段下了雨,土壤松活一些。除了这一垄地,其他的地已经花生已经薅完,两个挎个筐的妇女正在地里检地里落下的花生。
那块芝麻地,三四个星期前,还有人拿蛇皮袋或框掐芝麻叶,回去淖淖,晒干芝麻叶,那是我们这里的美味。今天芝麻地里,连芝麻根都挖净了,芝麻成捆的靠在一起,远远看去,一个人正抱一捆芝麻,用一个木棍在地上的一个塑料单子上腾芝麻,今年天旱不知道芝麻丰收否?不过从老家捎过来的芝麻叶,味道还是很浓。
2
余沟的岗坡上,不变的的那道长长的红砖高架水渠。有几个好友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水利工程,虽然废弃,但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景观,与这里的田野、树木、建筑融汇一起,看起来别致的秋天。春天的的时候,那时风吹着嫩叶我爬上那个水渠,脑子里想风都来了,还在桥上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转眼就过去了,一个轮回就过去了四分之三。
从卧龙岗下来已是五点多,车流拥堵,特别是学校门口更是水泄不通。幸好师傅左奔右突,抄小路回来了。二胶厂门头织渔网卖蜂蜜的大哥吹着口哨,附近坐在道牙边,傍边放着电车和一个蛇皮袋,卖四只老公鸡。问多少钱一斤,他笑着说,你又不买,十二要不要,一个三斤多,要了领头给你少了。
风吹着窗外的树摇曳的厉害,看到写秋斋老师正在王府山搞的活动,心向往之。到家一讲,一拍即合,全家都想去一睹中秋王府盛景。就驱车而去。六点半,暮色苍茫沉落下来,看来月亮偷偷的剁了起来。七一路的雪松和人民路的梧桐都在灯光下摇曳,三个残疾歌手正在大统百货门前用情的歌唱郑智化的《水手》,做着抖音和快手,一切看起来都是和这个时代同频。
民主街口的两个三轮车师傅,讨论着这两天的生意。这个看起来消瘦的长者七十来岁,在宛城妇幼保健院退休,自己又做了保安还偶尔出来拉人。简单交流后笑着说,过节、放假生意还可以,拾里麦子磨里面,每本生意,能挣了给孩子们减轻负担,还是个事由不是。尊敬这些自立自强的人,劳动最光荣,从来不丢人。
天意阴沉,想着这会儿人民路已经水泄不通,反而四通八达。恩,明天又开学上班,现在的社会都是围着孩子们转,也没有时间出来逛逛,也是一个有原因。沿着新华路上坡,走到这里,品味老城才发现,落差就是格局,而这次我只是看到了有个坡,视野与知识的宽窄,决定了对问题的认知度。
工农路也开始进入夜间模式,那个窄夹道里的老人拄着椅子蹒跚走着回家了。看到共和街的路牌往左一拐五六十米的样子,就看见王府山的大门。红色的大门虚掩着,推门而入,还是访古寻踪的几个老师在一起正聊的正酣,想念不如见面,此言不虚。
3
中秋之夜,王府山下,若干好友,把酒言欢,聊天交流,最为惬意。原来群里讨论惹火朝天的事见面,以后反而都温良恭俭让起来。写秋斋乔老师眼尖,也是见多识广的实务派,访古寻踪的队伍和影响越来越大,打捞了南阳曾经沉淀下来的一些往事。好多不是只能回味,而且可堪回首,反而把那种固有文化的底气给提上来了。人活一口气,为气所悬,一鼓作气,就会所向披靡。
原来五六个小孩在院里摆放的陨石边嬉戏,益和博去寻山顶观月去了。南阳有个王府山,扒扒擦擦挨住天。在近代都是南阳城最高的建筑之一,南眺白河,北望独山,环顾四周南阳城的四面八方一览无遗,为明朝以来的典型建筑。山高路陡,还无护栏,其间有有庙宇穿插,两只大狗在西侧叫个不停。
围坐在一起的一群文保爱好者,因为访古寻踪的平台和杜全山老师的盛情,搞一个公益活动,是一个社会力量的呼应,我觉得应该发生,甚至有些需要呼吁与呐喊,功成不必在我。因为之前,见过面的时候就乔老师、张长江老师和张睿堂老师几个人,其他的都有耳闻而未见面。
推杯交盏下,一个议题,各抒己见。我把自己的一些所做所思所想和大家做了交流。把历史文化的最典型小细胞定位在人。通过人与南阳与历史的勾连,去挖掘更多的故事。譬如一条线周吉祥斋,这个刻字铺,既有董作宾学习刻字的历史记载,又有孙葆田刊印书籍的例证,那么这个于荫霖巡抚大员。这些人和事,就会从一条缝隙里看到另一个多彩的南阳。
4
儿子未曾来过,但给我说好像来过。不管怎样,在王府山顶还是看到一分钟月亮的样子,在四周云彩缝隙看见,只有是嫦娥奔月,或者彩云追月。给拍了个照片,发了一段自己的文字:
八月十五日 王府山夜景
早听王府名古今,今日上山无留心。
但看中秋之月,将出未出,将进未进。
铃声飘飘,秋风瑟瑟。
月,朦朦;城,茫茫。
路陡山高夜坐亭,亭坐远眺暮色苍。
且看城市之景,灯火通明,甚是僻静。
狗吠阵阵,秋意浓浓。
风,习习;人,暖暖。
算是这个中秋之夜的惊喜之处。
算过节,就在工农路口最南头那个古城小吃店,也是老南阳津津乐道的繁华之地,虽无府衙门口人多,但也不差,摆的四排桌椅,也是络绎不绝,五个做酱饼菜和的人忙个不停,两个盛饭的也忙个不停,看来老南阳的味道最乡愁。
5
回到卧龙岗,月亮仍藏云后。院里几个小孩在玩沙子,两个老人在转圈散步。碰见勾老师,昨天晚上都约他有应酬,说晚上就可以。等儿子回来非要上二十二楼赏月,自己准备了柠檬茶、橘子,背了一把藤椅。
往年也多次在中秋之夜来赏月,能看到白河,灯火阑珊处,一面是川流不息的人车,一面是不时传来狗叫声声。而天顶上的辽远无边,看不到星星。孩子天真,认为月亮会出来。跟着天真,算是陪伴。
哎,别说,约莫五分钟的样子,随着缓缓流过的风,月亮在云端露出了一个边,好像偷看一下又躲了回去。试摸着试摸着,月亮忽闪忽闪的出来了,二十二楼瞬间也亮了三分,居然能看到田七花和仙人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人的诗意,多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变得烂漫起来。特殊的时间点,会给我们特殊的感觉,妙不可言,才是玄之又玄。忽然想起,李白赏月不也是站在白河松软的沙滩上,醉意朦胧的写上几首,妙手偶得,也打动了你我。
渐有凉意,屋顶风起。月光下的南阳,如你所见,也如你所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