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海力布》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本文是内蒙古地区的一篇民间故事。主要讲述了猎人海力布从老鹰爪下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小白蛇为了报答海力布,便把海力布带回了龙宫,龙王把嘴里的宝石送给了海力布。这块石头能听懂动物说的话,唯一的禁忌就是不能告诉其他人。一天海力布听到鸟儿们议论大山要崩塌的消息,为了劝乡亲们搬家,说出实情,自己变成一块石头的故事。
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猎人海力布》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特别重视,期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能生动讲述民间故事。本课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课后习题,“说一说课文讲了海力布的那几件事?以海力布或者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劝乡亲们搬家这一部分。”展开教学。
第一课时,我以单元导读页导入新课,同时介绍民间故事的特点。学完生字词后,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意在通过梳理每一自然段的内容后,循序渐进概括本文讲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
课堂上,梳理每一自然段内容,以及总结课文讲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这一问题进行并不顺利。一是学生预习不到位,对课文不熟悉;二是课前没有把握好学情,总觉得问题不难,学生应该可以很快回答,所以面对课堂没有同学举手的局面时,总是急于出示答案,课堂上给学生的阅读思考时间较少。思维敏捷的同学在范例的参照下,能很快概括主要内容,稍慢一些的同学积极性降低,课堂显得沉闷。
在处理“课文讲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这一问题中,如果以这一问题为引领,先提示学生梳理每一自然段的内容,再给学生留下充足的阅读思考时间,让学生在静中思索,课堂应该会生发不同的效果。
第一课时,我还设计了品析人物品质环节,因为时间仓促,进行较为肤浅。现在想来这一部分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析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了课后习题第二题“以海力布或者乡亲们的口吻讲述劝乡亲们搬家部分”。我先以课后习题一“课文讲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进行复习巩固,紧接着,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情节,品析人物品质。这也算是对第一课时的回炉重整。当同学们说到从劝乡亲们搬家,说实情,变石头中,感受到海力布舍己为人的品格时,顺势组织学生重点阅读劝搬家部分。1.画出表现海力布着急心情的语句。2.用海力布或者乡亲们的口吻,讲述搬家部分。给出学习提示: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将海力布换成“我”,或将乡亲们换成“我们”。
这一部分我安排的有讲述范例,但又怕范例牵引学生思路,致使学生的讲述和范例一模一样。所以我先让学生讲述,再出示简洁的范例。引导学生讲述时,语言可以更加简洁。在给海力布石头写来历时,我提示同学们抓住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学生交流后,又给出范例。
反思在这两个问题的处理上,不是很恰当。本来范例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学习指导,学生交流后再出示范例,有多余之感。同时课堂上也没有明确给出如何将故事情节用简洁语言概括,只要求无指导,学生回答又没有给出针对性指导建议,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课堂上学习方法指导大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在学生回答后,及时给出精准评价和指导建议,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