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什么要把诸葛亮写得那么神?

作者: 作家长河 | 来源:发表于2016-08-31 09:17 被阅读365次

    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书看过几遍,老版的电视剧也看过几遍。

    刚开始,被小说里近乎神一样的诸葛亮所吸引。慢慢的,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才发现,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还是一个凡人,没到神的地步。《三国演义》里,作者为了渲染诸葛亮的无所不能,给他强加了很多特技。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读三国,千万别被里面的某些内容误导了。同时,应该时刻记得,《三国演义》是小说,更不能误把小说当史书去读。

    史书,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记录历史演变过程和历史人物的重任,要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小说,虽然要跟随历史的脚步,但它本身就属于一种文学体裁,比起史书,写作手法更丰富,情节也可以虚构,而且还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

    因此,完完全全地用小说来普及历史知识,肯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就拿诸葛亮来说,在《三国演义》里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应该是小学就学习过的《草船借箭》。借箭的起因是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妒忌,想找个杀诸葛亮的借口,故意让他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不但欣然答应了,还把时间由十天缩短为三天。

    其实,借箭的关键不在借,而在事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算准三天后江面必有大雾,并结合曹操多疑的性格,最终利用几条破船就造足了十万支箭。

    从“草船借箭”中,我很佩服诸葛亮遇事不惊的这种智慧和胆识。他教会了我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越是遇上急难险重的事情时,越要保持绝对的冷静,因为无论再大的事,你都不能逃避,必须要去面对。

    而真正的“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据《三国志》记载它和诸葛亮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草船借箭”的主子是孙权。

    在《魏略》中说,孙权坐着大船来窥探曹军阵势,被曹操发现后下令射箭,万箭齐发,箭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转船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

    从《魏略》中看,”草船借箭“确实存在,但既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更不是事先预谋好的,而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草船借箭”之后,让读者和观众称颂叫好的,应该就到 “空城计”。不得不说,空城记在小说里写得很惊悚,电视剧里演义得也很到位,故能给读者和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玩的就是刺激和心跳。

    《三国演义》中讲述的空城计是纸上谈兵的马谡“意外”失街亭后,司马懿率15万雄兵直逼西城,而当时驻守西城的诸葛亮身边只有区区2000兵马。与司马懿的15万大军相比,2000兵马就显得微不足道。

    听说司马懿大军逼近,一众文官吓得半死,只有诸葛亮镇定自如,对大伙说:“别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于是才有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空城计,再次突显了诸葛亮遇事冷静、沉着。为什么敢玩空城计,正因为他把司马懿的心理揣摩得比较透彻,才能做到处事不惊,成竹在胸。

    然而,现在的市场上,对空城计的说法不一,我听过的版本不下四种。

    在《三国志•蜀•诸葛亮传》中,只对失街亭进行了记述,确未提及诸葛亮的空城计。倒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魏书》中,对空城计有较详细的描述。

    大意是曹兵出城收麦子,吕布突然领兵来犯。因城里的兵才千余人,于是曹操就摆了一出空城计。吕布怕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所以曹操轻松退兵。

    在《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只是作者对诸葛亮形像塑造的一个缩影。有时我也在想,罗贯中为什么要刻意把很多本来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角色都搬到了他身上?

    结合今天一直在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觉得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企业,都在极力选树先进典型。比如杨善洲、高德荣等,为什么要选择并宣扬他们,因为他们的形象十分正面,而且社会公认度比较高。

    回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也很正面,罗贯中选择这样一个正面的形象,再通过适当的艺术加工,就能为当时的社会塑造起一个性格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

    从这方面来看,我觉得罗贯中塑造的这个形象是非常成功的,虽然相隔的年代比较久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贯中为什么要把诸葛亮写得那么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yq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