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前方的引导--阅读遐思

作者: 丽铭当下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15:36 被阅读97次
近前方的引导--阅读遐思

  放假闲来无事,每天除了喂饱家人及带6岁的娃儿--难得他常能自娱自乐,又兼身体状况良好,顿感时间充裕起来。

  我很应该读读小说,因为我一直声称自己最喜欢小说。这是我最应该马上大量阅读的类型,但是一想到,自己以前读的大量名著似乎并没什么卵用,现在就这样继续的话,也还是和过去一样浪费时间。倒不如停下来想想,到底该怎么读小说的问题。

  有句话叫做功夫在术外,读小说大概也在读小说之外。前一段,读了慕名已久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之后,除了得到一个关于阅读小说时,读什么的一张列表,并没有对小说阅读有更好的理解与实践。读的时候依然还是一不小心,就沉到情节里边去了,其他什么都想不起来。当然,可以读完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却似乎并不那么容易读进去了,除非这是一本你很感兴趣的小说。而且你第2次如果再读得长一点,你还会像第1次那样继续沉浸到情节中去。

那读点儿其他的吧,譬如文艺美学之类。书架上就有一本这类书,以前还是认认真真读过,而且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有所领会和掌握,再看其他的又觉得大同小异,并无新意,还是看不进去。

随便到图书馆,在阅读栏找到几本阅读和欣赏的书,感觉还不错。其中有一本是邵洵美的,一个人的谈话,跳读几页,颇有感觉。又看到一本阿来的,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随便翻翻,顿觉阿来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作家,一个真正的作家,比前些天,张炜的小说论好多了。至于川端康成的小说的方法,读了几篇做罢。最近翻国内外,尤其是国内作家的文学论著比较多。随便摘录几本,说说读后感觉。

  邵洵美的一个人的谈话里颇有一些真知灼见。其中提到一篇短故事,属于乔治莫亚的《一个讲故事人的假期》,算是文学欣赏,是关于男诗人和女诗人的故事,这里提到了这个故事的主题,我们阅读故事的时候应该阅读什么。当然还有他的自身的感悟,比如说不要太被性别左右,而这是中国旧文人的一个缺点。又说,诗是昙花一现的真理的尽人力的记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认识真理,所以诗被看懂也无绝对的可能。这句和以下属于他的摘录。

    小说应当是客观的观察的结果,而诗则是最主观的感觉的工作。我是欣赏多于观察,因为假使一件有趣的东西放在你面前,而你存在一些观察的念头,那些东西便会变得不有趣的。无论什么事,他本身现在要有感动我的力量,使我得到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以后在同一种情调之下,他又会浮现在我的记忆里,只要是没有什么繁杂的事情来把这情调打破,我便自然的会把它写下来,甚至连一篇书评也非得经过这一番程序不可。我曾经开始过一部小说,写了2万多字,总没有方法,叫一位小姐走下楼,她有许多要下楼的理由,但是她也有许多不要下楼的理由,结果只能把草稿丢进抽屉里,让她一个人留在楼上。

一个艺术家要成功,他先得培养一个艺术的人格。

  我还看见一张但丁的画像,他伏在桌上写作,环绕在他四周的便是神曲里的人物,这虽然是画师的想象,但是我却相信这情景的真实,一个作者应当先爬进了书中人的宇宙,然后领他们到我们的宇宙里来。聊斋志异便是作者到书中人的宇宙里去后的一部游记。所以我有一个成见,觉得写小说还要有相当的年龄。

哪一天你的趣味长成了,哪一天你便会有真正自己的作品。

一个人的谈话长40页,是其中最长的文章,写自己写作,感受,论诗艺,论当时作家,内容相当丰富。

这些摘录对我颇有启示,这说明他是一个真正的文人,我的意思是一个格调高雅,有崇高审美追求的人。介绍文说,他的家世可与贾宝玉相当--其行为举止与风流态势,与宝玉确实有得一拼,时称当代孟尝君,对当时的文人帮助很大,散尽家财,为当时的文人墨客出书,还出版了论持久战的英译本。其中举了几个例子,一是某刚回国文人经济困难,文稿拿去,他看都不看,先拿出500大洋给人;另一个是留学时,他把自己的上等客舱换成三个普通客舱与同学住--由此可想见其为人处事与胸襟。评论把他比作成鲁迅,郁达夫,这些大文壶边的一个小杯子。这个豪门世家子在解放后不久,死时却连一件新衣装裹都找不到,还欠下数百元债务。

  这么一个风流人物,竟然在当时的文人中,不能列名其中,有他自己提到的原因,或许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太有钱了,不缺钱不缺名,无法引发他内在的斗志,以至只成为大文豪旁边的小饰物。

  其他十几二十篇都是一两页的小短文,无非写一件小事情,又语焉不详,虽偶有珍珠,密度偏低,终究难以卒读。

 

近前方的引导--阅读遐思

  接下来是阿来的,《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相比来说这是一本令人振奋的书。

摘录部分如下(简化大意)

文学观念与文学问题:不到1000年前欧洲人打了败仗,仍然非常自信的去全世界传教。西方有一个马可波罗,而中国却无一人去过问。我们缺少一种野心,有野心才能创造奇迹。(现在一无是处的我,有对自己的这种自信力吗?有一点,但是依然还带着恐惧。)

开始我不写作,我到处寻找研究地方志,中间我确实写过一本关于佛教的书,是关于走访的材料,过了4年我就开始写尘埃落定,写完了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肯出版,我也没有绝望,我觉得这个书很好啊。…我说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改,就是错别字,如果有的话。没有绝望过。

文学面临的问题:我们少有反思。人物的三个维度:个体,国家民族、政治性的人,最后是人类的人,三者相互作用。想象力究竟是什么?譬如1984。就监控的种种细节,历历在目,更重要的是思想资源。

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故事之外另写了别的什么东西?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没有对自我的质疑,就不会有创新的冲动。中国人很少有创新的冲动。意象是通过有意义的形象的描述来呈现情感。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作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一个生命逐渐长成的过程。

非虚构文学的文化责任:对于丽江的书写,只有数10年前的两个外国人文本。关注文化的中国写作:发现杨庄,黄河边的中国,梁鸿:出梁庄记,梁庄在中国。

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很少能把人的情感心理,尤其是把人各种各样的关系当中那种微妙的联系,生成一个生动细腻的,微妙的,敏感的表达。把当下的社会感受和对当下社会的深刻的认知,写到这个人物关系中去。我们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脱鞋入水,感受到温度力量,这就是新。从历史角度观察社会生活的变化。背景,是作者欲传达的时代。百年孤独中技巧不过是一些魔幻的外衣,而它的价值在于它巨大的批判力,对于殖民主义掠夺的批判。

  陈子昂:人家发个牢骚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伟大的人,因为境界不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张炜《在香港教会大学的14堂课》,对于写作也有独到的论述。印象比较深的是:每句话,文字都有它的起势,文字之美不仅在于它的音韵,还在于字形与意义的贴合。这话当然说的非常好,也只有汉字,有如此深奥的美学,我也有所感觉,但要命的是他没有提供任何的例证,所以顶多也只能是一种感觉了,这例子寻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作为一个指导写作者来说,比阿来差远了。阿来的作品多年前看过尘埃落定,印象不深,但是看文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了不起的写作者。

  我曾经以为,伟大的作家一定应当是有社会责任感,关注普通人,与普通人类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我最欣赏的作家类型。但其实并非如此。你可以鄙视普通平民百姓,譬如纳博科夫;你甚至可以对自己的族类与文化不屑一顾,比如帕慕克,讨厌被称为土耳其作家;你也可尽写一些与现实不沾边的风花雪月,跟你自己的身份与时代毫不相关……你一样可以成为伟大的传世作家,但你得有拿得出手的其他了不起的技艺,让人感到欣赏的价值。

    但绝大部分传世作家都属于胸怀天下的前者。我猜我们普通读者要么财位不济,要么智识缺欠,或者两者皆乏,又或者,财智禀赋超群,却感精疲力竭……都是需要主人不时抚一抚脖颈的疲惫老猫--所谓人文关怀。偌大民国4万万同胞,良好文化传统尚未消逝之时,邵洵美那一类读者也就他一个,况是他,死时也穷困潦倒。

  阅读阿来给了我一份信心。因为他所写的也是我想写的。也许是个性使然,也许是这么多年来不断的自我暗示所形成的塑造,我只能书写现实,现实是我唯一的书写动力与激情。原来我很多年前就想过书写的村庄中个体的现实,对我们的文化同样具有重大的价值。

  阅读对我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不断从只言片语中强化我的信心与行动的合理性,这正是对坚持的滋养--我想这也是我多年来竟未至放弃的原因吧。

  我感觉小说之美的来源,大概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字本身。音,形,义中反映出来的字词的华美,或者是简洁清晰准确有力,以及三者相得益彰的契合。

二是文字构建的意象之美。其中的景物,人情世故,人物个性,关系,以及曲折的情节,譬如王佛历险记,其中描绘了王佛所画之画的美好,文字与景色都十分优美,虽属翻译文字--大概因为他写的是中国的故事,所以翻译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议和读者都容易领会其文字精髓。

    三是思想道德,熏陶之美。作者的主题思想,通常承载在主要人物的命运之中。在对人物处境与命运的反思中,我们得到了一种人生境遇的审美,人文的关怀或者认识。

  这种欣赏是我当前阶段能够比较容易抓得到的层次。

  写到这里,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认为自己既然不太会读小说,那么就先别浪费时间去读的想法。我当然要通过别的阅读来提升阅读小说的能力,但是阅读小说是根本,这就如光读写作指导书,写作能力永远无法提高上去一样,只有通过阅读我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本身。无论阅读写作还是别的什么,我们首先应该认可我们自己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努力下去。

  昨天在一个文学写作群里,试图提问关于小说阅读的方法,结果几乎无人理会。但提问本身自有其价值,一个清晰的提问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对它展开思考。我的提问是:

有两种小说,一种是商业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另一种就是文学小说,这种意味着他的思想情感比较丰富。但是看到最后大家不知道感受到没有,无论是情节性小说还是文学性小说,我们最后能够收到头脑里的,依然不过是一个 大致 的情节。稍强一点的话,还有对一个人物的感受。除此以外,似乎别无其他。我想如果我们接收不到别人精心的传达,我们自己的传达肯定也会成问题。

或者,我们应该接受这种状况,并且认为,或许就像我们自己大部分时候所做的那样,譬如我们写一篇散文,其实我们最初想要传达的也就是那么几个点,或者一两个点,其他的内容可能都是为了这一两个点罗织出来的,为了让他成为一个完整的,阅读性增强的篇章,只是一种解释说明,一种烘托,让人能够理解,我那一两个"金点"(我们当然会认为他是金点才会认为他值得写下来)是怎么来的,并接收我的那一两个“金点”。如果这一两个金点未能被受众接收到,那意味着写作的失败,也或者是阅读者的失败;当然又或者可能他的金点,我们没有共鸣,但他篇章中其他的“烘托论证”内容却引发了共鸣,这也是读与写的成功。--这也意味着,我们写作的任何一部分,都可能是重要的。

    一本厚书中,对我们有用的内容其实不多,大部分内容是我们一再阅读并已了然于胸;有一部分也许过于深奥,或者经历差别太远而无法引起我们的感受与共鸣,这一部分作用也有限,但也不可不用心;对我们最有用的部分就如教学心理学中指出的,是“跳一跳抓得到”的那一小部分。这部分我们最应该多花时间,不妨摘录下来,常加揣摩。虽说鱼儿脱离了池水,花儿从园中摘下来,会有损他们的鲜活与馨香,但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手中把玩,在鼻下细领其味,最后让它们深深植入我们的大脑感受之中,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虽然我们失去了作者鲜活的建构过程,但是随着我们理解与掌握的加深,它会成为我们自己知识理解的一部分,生成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才是我们最终所需。这如同一项专利,你用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出同一个实用的目的,你便有了自己的版权和专利;如果你用的是和他人相同的方式,路径来建构出同一个结果,就属于专利剽窃,拾人牙慧了。

  也许我们当下的理解领会有限,但只要我们不断扩展自己阅读理解的疆土, 借以时日,日积月累下去,我们阅读中的收获也便越来越丰厚。这疆土的开拓,可以有良师和益友相助,但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因为要成为伯乐,先还得成为千里马。所以归根结底,靠我们自己坚持探索。

相关文章

  • 近前方的引导--阅读遐思

    放假闲来无事,每天除了喂饱家人及带6岁的娃儿--难得他常能自娱自乐,又兼身体状况良好,顿感时间充裕起来。 我很...

  • 好事近 除夕遐思

    好事近 除夕遐思 文\余文学 焰火映红联, 海味山珍香溢。 把酒当...

  • 《祝英台近》秋韵遐思

    雨淋霖,黄叶地。风起舞云树。 点点清凉,湿透鬓霜露。 想那一段相逢,一场游戏,一场梦,匆匆来去。 那愁...

  • 阅读遐思

    我喜欢阅读林清玄的散文,清新、自然,润心、润肺。 林清玄说:“一个作家的终极追寻是: 向外,不断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

  • 关于阅读方法,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前方预警,本文纯干货,请耐心阅读! 前方预警,本文纯干货,请耐心阅读! 前方预警,本文纯干货,请耐心阅读! 最近一...

  • 快速阅读---引导眼睛

    快速阅读第4章引导眼睛: 利用引导工具来使阅读提速,使用细长的引导工具,阅读的时候引导物在内容下方,在中间一直往下...

  • 读书笔记|训练快速阅读的方法

    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需要做两项训练:引导阅读和扫视阅读。 引导阅读就是在阅读时用一根手指或一支笔作为阅读引导物,...

  • 阅读引导

    一直以来我认为女儿是爱阅读。第一,我经常会带她去图书馆借书;第二我们每天都给她讲个故事。可是这样的理解到...

  • 阅读引导

  • 【高效阅读营 】 带给我的收获

    有些东西你不去尝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 近段时间在敏姐的引导下加入了高效阅读营。我喜欢阅读,但是感觉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近前方的引导--阅读遐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zm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