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心理
高三孩子“不自觉”,缺少自控力该怎么办?父母读此文心就放下了

高三孩子“不自觉”,缺少自控力该怎么办?父母读此文心就放下了

作者: 春上村边树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17:33 被阅读3次

    家教随笔

    今天要聊的话题是关于“自控力”,源于一位家长的咨询:“我孩子太不自觉了,有时候我们陪读在他身边,发现他学习好没章法,一会弄这个,一会儿弄那个,对于他的学习内容我们又不懂,就是看他做作业的时间不长,一会又反过来找前面做的资料,这个功夫都是耽误掉了。我们也知道培养习惯是在早期,小学的时候我们不在他身边,出去打工了,现在想高三重要,就回来陪陪他,结果发现许多问题,天天在一起,大家心情也不好,我们现在该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改善孩子的状态呢?看了您前面的专栏文字,觉得很用心,希望您给我们回复一下,谢谢了!”

    谢谢这位家长的信任,你们反思的没错,孩子现在的问题当然都是以前的累积,早期教育中父母没有陪伴好,形成好习惯,后面确实会很受累,也会很煎熬。但现在高三剩下小半年的时间,父母也不能坐视不管,还是需要积极作为,例如您能在本专栏留言,并且阅读前面的文字,本身都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体现出父母是善于学习的人,愿意积极解决困境,今天的专栏就专门聊您孩子的困惑,实际上也应该是许许多多的高三父母共同的困惑,程度大小不同罢了。

    当然,这里要说明一下,留言的这位家长描述的现象也许并不是孩子完全不自觉的状态,也许他只是在整理资料,或者反复核对某种类型的题型解法,所以要反复查验之前的试卷资料等等,父母如果没有和孩子交流,也不能直接下结论判断是孩子完全的不自觉。我相信家长之所以留求助言肯定孩子还有其他现象佐证他们的判断,本身这个群体确实也存在不少。

    “自控力”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素养,在我们传统的早期教育中往往缺乏相应的训练,往往强调他律更多一些,因此绝大多数国人是不太清楚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完全凭借自己的自然状态在处理学习和工作事务,有的人做得好一点,有的人做得不够好,也是正常现象。

    ​儿子高三的时候,在自我安排、自控力方面也同样有过迷茫期,借着一次到校探望他的机会,我和他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做法,供他比照参考:

    例如在周末,我会制定一个计划,是上午的时间用来好好做下周一个父母成长营的课程方案;

    但搜集资料的时候,忽然想到一点其他的灵感,我觉得很有必要写一篇新文章,于是又建了一个文档,开始想这个话题的思路;

    在想另一个问题思路的时候,感觉自己在这个领域积累实在是太少,于是又搜了一大堆与此相关的电子书籍,挑了一本开始看;

    看了几页书忽然发现:上午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大半了,然而我原先预定要做的课程方案还没做,另一篇文章就写了个开头几行,电子书就看了几页,写了几个注,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在串联出去的思考和从网上搜集资料上了(尽管不能说毫无意义,但至少不集中解决一件事)。

    我感觉这样不对,于是调整一下下午计划:

    专注做两个小时的课程方案(必须成型),看一小时心理学的书(有三点以上收获,写出要点),晚上抽两个小时写文章,一个小时看一本思维提升类的书,晚餐半小时后慢速运动半小时。

    这样的安排看起来有条理了一些,也将时间穿插着分配,更符合学习记忆理论。

    在我身上发生的这件事,实际上也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上同样发生过,只是因为不去感知觉而被忽略了,我这里因为要和儿子交流,所以将这种对比显化出来。

    我们明明是想把一个学习任务或者写作项目做好,希望能找到很好的提升自控力的方法,但却又总是一次次的陷入焦虑的状态之中:越焦虑,就越没有行动力;越没有行动力,也就越焦虑,在外人看起来可能很忙乱,毫无头绪,或许留言的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状态就是这样。

    这种状态之所以会持续的存在而得不到解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意识之中有一个最深的错觉:认为我们的人生可以有无限的可能,认为我们可以同时做很多很重要的事情,实际上完全不符合客观的现实,人的局限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把未来的无数种“可能”性,当成了这些所有不同的选择和可能都是我们可以去经历的,因此忽略了当下最重点的选择。我们一旦选择了一个,在那件事情上我们的这个选择就成为了唯一,其他的所有可能性也就因此而不存在了。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那些历史上的名人拥有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成就,除了一小部分天赋的天才之外(美术、音乐类需要天赋的),更多人拥有他们强大的自觉奖励机制和自控力,但他们不会到处炫耀这个东西,也炫耀不出来,这是体现在他的每一个行为细节之中。

    因为他们内在的“自觉奖励机制”和普通人的差异性很大。

    普通人的奖励机制都是用外在得失好坏的标准来恒定,而他们的奖励机制却更多的是基于内在的,强烈认同自我成就的。

    所以,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心学非常强调人生要尽早“立志”(也就是确定人生目标)。

    为什么呢?

    因为立志意味着一个人决定了在看似无限的未来中,早早的就做出了一个选择。在这之后他所有的人生都可以围绕着这条主线来运作。因此,他也就少了很多的迷惘和焦虑,从而能更好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更为专注,更为有效,当然王阳明是否知道时间规划或者自控力这些概念是无关紧要的,像他这样有巨大成就的历史名人,往往都具备了这些,否则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做出那么大成就。

    “时间”是每个人的生命当中最宝贵的一项资源,而这项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想做出任何不说是震古烁今、哪怕只是想超越一般人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需要将我们本就有限的“时间”这项资源,给切割出一大部分,投入到一项事业中。

    我们必须将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专注的把一项技艺反复锤炼,令我们的水平能够在业内成为优秀,别的我们先不谈太多,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很多人的生活为什么很糟糕呢?

    不少有些见识,对社会学有所了解的人会归结于社会阶级的固化,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但是具体到个人身上时,阶级固化和分配不公这是我们要去抨击的一种社会现象,而不能把它作为我们允许自己随意浪费自己的生命的借口。

    “每个人只能为自己负责”,这是我和儿子交流时经常会提及的一个理念,他也是很早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不是说人不能过颓废的生活,而是除了“我自己就是想颓废的活着,并且也愿意为此负责”这一点,可以是你颓废的理由之外,除此之外,任何外在的理由都不能成立。

    对我们个人来说,真正令我们生活糟糕的,本质上是源自于智慧和识见的缺乏。

    因为缺乏智慧的认知能力,所以我们没有深刻的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社会分工的漏洞和模式,因此我们无法找到既适合自己,又能赚到很多钱的事业;

    我们也没有深刻的了解人类心理和生理的运作机制,因此不知道怎样很好的控制自己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所以我们的人生就在焦虑和无所事事中不断地消耗。

    其实你越是成长就越是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复杂,也很简单。

    复杂的地方在于,任何一个结果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达成的。

    比如说一个人他的生活状态很迷茫,很空虚,导致这个结果的包括他的原生家庭,个人性格特质,运气,智慧层次,行动力,心态等等。

    这些因素又会相互影响,比如原生家庭会影响他的性格特质和智慧层次;机会和运气会影响他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智慧层次会影响他的行动力和心态;简单的地方在于,如果你能够学会专注,那么这些所有复杂的因素都可以被屏蔽、覆盖、和超越。 专业能力上的卓越,能够给你带来经济上的回报;经济状态变好了,你的家庭和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好(很多人的家庭关系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钱)。你的能力很优秀,自然的能够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自信心会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是很稳固的。

    很多人之所以不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其实就是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没有让别人尊重你、听你说话的资本。

    如果我们真正的理解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会明白如果不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性的去分配自己的经历,那么我们即便是做的加法,那么每一个数字也都会非常的小,100个1相加也不过就只是100;

    而如果我们能够扭转过去的那种认识,意识到“做加法”只是一种很笨的、试图用假装的努力替代思考的、实际上并不经济实用的方法;“做乘法”才是不仅更有效、而且更快速的方法,那么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完成在“我要真正的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一点上的“立志”。

    儿子问我,“那什么是做乘法呢?”

    我告诉他:“通过在一个时间段里专注的投入精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完成基数的增大,从1变成2、从2变成3、从3变成4……;例如你现在高三,那就把复习迎考的事情做到专注投入,我在写一本关于孩子成长的书,那就专注做这件事,每天安排好计划,通过不断的投入时间,和不断地重复,再加上一个阶段一项成就所带来的其他附利与加成的不断扩大,这个基数就能够不断地以倍数去增长。你必须真的理解并且开始接受这种计算的逻辑,通过对自己和身边人的反复验证,令你意识到这种计算逻辑才是更符合客观事实的,你才能够在心理上彻底的抛弃浑浑噩噩的状态和通过自欺获得的虚幻的满足感,变得真正意义上的专注而有效的生命体验。”

    “什么叫真正的理解呢?”儿子对这点似乎还有疑惑。

    “就是说过去你在去思考自己的未来时,你潜意识中所假设的那个未来,是模糊的、有着很多种可能性的,但是所有的未来和当下之间都是有着‘断层’的。 这里的断层是说,你其实并没有想好、或者其实根本就拒绝去思考从现在到实现那个未来的具体路径,和可操作、可实践的方法。所以那样的未来对你来说只不过就只是一种‘幻想’,它只是你用来自慰的,其实你自己并没有下定决心要去实现它。但是当你真正的理解了之后,首先是你的未来就不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的。并且它会随着你的决定和自控力的增强,而变得越来越清晰。”我向儿子解释道。

    “其次是你的当下和未来之间没有‘断层’,它们之间是有着联结的,而且这种连接是你的感受中清清楚楚的能够感觉的到的,这个你骗不了自己。 但是这种转变绝对不是仅凭意识上的调整就可以达到的,还需要你在现实中的实际的调整和实践。 ”

    而实践的步骤有两个。

    第一,你必须砍掉你人生总规划中的绝大多数目标,只留下不超过三个。

    这是在人生和未来这个宏大层面上的“放弃”。

    以我自己为例,我既想成为一个心理专家,又想成为一个教育学者,又想能够走遍很多城市,又想在一个城市扎根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圈,又想成为一个培训师,还想做一个作家等等,似乎还有很多很多的目标我想去完成。

    但是我最近意识到我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些所有的目标,所以我经过取舍后只留下了三个目标:做一个好父亲,锻炼自己的身体拥有健康强大的心灵,写好亲子阅读的书籍帮助更多的父母(当下写给高三的父母这本书也是这样的决策结果)。

    其他的想做心理专家、教育学者、作家等等都被我放弃了(事实上,这样的放弃并不意外)。 

    这种放弃必须是在心理上真正的给放弃,放弃那些目标可能带给你的成就和自我满足。

    我很清楚我最主要的精力应该只放在我那三个目标上,其他的事情我不会分配太多的精力。

    第二,在你自己可控的未来一段时间内(高三的话还有半年时间),砍掉你绝大多数的目标,也只留下最多不超过三个的目标。

    这是一种阶段性的“放弃”。

    同样还是以我自己为例:即便只剩下三个总目标,我依旧还是想每天都能抽出一小时的时间做运动,想深入研究认知疗法,还想深入理解人的创造力,做好1-2个心理课程,还想同时做好“陈老师家长汇”(面向起始年级的父母教育)公众号。

    通过取舍之后,我11月份只留下了一个主目标:即做好《陪着孩子过高三,成功父母怎么做》第一阶段30节课,同时规划这个课程大概一共180节课,分六个阶段,差不多到这届高三参加高考为止。

    接下来每天早晚进行十五分钟的锻炼,以及各上午和晚上各两个小时的阅读。

    经过这样的“放弃”之后,我首先是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时间被充分的利用起来了。

    当我专注写作高三父母课程的时候不会因为突然想到什么点子再去写其他文章,或者刷知乎做别的事情。

    当你在某个阶段有了一个绝对主要的目标之后,你也不会再陷入无所事事、什么都想干又什么都不想干的迷茫。

    整个人的心态会更专注,同时也会更放松,生活也会更加的具有条理性,尤其是看到许多高三家长的留言和对下篇文章的期待,内心也更有成就感,觉得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在儿子高三的那个关键阶段,我和他通过交流,并且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让他明白:“放弃了那些虚幻的可能性,我们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实在性。这些被我们踏踏实实握在手里的,被我们踏踏实实创造出来的,它们才是我们的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放弃,他抓得越紧,失去的也就越多。高三父母不仅仅讲道理,同时也要以自己的真实行动让孩子看到如何专注?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和目标?他会更有参与感。

    现在儿子到了大学,课程相当紧张,他依然遵循当年的那些收获,合理专注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收获,不时地给我们传来喜讯,想来这样的人生体验会伴随他一生。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有自己的想法,欢迎留言互动,大家一起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三孩子“不自觉”,缺少自控力该怎么办?父母读此文心就放下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ap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