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阵子小朋友幼儿园举办了亲子运动会。首先大家一起做做小朋友的早操,然后是小朋友们的跳绳达标考试,接着是亲子运动项目,最后掀起了大会的高潮:家长接力跳大绳比赛。
作为可能是班里最“闲”的家长,并没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活跃到可以刷到存在感。作为一个旁观者,耳中时不时就会传入其他家长的嘶吼声。
“你快跟着音乐做操啊!”
“把绳踩直了,你会不会跳啊!”
“赶紧接着跳,快到时间了!”
最精彩的声音来自最后的家长跳大绳比赛。这时显现出了我们班极大的凝聚力和对胜利的渴望。
一个家长在第一排前面从左跑到右,从右跑回左,嘶吼着“XX班加油!”。接着小朋友们和部分家长也大声的回应着,声浪一浪接一浪,与旁边安静的邻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在最后倚着墙,看着她扭曲的面孔,带着破音的喊声,不禁觉得后脑发麻。
2.
我对于小朋友参加的一切活动都抱着“开心的体验过就好”的想法。
对于这次亲子运动会,我在朋友圈看到每天盯着小朋友练跳绳的家长,看到在家里提前练习亲自运动项目的家长。幼儿园群里那位嘶吼的家长挑头在挑选跳大绳的家长,还要经过选拔,男家长优先,“男人力气大体力好跳的好”。
我当然只是默默的看着这一切。在经过了小班时练习拍球在奶奶家楼下把嗓子喊哑了,全楼人都知道我家有个拍不好球的小孩之后,对于这些体育项目我就抱着“随你自己去发展”的态度了。事实证明,小朋友在小班时抗拒的拍球运动成了他中班时隔三差五念叨着想要玩的游戏。
尽管这次跳绳小朋友依然不达标,但保持着一颗热爱跳绳的心,运动会结束之后依然心心念着每天户外活动要练跳绳。
3.
我不禁想,这些争强好胜的家长是在争什么?一张奖状?一种荣誉?一种“我是赢家”的感觉?
这些嘶吼的家长都是什么样的人呢?在我有限的了解中,都是一些普通人,有在朋友圈卖东西的,有自己开店做点小买卖的,有普通打工者。如此的争强好胜,却都没有做他们认为的“人生赢家”。
所以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吗?从小要做赢家,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当然在这种教育下,孩子也会变得争强好胜,我曾见过就因为两个人做游戏比赛跑到十米开外的路灯处,跑输的那个哇哇大哭,而家长只是说“下次努力跑赢”就可以了。
4.
越来越多的“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了。
还记得那个因为嫉妒第一名的同学而把他砍死在马路上的那则新闻吗?
还记得在同事水杯中投毒的那位“高级知识分子”吗?
家长们只知道教孩子如何去赢,却没告诉他们“赢”是什么。
5.
我跟小朋友讲,你不要去管别人,即使你是最慢的那只“小乌龟”,只要你努力过,今天比昨天爬的快那么一点点,你就是赢了。
我们总是在跟别人做对比,从小听着无数个“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的范例,而殊不知每个人之间的差距都可能大过“乌龟与兔子”之间的差别。
没有人去拿乌龟和兔子做对比,因为大家觉得那是两个物种,乌龟尽管慢,但它能活几百年;兔子尽管快,但会被大灰狼吃掉。它们的差别就像天与地,不可一同比较。
而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尽管我们都是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家族。这之间的差距要大过天与地。
当我们拿我们的长度去对比别人的短处,我们赢了,便很开心。殊不知别人能做好的事情,是自己一生拼尽全力也无法靠近的。
6.
我们总听着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事情,从小听灰姑娘嫁给王子从此过着幸福生活的故事,听着一个又一个逆袭的励志故事。
我们之所以会听到这些故事,是因为这种事情是稀少的。有谁曾听说过“一个人每天吃三顿饭”的故事呢。
而我们却把这种少见的事情当作稀疏平常事,认为人定胜天,自家的孩子也能逆袭,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做人生的赢家。
果真如此吗?
7.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其实都并无什么天赋,只能平凡的过一生,我们的一生都不会留下什么“丰功伟绩”值得后人铭记。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个体。就像没有两颗一模一样的米粒,但是无数的米粒放在一起,我们只会叫那是一堆大米。只有当中有一个黄豆时,我们才能一眼找出那一个黄豆,而其他“独一无二”的米粒,就只是米粒而已。
现在米粒们都想要做米堆里的黄豆。最终只会在偏执中得到一份空虚。
但是把一粒米,装进一个透明小盒子,摆在架子上,它就像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尽管可能最后它会被扔到垃圾箱,但是它仍然做了一回“自己的米粒”。
8.
从小就一直生活在比较之中,活在大大小小需要争夺胜利的比赛中。
有了小朋友之后,这种比赛延伸到了谁家的妈妈更好一些,谁家的孩子更优秀。
曾经一度,我也参与了这种无聊的游戏,不停的给自己和小朋友贴着标签。直到有一天,我被这种贴标签的游戏压的难以呼吸。睁开眼睛就感到绝望。
我跳出了米缸!做了那粒格格不入的米粒,任何人都不理解的米粒。
但,我是自己的米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