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不据守涪城的原因

作者: 平凡的爱好 | 来源:发表于2019-02-23 20:46 被阅读24次

    诸葛瞻对战邓艾,结果兵败被杀,之前已经写文剖析细节,证明了该战诸葛瞻不仅完美诠释了忠义骨气,碧血丹心,铁血气节,而且,大败邓忠、田续一战还表明他绝不是草包。而今天这篇文章想辨析一个话题:诸葛瞻没有听从黄崇建议进据涪城,到底算不算错误?他是出于何种考虑而不肯兵进涪城的?

    在辨析之前,我觉得需要强调一点,就是读《三国志》也好,读其他古书也好,因为不能找作者求证问疑,故而,在阅读的时候,应该特别小心。如果不小心就会上当。有时候是上作者的当,有时候是上自己的当。看时下很多人的三国论点,都多多少少因为上当而犯了许多错误。《三国志》的史料记载也好;作者写进书里的主观评论也好,都不是那么靠谱的。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反复对照所有相关记载,然后,归纳出更符合逻辑的信息。

    《三国志》记事的体例也跟现在人们的书写、阅读习惯有很大差别,这极易引起误会。并且,由于立场不同,作者在评论时,记事时往往模糊化处理,淡化战果,混淆胜败。如,蜀汉延熙十年,姜维北伐,战果明明是姜维胜利的帮助曹魏叛胡完成了附汉迁徙之举,郭淮只有小胜,而完全不能限制姜维。然而,在《郭淮传》里陈寿依然吹嘘皆如郭淮“所料”。总之,要会看书。

    进涪城,还是守绵竹?

    本文要辨析题目的背景是蜀汉的亡国一战。敌方,就是曹魏邓艾一路偷度天险摩天岭,出阴平,奇袭江油,避开姜维等守卫的剑阁,而天心取米,像一把鬼头刀一样杀到了蜀汉皇城附近。

    属于防范的蜀汉朝廷在惊惧下,紧急集合禁军,以诸葛瞻为总指挥,向刺向自己心脏的邓艾迎了过去。

    按照史料记载,黄崇曾力劝诸葛瞻迅速挺进涪城,据险坚守,结果,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三国志》在这里倾向于支持黄崇,批评诸葛瞻。从而使得这个“失误”成了诸葛瞻误国的主要证据之一。可是,在我看来,还不能简单的下结论。就像《三国志》试图以姜维改变既定汉中攻防战略战术,而把蜀汉没能击败曹魏的责任扣到他头上那样,都是一种似是而非,带有欺骗性,很失偏颇的言论。

    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受到误导,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一大原因是读书粗心。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点:当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回师剑阁,把曹魏主力成功阻击在关下后,邓艾、钟会见无法正面突破,遂决定剑走偏锋,迂回穿插敌后,出奇兵以制胜。而在其计划中,并非单单阴平一路奇兵,而是数路奇兵并出,各抄小路,直至成都。

    邓艾军只是其中一路。他们是自汉德阳走阴平小路;钟会的部属田章则是第二路,并从剑阁西出发,奔袭江油城,与邓艾会师那里;还有一路则沿左儋道出绵竹。

    看见占据涪城绝非万全之计。我们假设诸葛瞻真的完全听取了黄崇意见,兵进涪城据敌了。历史会怎么演进?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出绵竹的那路曹魏军,会奇兵天降一般杀出来,或夺下绵竹,一样可以吓得刘禅投降;或是配合邓艾,对涪城南北夹击,东西合围,一样能够打败诸葛瞻。这就叫双拳难敌四手。

    正是考虑到这许多情况——或者是诸葛瞻得到了敌军会出绵竹的情报;或者是出于谨慎,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预料到敌军可能偷袭绵竹。于是,诸葛瞻在派出先遣队向涪城进行了试探性行动后,就立即回师绵竹了。应该说,他的这一决定本身是很正确的,至于最终也没有守住绵竹,则属于另外的问题了。

    由于邓艾这一路是主力并且成功了,又由于诸葛瞻退守绵竹使得出该路的曹军没有发挥作用,所以,史书仅对沿左儋道出绵竹的计划一笔带过,没有后续记载。

    由此可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诸葛瞻的不重视涪城,而在朝中有鬼。后方多投降派,君主昏聩不明,是不好办的。

    附录:

    (黄)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葛瞻不据守涪城的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cm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