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艺术之家汉服世界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作者: 知者行孙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23:39 被阅读8次

    古代朝堂基本上站次基本上是文左武右,最简单的方法是可以通过胸前的补子来分辨,譬如,文官服的补子基本上是飞禽,武官服的补子都为走兽,

    文官又分一到九品,分别有对应的“鸟”补子来代替,

    像我们知道的一品官官服补子为即鹤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古人认为鸟中地位最高的是凤凰,属于皇后的象征

    鹤仅次于凤凰,有“一鸟之下,万鸟之上”之称,正合乎君臣之道。鹤本来属珍禽,羽族之长也。但世所尚皆白鹤。世人所崇尚的鹤,历来被视为吉祥鸟。

    另外,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得道之人成仙时乘骑的工具就是鹤,故鹤被视为仙禽,有“仙鹤”美名,骑鹤也因此成了古人的最大梦想。像南朝梁殷芸《小说》里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鹤是鸟中君子,古人还以“琴操”与“鹤德”来比喻才德出众、品高行洁者,文人画中的“琴鹤图”便是此意。

    故有“一品鹤”之称

    附,在明清文官朝服中,一品补子是鹤,二品是雉,三品便是孔雀。鹤、雉、孔雀分别代表协台、道台、府台,相信这么一说诸位应该更好理解“位列三台”了吧。

    二品补子何为雉?雉在古代其实有个别名叫锦鸡,就是飞上枝头变凤凰的那个锦鸡,所以它在官服的位置仅次于鹤。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同样五品补子白鹇外形很像雉,不过是野雉。大家可以通过外形分辨,突出特点是,羽毛白色。

    此外,白鹇还是一种忠诚的“义鸟”。传说宋朝少帝赵昺在崖山时,人送白鹇一只,他亲自喂养在舟中。少帝投海殉国后,白鹇在笼中悲鸣奋跃不止,终与鸟笼一同坠入海中。这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忠义”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三品的孔雀,在古人眼里的“文禽”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西汉扬雄《太玄经》曾云:“孔雁之仪,可法则也”

    孔雀是十足的“鸟中之王”。孔雀羽毛有圆形眼状斑,如同“孔”,故名,又称“孔鸟”,因为当年南越国盛产又称“越鸟”

    据清陈淏子《花镜·附录·养禽鸟法》“孔雀”条,岭南人捕捉孔雀很有经验:多为富贵人家所养,“(孔雀)雨久则尾重,不能高飞,南人因而往捕之。”

    孔雀有雄雌之分,以其美艳的形与色取悦于人,以雄孔雀开屏最为惊艳。在民间,“孔雀开屏”是一种祥瑞之兆,即希望家里常有“祥瑞”。

    需要补充一点文官补子里以雄雌之分的还有我们熟悉的鸳鸯,也称“匹鸟”,它是是七品文官补子的图案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古人认为孔雀为“文禽”,有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孔雀行则有仪,飞则有次,动不失法,故古人还将其云雁(四品文官的补子)一样作为“礼”之化身( 《仪礼·士相见礼》规定:“下大夫相见以雁。”)

    即为古人社交场合所谓的“孔雁之仪”。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此外需要补充的一点,孔雀也是“官身”,众所周知,官服还有另外一个部分构成——花翎(除绶带外),明清官员帽冠所饰花翎,就是孔雀羽毛。冠饰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区别,以此表示不同的品级,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饰戴单眼花翎。

    另外六品补子为鹭鸶,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八品补子为鹌鹑,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我们喜欢的星爷,他在《九品芝麻官》里,最初的官服的补子是练雀。也叫绶带鸟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绶带就是古代人的腰带,它是官服的另外一个组成,绶带的颜色和长度也是可以辨别官员品级的,像皇帝和诸王用四彩,长二丈一尺。宰相绿色,公侯、将军紫色。

    在明清之前的,古代帝王、诸侯、士大夫均佩玉,系玉的丝称“组绶”。因此各种绶带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与练雀的尾羽十分相似,

    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当然,除了一到九品还有另外一个叫御史,他的补子比较特别,为獬豸,像我们知道的韩愈,明代海瑞都做过御史,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述异记》载:“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知人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宋史记载把獬豸角的形状做成帽子,给御史顶戴,称为“獬豸冠”。明清时后,獬豸作为御史官服补子图案,说明獬豸执法护法的象征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清朝堂之上的“鸟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cz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