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声朗读,大家会想这是小孩子该做的事情,是学生时代该做会做的事情。成年后,很少有人会出声地朗读文章,只是默默地看书。
近期,公司来了一位新人,她毫无顾忌地说,她是一个佛教徒,每天都会念经,不是默默念,是出声地念。她说这样会让人心净。在她的带动下,有两位同事跟着开始在家念经。她跟我说:姐姐,你也念吧!我看你人特别好,有佛缘,念经会让你更好。当你遇到烦心事情时,念经可以让你平静下来。“
我认真想想,平时,当我遇到烦心事时,是怎么平静下来的?
转移注意力,不再想这件事情。比如,我会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去影院看个电影,出去吃点好的,找个朋友聊聊天,网上逛逛购物商城,或者换个环境出门旅游。总之就是找点别的事情做,让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缓解一下焦躁的情绪。
焦躁情绪是得到暂时缓解,但心境真的平静下来了吗?真的让自己用冷静理性的思考面前的问题的吗?好像不能,等回过头来再看这件让人焦虑的事情,依然会愤愤然。
我有没有过真的让自己平静下来,能冷静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时候呢?有!我是这样做的:大声朗读。
清晰地记得一些场景:我坐在沙发上,或者书桌前,有时候是在阳台上,拿着一本书,在慢慢地但出声地念书。
同事说念经能让人心绪稳定,心平气和,是念经这个动作,还是经书的内容起到了这个作用?我认为对于不理解经书内容的人来说,更多是念经这个动作,因为要出声念,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字上,不能念错,不能串行,经书比较生僻,难理解,更容易念错,所以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时,心绪慢慢地也收拢起来。
大声朗读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4155/ca5c1c02d35ac2c6.jpg)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讲到朗读的作用,我深以为然。书中说:
朗读有助于理解高难度文章;朗读能触动你的延伸思考;朗读有助于写作。
首先,朗读能帮助理解高难度文章。对于经常阅读的人来说,书籍是有阅读难易程度之分的。有的书写得通俗易懂,很容易理解。有的书籍写得比较晦涩难懂,尤其是一些成人学习的教科书籍,长句子很多,专业术语很多,读下来都很费劲,理解更困难。大声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断句,按照个人理解的程度断句,长句子可以断开几个小短句来读,这样就很容易理解高难度文章了。
其次,朗读能触动延伸思考。声音是可以带出画面感的。假如你给一家公司的客服打电话,对方是微笑着回复你,你能明确感受到语气中的亲切。假如对方是毫无感情地回复,你会觉得像个机器人一样没有感情。不过现在AI技术发达了,很多客服用人工智能接听,就好像一个人在微笑耐心为你服务一样,根本听不出来是机器人。再比如,妈妈给孩子讲故事,都是声情并茂朗读给孩子听,孩子会随着妈妈的声音想象各种画面,有恶狠狠地大灰狼,也有可爱的小红帽,还有因病虚弱无力的奶奶。这就是声音的魔力,出声朗读能延伸思考,能激活想象力。
第三,朗读有助于写作。朗读和写作的关系,就好比是一位严厉的又非常有经验的老师能一眼看出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一样,你认为天衣无缝的好文章,朗读一遍,立马会发现细微的不当之处。我每次写完文章后,会大声朗读一遍,经常有这样情况,写的时候觉得特别通顺,读的时候觉得特别扭,就按照读的通顺度再修改一下。
书中说到,很多知名的作家也有朗读的习惯,英国作家塞廖尔·巴特勒和韩国作家柳时敏都说过类似的话,朗读帮助他们发现文章里的写作错误。
朗读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开篇提到的,能平复人的情绪,让焦躁的心情慢慢稳定下来,理智地思考问题。
什么时候朗读好呢?
书中给出几个适合朗读的场景:一个人在家时,享受朗读带来的乐趣。
这一点,读者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来定。我认为,不一定非要一个人在家时才能享受朗读乐趣,只要你想朗读,什么时候都可以享受朗读乐趣。当看书看到兴致勃勃时,不大声读出来都不过瘾,那就读呗。记得疫情被封期间,我在家看《琅琊榜》,完全被作者幽默诙谐又气宇轩昂地语言表达迷住了,情不自禁就会大声读出来,还会边读边笑出声,这也是享受乐趣。
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进行朗读。
这一点,和开篇讲的念经一样,焦躁不安时,情绪不稳时,注意力肯定不集中,这时候通过朗读慢慢收拢自己的注意力,达到注意力集中,心绪稳定的效果。
对书中内容理解不透彻时,可以朗读。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朗读可以帮助理解高难度的文章。
在我看来,朗读没必要分出时间和场景。假如我一个人在家,就想坐在沙发上吃点零食,看看电视,或者织会毛衣,这是我的休闲放松方式,难道我一定要拿出来书大声朗读一会吗?没必要。朗读是为了休闲放松,不是为了休闲放松去朗读。
搞清楚朗读的目的和意义,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朗读带来的快感,不需要把他规定成什么样子。
准备好了吗?想读就出声地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