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俊杰
有趣的事情总是值得回味,就好比给生活中的粗菜淡饭添加一点调料。同学相聚的时候,常常把这些事情作为谈资而津津乐道,共同回望当年的青葱岁月。生活总体上是平淡的,正是生活中这一点点趣闻,牵引着我们不断向前,甚至忍受生活中太多时间有规律无意义的重复往返。本篇选择几个本科时有趣的故事,以飨读者。
01 老乡见老乡
当年新生报道的时候,由于我们专业行政管理是第一届招生,上面没有往届生照应,这时老乡会就发挥了很好的功效。报到时认识的两位老乡巫哥和熊哥,巫哥晚上带着我办理入校手续,熊哥领着我在校园食堂吃了一顿。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1271/1bd39cc0ab3fe253.jpg)
在石家庄站下火车的时候(提前报到),一问学校大家不知道,后来打听到是河北地院改名,当时心里就一阵酸楚。晚上和熊哥一起聊时,更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他比我高一届也是文科,高考分数比我还高,也来到了这个地方。后来我们下一届,有一个上了复旦大学分数线的老乡,居然也到了此地,一方面我们为之扼腕叹息,另一方面心里似乎平衡了一点。
那时的老乡会举办迎新活动,唱歌、表演节目等都有声有色,新生没有掏钱,费用是上一届的师兄师姐AA制,心里的寒流经过“两眼泪汪汪”后得丝丝暖意。平时也会到老乡宿舍走动一下联络感情,只是没有去思考过把“老乡好”发展成为“老相好”。当时自己没有电脑,写了文章后好几次跑到黄哥那里用键盘敲了出来,脸皮不算薄。
后来,山头主义倾向让老乡会分崩离析,老乡会的会长感叹“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加上学校对老乡会的态度,经历了从暧昧到打击的转变,老乡会于是化整为零,由全校大张旗鼓的活动转变成,分系分专业小规模的地下活动,不对外宣传和声张。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1271/05536c7a500ae0c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1271/7d257931542fc161.jpg)
工作后老乡会被校友会取代,校友会因身份合法,生命力陡然增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川校友分会经常要接待来蓉出差的校领导,包括一把手、副职我都近距离接触过。不晓得是不是“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风水没对劲,这两位领导回去后不久便栽了跟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已更名“河北地质大学”,经历过折腾(听说有河北工商大学、华北财经大学、中京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几个版本)总算正本清源、不忘初心。学校的专业强项就在名字当中,我们上学的时候就有工程院院士1名,李四光地质学奖获得者1名,俗话说要扬长避短,以前的更名倒是取长补短。
02 我思故我辩
说到学校组织的辩论赛,不得不讲到教练阿黄同志。阿黄同志策划组织能力极强,同时又富有激情,因此把系上的辩论队伍打造成了三寸不烂之舌,在前面几场辩论赛中,我们获得了辉煌的战绩。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1271/05ff0d36874441bc.jpg)
辩论选手中有老乡,记得和经济系辩论时,获得最佳辩手的同学(也是老乡)后来在一起聊,原来不是输在系与系之间的较量,而是被几个老乡给整下去了,概括就是“老乡见老乡,背后放一枪”。当然最后没能闯入半决赛,毕竟我们的辩手都是新生,有些系选派老生坐阵,所谓姜还是老的辣,不得不承认。
阿黄的协调组织能力,在学校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工作后却虎虎生机见了分晓,因为学校的评价指标不一样。就好比前面提到的黄哥,上学时激情万丈地组织富有成效的活动,为他走到现在的工作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和社会评价指标的脱节,导致了产品(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否也应考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1271/e1dc80207cb7252a.jpg)
03闲话植树节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学校青年志愿者搞活动,植树节时号召去种树,大家心血来潮纷纷响应,并且扛着大旗出发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1271/4490c054c6a374c1.jpg)
原来种树没有那么简单,北方的土干燥不好挖坑,为了保证树的存活率,要求开挖直径1米深1米的坑。一开始以为阿德干这个活在行,因为新生在一起大家自我介绍时,他说“天天踢地球”。结果大家拿着铲铲,没挥舞几下就来不起了,一看手上都打了几个水泡,如果把坑挖好还得费不少功夫。
大家商议的结果,管不了这个坑挖得合不合规,差不多就赶紧把树苗放进去,盖上土后好早点结束回学校。
最惨的就是组织者吕同学(如今已离开学校放弃了副教授职称,回老家办农家乐),当专业技术人员拿着工具来检查坑挖得是否符合要求时,还没有来得及回填的几个坑强烈要求返工。当时我们这一批人已经撤离战场,只剩下了主办方的几个同志,被强迫要求整改到位后才让收场。
想想挖坑真还不容易,不管是给别人挖,还是给自己挖。给别人挖,如果挖得不到位,人家可以从坑里爬起来。给自己挖的话,也得挖到位才行,要不然无法把自己彻底给隐藏起来,半截子的掩耳盗铃、欲盖弥彰还不如不弄。概括起来就是,挖个坑把自己埋了,让别人无坑可挖。
04 奇葩老师说
对一个学校的评价,不是有好多漂亮的大楼,而是看有多少大师。上学期间,也碰到一些奇葩现象,对我们工作中处理类似的事情提供了参考。
一位是教我们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甲某,记得上完最后一堂课,他说课堂上我们是师生关系,课堂下我们就变成了朋友关系,我家是哪里,欢迎大家来做客。结果考试不过关的同学,经过沟通后基本上过关了。想想工作上处理棘手的事情,如果碰到这种客户倒幸运。
甲某有一次在课堂上念班上同学的姓名,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念成了“佳佳熊”。于是大家编了一个段子:经我校教授甲某同志多年发现和潜心研究,报全国动物协会批准,并报国务院主管部门备案,正式对该新物种命名为“佳佳熊”,从而填补我校在动物世界领域研究的一项空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另外一位教我们经济学的乙某,这个老师一方面爱憎分明,另一方面通情达理。去找他沟通的话,肯定热情接待,按规矩办事。他的规矩就是,认为来找他的同学都自信不足,网开一面都放一马;但是不要祈求给高分,因为考得好的同学不会主动上门。因此找他沟通的结果,一般都是60分万岁,估计他连试卷都不会改直接打分。倘若一个同学本来考得不错,想锦上添花去找他沟通的话,那就惨了“成绩直落三千尺”。
说来我还比较钦佩乙某的做法,既给了面子又给了教训。在工作中要是碰到这一类客户,唯一的办法就是苦练内功,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捷径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家正道是沧桑。
本科时候的趣闻还比较多,正如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在趣闻上需要寻找最大公约数,这样大家才能找到共同的笑点,以回味所经历的那段燃情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