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浅读分享

作者: 小蚊子的o型血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14:59 被阅读34次

    名著是那种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成长的书籍。每一个阶段都能够读出不一样的韵味,看他的过程同时也能够折射出自己的成长过程。第一次读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很深刻的领会过关于求偶,关于生活杂事和人情世故,更没有对心理有太多的剖析,只是觉得无聊,不明白为什么围城就是名著一样的书籍。这是第二次读围城,那种第一遍的不屑,可以在第二次完美的推翻。

    首先,对人物的感受。

    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的,没有什么完美的甚至说每个人都是那种让人能够有所厌恶的地方。他们的特点很清晰,不仅是局限在我们作为读者能够明显的区分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去记住每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你能够一边看,一遍发现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能够折射出自己的外表影子。

    像极了文中的苏小姐“理想中的自己,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让方鸿渐卑逊地而后屈伏地求爱。”苏小姐的文凭很高,博士,但是同样陷入了那种对自己的定位出现明显的偏差的境地,对于示爱,要端着,不能够失了身份,作践了自己的尊贵,否则对方就不珍惜你,不能够让对方瞧不起自己。但是越是外表冷漠,越是内心渴望,炽热的希望对方的搭讪,以显示自己的魅力,一边是自己的无人问津,一边又是对鲍小姐的 不屑和瞧不起,鲍小姐的那种暴露而轻浮的吸引力,正如文中描写的“肥腻辛辣的吸引力”才是让男人欲罢不能的东西,那种自信的勾引和不拘礼数的行为让方鸿渐 难以自拔。我们多少人是自以为是又不敢轻浮的苏小姐,过分高估了自己看中的“矜持”对于男人的吸引力,那其实并不是高贵和有内涵的象征,反而是男人没有兴趣的理由。

    没有了鲍小姐的“勾引”,自以为是万事大吉,苏小姐在日后的相处中,为方鸿渐洗手帕,补袜子,缝纽扣,这些小事,拉近自己与方鸿渐的距离,同时表现自己的文化内涵之外还细心和贴心,完完全全是精致的生活女性。但是,这只是苏小姐自己以为的传达给方鸿渐的信息,所以那些看似很好的信息在方鸿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会因此就喜欢上苏小姐吗?显然不会。这种刻意的拉近距离让方鸿渐反而感到“恐慌”。为什么?这些“太太式”的义务,自己凭什么要享受,“难道自己有什么言论让苏小姐误会说自己会是她的丈夫吗?”这才是男性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她每补一个洞或每钉一个纽扣,自己良心上就多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在爱情中,不是说付出或者是互动越频繁越是有可能会在一起如果内心不喜欢,那么即使是完美的举动都会让另一方收到完全相反的讯息和相同程度的尴尬。在《白夜行》中记录了一个细节,典子对于曾经相亲过一次的对象连约会时自己常点皇家奶茶都记得时,并没有感动,反而是生发出很不舒服的感觉。东野圭吾很了解女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对自己任何的关心都会让自己觉得很恶心。多么相似的描写,细想起来,双发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心理倒真的是让人恍然大悟,那些自己想象的完美的举动其实都是自己以为的。

    苏小姐后来用辛楣来激方鸿渐。但凡是个女子,都免不了对于两个男子为了自己而竞争的虚荣,要让两方交战来衬托自己的优秀,又不希望交战太猛使得这场战争过早结束,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自己还是要表现出完全不知情的状态,让别人来告诉自己那种虚荣感。可笑又讽刺。

    在方鸿渐看来,他的那些有点迎合苏小姐的似有似无的暧昧举动并不能激起他对苏小姐的爱慕,反而还会给自己添了不少的内疚自责,到底还是心软,没有勇气直接拒绝,但是那些犹豫的动作在苏小姐眼里反而成了不好意思的羞怯。明明不爱,心软不斩截其实也是对另一方的伤害。方鸿渐曾一段叹气,怜悯苏小姐,自己不爱她,而偏要让她心软。苏小姐自以为方鸿渐只是出于读书人的不外放和不主动,但是实际上,方鸿渐的确就是表现出来的没有那么喜欢苏小姐。在电影里《He’s not that into you》很明确的给出了答案:If a guy doesn’t call you ,he doesn’t wanna call you  \If a guy wants to see you ,believe me ,he will see you \we are not the exception ,we are the rule.一个人表现地有点勉强,不要多想,他就是勉强。

    方鸿渐的“欲拒还迎”同样很像我们自己,一方面是很害怕拒绝会伤害对方,假意表现地很暧昧,对方领会过头了自己又会懊悔装的太像。其实也说不清到底是害怕伤害对方呢,还是害怕一把浇灭了对方的爱意。

    想起鲍小姐,想勾引方鸿渐说出的“方鸿渐很像自己的未婚夫”之类的话语,引诱地多高明,不仅隐形的赞美了了方鸿渐,一面又暗示自己对方鸿渐又所引诱。高明。那种暧昧的感觉很奇妙,一方是引诱却无意,一方又是自作多情。看起来觉得很可笑。

    细细品味文中的感情线。方鸿渐、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都不是单一的个体。事实上,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文中各个人物某些方面的影子。所以说,看《围城》的同时也是在看那个像小丑一样的自己在一幕幕的表演。钱钟书深刻不留余地的描写,真的让人看到了那个看似在舞台上表里不一,做作又渴望的自己的影子。一边是对于人物的不屑和恶心,一面又恰如其分地可以将自己完美契合到每一个人物上,马上明白舞台上的其实也是戴着面具的自己。那种想笑笑不出口,讽刺的恰到好处的感觉。少一分不足以警示,多一分就过于说教正经。分寸拿捏得刚刚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围城》浅读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pa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