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出生于1952年,她的童年正是"与火箭比速度,和日月比高低"的"大跃进"时代。那时高呼"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这些高大上的口号并未为她的童年带来美好的生活,反而连温饱问题也未能解决。我的母亲是在饥饿中度过了她童年的,这个"饥饿"不但只是吃不饱,还有是缺父母的关爱,缺少知识的学习。
我母亲绝对是一个坚毅勇敢、积极进取、有主见又勇于承担的女性,可最终她未能走出农村,主要原因是她识字不多,文化水平低。她常对我说:"我小时候没有条件读书,现在你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饿肚子难受,可无知识更难过日子。"从她的语气中听出了她对知识的渴求,感受到了她童年的无限辛酸!
我母亲家中共有五姐妹,她排行第二。大跃进时期我外公是公社的干部,带头搞生产,经常不在家。在我妈妈5岁那年公社为搞好生产要修水库,外公外婆都去参加劳动,一个月才回家一二次。当时,三姨刚三岁,外婆把她带去修水库,据说那里有人专门看管孩子,像现在的幼儿园。可5岁的母亲和7岁的大姨已经被当作大人了,未能跟在父母身边,被留在家中自己生活。
听母亲讲到这里,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母亲脸上还是挂着淡淡的笑容回忆那段日子,仿佛在品味一杯芬芳的陈年老酒。
母亲说那时她才5岁也要去赚工分,有了工分才能换粮票、肉票,才有饭吃。我说才5岁能干啥?母亲自豪地说:“我们那时不像现在的孩子那样骄生惯养,5岁能干很多活了,放牛啊、拣猪粪牛粪、喂猪啊⋯⋯都是给公家干的。”
母亲说后来她上学了,每天要起个大早,左拿着竹嵾,右手拿着曲棍(有点像现在的高尔夫球棍)去拣粪球(那时候猪是放养的),走完整条村拣满一篸正好到时间去上学,上完学又马上参加劳动。
上学对于家里穷姐妹多的母亲来说是奢侈品。她上五年级时,大姨读初中,三个小姨也读书了,家中实在供不起了,她只好辍学回家赚工分帮补家计。后来公社招收广播员,村大队推荐母亲去,可母亲觉得自己识字太少未感去应征。她略带遗憾地说:“如果我当时上过初中,我就成了广播员,生活可能跟现在一样了。”
母亲年轻时样子俊秀,皮肤白晰,大眼睛,扎两条大麻花辫子,样子跟《山楂树之恋》的女主角有得比拼。可由于长期在太阳下辛苦地劳作,现在皮肤已经晒得黝黑,岁月也在她面上留下了许多沟壑,由其是脚部静脉曲张得很严重,裤脚卷着小腿肚子上像爬着一条条的蚯蚓。看着看着我的眼睛又湿润了,我连忙别开脸不让母亲看到我流泪。
“我6岁那年的夏天,有一天,刮台风,你外公外婆去修水库没回来,家里只有你大姨、三姨和我。当时住的是泥房上面盖瓦片,怕大风把房吹垮,我们不敢关门,结果大风、大雨、树叶全刮到屋里来了。后来风减弱了,我和你大姨冒着风雨去拣掉在地上的果子,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不要命了,一点也不知道害怕,后来拣回来的果实买了几毛钱,我和你大姨开心了好久。”当我擦干泪扭头看母亲时,母亲脸上像绽开了一朵花。那应该是母亲童年时最惊险又美好的回忆吧!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难道一点惊喜就能让人忘记艰辛吗?因为即使母亲童年时生活这么艰难,我却没听出母亲的语气里带有任何的埋怨。
母亲平淡地说,其实那场风把家变成了一个小水塘。那时外公外婆从生产队领了一头牛来养,因为怕牛被人偷走,晚上就把牛拴在厅中间,那时房子里是泥地面,晚上牛拉尿拉屎时喜欢用脚刨两下,早已经有了一个小凹坎,台风又把风雨树叶吹进来了,家里就成了泥塘,母亲说当时浇了半天才把水浇干,可还是满地泥泞⋯⋯
母亲的语气还是那么的平静,甚至还带点小兴奋。这时我才明白并不是什么惊喜掩盖了生活的艰难,而是母亲的内心足够强大,勇于担当、积极乐观才能如此淡定地应对生活中的苦难。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高贵的气质,但她有高尚的品格;她没有高深的知识,但她有丰富的涵养;她没有豪言壮语,但她信念坚定。
她那么的平凡,却那么的让我敬佩!
2018年8月2日晚
母亲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