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重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转化的灵感。
天一放晴,姚贵文就把竹匾放到天台上,这些豆腐球是他和妻子几天的劳动成果,有些豆腐已经略显微黄,但,这种程度的改变远远不够,他还要耐心地等待几天,干瘪坚硬以及黑褐色的表皮才是成熟的标志,这种变化来自于自然的发酵。
王翠华用小块的纱布把不成形的嫩豆腐包裹起来,挤压出水分后,豆腐才会成型,如果不抓紧时间,新鲜的豆腐很块就会变馊,这意味着她必须包的飞快,并且没有时间休息。
一盆烧得恰到好处的炭火,是姚贵文下午工作的关键,
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在1200年间,一度是中国西南的重镇,如今时间已经让炫目的荣耀褪色,和云南的许多小城一样,建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地,各种文化的参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
炭火的热力让坚硬的豆腐迅速膨胀,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发酵的面团,建水人很会享用这种由风干和发酵打造出的特殊味道,蘸豆腐的调料各有不同,但是对姚贵文来说,豆腐本身的质地才是最重要的。
河谷地区的温暖很容易让豆腐发酵,而适度的干燥,又不至于让它们腐败,对于风、水、阳光和豆腐之间的微妙关系,姚贵文比任何人都要敏感。
这里是建水最著名的大坂井,在水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做豆腐的各个环节,都和水密不可分,拥有128口水井的建水人,很懂得水。
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彷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在距离建水不到40公里的古城石屏,这里的豆腐在气质上却大为不同,成型的豆腐,体积大得惊人,难得的是,它们极富韧性,几乎不会破损,少许的盐,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鲜。
中国的云南,历来不是大豆的主要产区,可却不妨碍这里拥有悠久的豆腐历史,吃一颗豆腐,投一粒玉米,用这种方法计数,买卖双方十分默契。
三十年来,姚贵文的豆腐摊上很少冷清过,从豆腐摊回家要走三十分钟,几乎横穿老城。
发展的速度飞快,这改变了建水的很多事情,在漫长的时间里,一些变量消失了,一些变量被修改,还有新的变量加入进来,总有一些经得起时间的磨砺,保留了下来。
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
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 以上根据《舌尖上的中国》画面解说 整理
这解说,配合《舌尖上的中国》画面,通过介绍一对夫妻制作豆腐,怎么包裹豆腐,怎么让豆腐发酵,做好的豆腐怎么销售,客人怎么吃。告诉我们,云南建水的豆腐好吃,在于豆腐本身的品质,取决于做豆腐的水,还有发酵的火候,更还有辛苦做豆腐的人。
有画面,有解说,建水豆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