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伴随着雷电,雨点大滴大滴的向着地面一往无前,肆无忌惮的拍打着,像极了从高空倾泻而下的安赫尔瀑布,凶狠的、猛烈的撞击着谷底零散的盘石群,转换成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音符。
多大的雨呵!似乎时光在这一刻也变得遥远起来。无疑,这般自然的“音符”于我而言,要比听一曲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要来的自在。
手腕上的电子表指向了凌晨三点半,没有开灯,床头堆砌着的书使我只能刚好转过一个身位。人在夜里似乎总能比白天多一些思考,更容易落笔些,从而少一点扭扭捏捏,犹豫不决。
深怕安稳太久的大脑过于悠闲了,也顾不得时辰,待灯光重新明亮起来时,便扯过纸笔,渐渐的,耳边的声响竟是越来越远了。
近些时日以来,所略知识颇为繁杂,毫无章法,而如今回顾重思,思绪合一,却又很是顺畅,顿感获益良多。不管是说书人大冰、狂得理所当然的李敖、再或者是擅使手术刀的余华,与及充满乡土寻根气息的莫言。不管是读着会诧异、揪心、思索、又亦或是心如止水。在不经意之间,不禁也会沉思叹服,故事,原来可以这般模样。
莫言说:“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余华说:“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只有“写”,别无他法。”李敖说:“想进步就不要学鲁迅。”
一个好的作者,他能够轻易的将主观思想波及到读者心里,就像大冰的“江湖系列书籍”轻易便唤起了许多人曾向往着远方的心一样。而作为一名好的读者,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带上自身的思考去阅读,这也是理应掌握的。如若读了便深信不疑,一叶障目,倒不如不读书要好些。
这些年颇喜欢“开卷有益”这四个字,它给予了我一个铿锵有力的读书理由,就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样,我总期盼着读足万卷书那一天。
或许是字写得多了起来,读书时,在领略内容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另外的一半心神便会去想着,作者的下一部分、下一段、乃至下一句,他会怎么写,怎么叙述、又怎么转折。这似乎也在慢慢的成为一种本能,就像是在吃着鱼却仍在窥视着老鼠的猫。
余华曾说:“我从来不会推荐自己读的书给别人,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与经历都不尽相同,只有适合自己的书才是最好的。”书与人,其实也是要有缘分的,当所有人都在说某一本书如何好,而你看了却并不喜欢时,并非谁错了,可能就是你和这本书的缘分还没有到。”
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可以使两个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与及不同生活的人,在某一时刻的字里行间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同样的触动,泛起彼此是同一种人的波澜。它可以毫无障碍的跨越过空间的阻隔,我想,这便是文学最不可或缺的魅力了。
每当品读一本书,便又是一种新的旅途,一个寻找与挖掘更为真实自我的过程,或许在旅途中被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物所迷住了,甚至是在写字时习惯的风格也会被其所影响,但最终,在不同作者与不同风格持续不间断的影响过后,剩下的,便是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
在连续读完了数本东野圭吾作品后的一段时间里,脑中总流转着一缕缕关于悬疑推理的故事碎片,抓不住,挥不去。这个从未尝试过的类型曾使我战战兢兢,忐忑不安着,十余天后却依旧不敢落笔。似乎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锋利的钉子,打进去后就再也拔不出了,生怕他人看到这般歪歪扭扭的模样。
在后来我读到了《文学或者音乐》里的一句话:“总是时刻去想着做到十全十美,这是最不可取的。”是的,我并非是写不了,而是害怕写得不能如想象那样完美罢了。
这样一本余华的个人阅读与和音之书,与他那些或荒诞滑稽或灰暗深沉的小说那般同样的吸引着我。于是,除了书单中增加了多本过往从未听说的书以外,连续听了好些天的各类名家音乐曲也是拜其所赐。总的来说,这算是音乐与文学的合璧,关于威廉.福克纳、博尔赫斯,关于卡夫卡、加西亚·马尔克斯,还关于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维奇、莫扎特......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便要数那一段余华对一位作品被禁后穷困潦倒的大师布尔加科夫的叙述了。后来,我用了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将它抄写了下来:
“这位来自基辅的神学教授的儿子,自幼腼腆、斯文、安静,他认为:“作家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应该坚贞不屈……如果使文学去适应把个人生活安排得更为舒适、更富有的需要,这样的文学便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勾当了。
在愤怒、仇恨和绝望之后,他突然幸福地回到了写作,就像疾病使普鲁斯特回到写作,孤独使卡夫卡回到写作那样,厄运将布尔加科夫与荣誉、富贵分开了,同时又将真正的写作赋予了他,给了他另一种欢乐,也给了他另一种痛苦。
回到了写作的布尔加科夫,没有了出版,没有了读者,没有了评论,与此同时他也没有了虚荣,没有了毫无意义的期待。他获得了宁静,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狂风亦起于青萍之末,人生中的每一次转折与蜕变,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的大张旗鼓,反而多是静悄悄的,没有声响的一个小决定。直至多年后的回首,才会恍然发觉,自己曾经错过的那一抹夕阳究竟有多美。
作为著名作家的余华曾经被问及因何而写作,他回答:“我开始写作,是为了摆脱那份当了五年却也是极不喜欢的牙医工作。”于是,世界上便从此少了一名牙医。于是,中国文学里便有了《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就有了十数本中短篇小说与杂文随笔集。
后来,当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收集在了一处时,那也是我第一次把一位作家的全部书籍一本不落的摆在一起。
那一瞬间心里的激动与喜悦,恰似于放在眼前的并不是书,而是一套能够上天遁地的武功秘籍!
或许,这便是余华的文学魅力了吧。
——2018.7.16
网友评论
书中有黄金屋,阅读好作者的书,如同与他谈话。
有一系列的书,可以获得次次的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