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依赖者的亲密关系模式
只要他需要我,我都会出现,我所有的安排都围着他转,他已经习惯将我所做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可是我的感受有人在乎吗?
以上是依赖者的内心独白,依赖者渴望被关爱、被看见的需求时常被伴侣忽略,这让她愤怒,甚至怨恨,她会用比较极端的方式斥责对方,情绪失控的状态下坚定地要求结束这段关系。
当伴侣真的要离开时,她又陷入即将失去的惊恐和不安,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内疚和自责,然后通过威胁或者讨好的行为去挽回这段关系。
当依赖者感觉自己对关系的付出让对方心生愧疚时,她会再次感受到自己对这段关系的掌控,然后又会在对方的某一次行为不当时,将此前的积怨已久变本加厉地爆发出来,因为自己的需求依旧无法被他看见,从而再次开始愤怒的循环!
依赖者时而强势,时而卑微,在分裂的人格中自我折磨,也刺伤了身边的人。
02 依赖者的典型行为模式
首先,和依赖人格结束一段关系,需要经历很长一段彼此拖累的过程。依赖者很难主动结束一段关系,因为依赖的本质是将自己的灵魂寄生于一段关系中,哪怕这段关系已经没有了养分,那个存在的形式也是她虚拟的家园。
依赖者所做的一切,本质上并不是为了让对方更加快乐和幸福,而是为了满足她自己被看见的需要。渴望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被看见,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去占有对方,这正是两性关系的本质,这没有错。
依赖者错就错在没有理性表达自己被看见的需要,也没有找到一种适合彼此的方式去引导伴侣懂得自己的需求。用一种看似无条件的付出和极致的爱去感动对方,而事实是对自己感受的背叛和对关系的绑架。
因此导致依赖者亲密关系质量出问题的关键是这类人格的两种典型行为模式——极致和伪善。
极致的特点是没有边界感的付出和失去平衡的自我,换言之,让爱失去了分寸感,让自己失去了重心,将伴侣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优先级位置,却忘记了去关照自己的感受,这种看似伟大的爱,让自己在爱的旅途中迷失了自我。
然而,依赖者人格的本质又恰恰特别在乎自己的感受,特别需要被看见,放下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并不是对对方的包容,而是一种隐忍。隐忍是积食,看似不争不抢,实则淤积于心。
03 依赖型人格的成因
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婴幼儿时期和养育者之间建立的关系模式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亲密关系体验。
依据四种依恋类型,依赖者人格对应的依恋类型是焦虑矛盾型。这种类型的形成主要源于大人对孩子的照顾缺乏持续性,照料者有时候表现出温柔慈爱,善解人意,有时候却心神不宁,焦虑烦躁,甚至消失不见。
孩子不确定养育者是否会在自己需要被照顾的时候出现,便会发展出一种持续紧张、不安以及过分依赖于他人的关系相处模式。
和焦虑矛盾型相对应的成人依恋模式被称为痴迷型,这类人群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时常感觉伴侣并不希望将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一般亲密,并且为伴侣不会像自己重视她一样在乎自己而担忧和焦虑。
痴迷型人群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她们会过度沉溺于关系,恐惧关系的变故和破裂。一个童年时期无法和养育者建立一段具有安全感依恋关系的人,会将这种对关系的恐惧和不安复制到成年以后的两性关系中。
那份儿时不曾被安抚的担忧将你对亲密关系的感受定格在童年,一个渴望被陪伴、渴望被爱、渴望被看见的孩子一直停留在那段关系中等待妈妈的归来。
现在就能理解依赖者的心理行为:
1)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会被抛弃,不配拥有幸福;
2)频繁的需要得到,来自伴侣的认同和关爱
3)过度沉溺于关系,毫无保留极致地去爱
4)总是对自己的伴侣爱恨交加,相爱相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