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爱,笔下有情

作者: 清溪书苑 | 来源:发表于2018-02-05 09:37 被阅读64次

   ——读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风》

临近放假,事儿较平常多了不少,眼见得要读的几本书寂寞地守在书架上,却无法与它们亲近。放假前一天,想到手头的事情忙得差不多了,于是早晨出发时,顺手将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放到包里。一个上午除了第三节上课,其余时间便全花在书上,一口气读了大半,感觉自己这种读法算得上宗璞先生说的“书当快意”了。

余下的文字也在下午全部读完,不夸张地说一下午我都没挪地方呢,直至读完才想起来给自己倒了一杯水。晚上坐在电脑前,心里很想说说这本书的好,毕竟它让我“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了。可是真想表达,又感觉词不达意,难以说出其中的妙处。

宗璞是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家学渊源,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又有西方文化长期的耳濡目染,她的作品精神内涵丰富。就《二十四番花信风》这本书来看,每篇散文的篇幅都不长,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小文章,大气象。

这本书共包括:第一辑 二十番花信风;第二辑 书当快意;第三辑三千里地九霄云;第四辑我爱燕园;第五辑西湖漫笔;第六辑蜡烛成灰泪始干;第七辑仙踪何处。

她笔下的文字细腻温婉且纯美简约,虽不会让你如饮佳酿,瞬间为之陶醉,却如品新茶,让你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情实感所吸引。她对自然、燕园、亲人、艺术……有着深沉的爱,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自然而然地倾吐于笔端,便有了极为高雅的格调和独特的艺术气质。

记得宗璞说过:“我一生儿,爱好是自然。”先生爱花,也爱写花。在《二十四番花信风》里,第一辑是“二十四番花信”。那些平常的花卉:藤萝、丁香、玉簪、二月兰、木槿等,都在她的文字活色生香。通过对这些平凡而又微小的生命的描写,表达了她对花、对草、对人生及生命深刻而独特的领悟。

放在第一篇的是我所熟悉的《紫藤萝瀑布》,正是这篇文章让我初识宗璞先生,并喜欢上了她的文字。曾经多次细读过这篇文章,深切感受到她笔下的藤萝那种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到她对生命的的赞颂,感受到她的乐观。

写此文时,宗璞正当盛年的小弟身患绝症,她的内心一直压着生死的疑惑,还有关于疾病的痛楚。是这一树闪光的、繁密的花朵,带给她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让她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人生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不让悲痛长压在心头,要勇敢面对生活,振奋精神,以新的姿态面对新生活。

《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那优美的语言,那活泼泼的生命状态,还有那启人深思的哲理,都让我喜欢。就算是隔了几年不曾再读,但那一株藤萝始终鲜活在记忆中。从前因为这篇文章,我甚至专程去寻觅生活中的藤萝。置身在紫藤长廊里的我,却感觉眼前之景比不上宗璞笔下的紫藤,想是因为她心中对藤萝有了深爱,笔下的文字便更为有情吧。

除了藤萝,她笔下的那些花草,哪一种都特别美。她以观察生活的细心,结合自己深厚的学养,来描绘那些平凡的花草。只见她的生花妙笔轻轻点染,草木便有了灵性。你看: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结》

“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这种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报秋》

“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身体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

丁香、玉簪花、二月兰……这些小小花草在她的笔下活色生香。她不光画出了花草的形,还写出了花草的精神和品质。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总是会引发想象,感受到一种启迪。

说到给人启示,当属《好一朵木槿花》。一株平凡的木槿花,开着“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很是娇弱。可是它经历了几次洗劫却不屈服,就算“泥土、砖块、钢筋、木条都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木槿花也没有屈服,它顽强生长,“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宗璞写的是花,赞的却是与困难顽强搏斗的人,她启示我们,要勇敢面对一切苦难,就算处于困境和绝望之中,也要拥有能直面人生痛苦的强大和伟力。

宗璞是“永远的大家闺秀”,她生长于世代书香门第——父亲、姑母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学者。父亲是一代大师、北大哲学教授冯友兰,姑母是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冯沅君。

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在宗璞小的时候,父亲便给予她文学启蒙。开始时是背诗。父母分工,父亲管选诗,母亲管背诵,短诗一天一首,《长恨歌》、《琵琶行》则分为几段,每天背一段。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给她打下了文学的底子。

冯友兰先生对孩子们很少教诲,而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工作负担重,和孩子们接触不很多,但是孩子们却能够感到父亲总在看着自己,关心着自己。在《那青草覆盖的地方》一文中,宗璞曾说起过在乙所的生活。她说那时的日子是温暖幸福的,父亲工作顺利,著述有成。母亲持家有力,孩子们读书笑语声常在房中飘荡。

冯友兰先生有丰富的藏书,家里很有小图书馆的模样,常常是“书都把人挤得没地方了。”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闭室遍读家藏书”,在宗璞看来是人生一乐。有时候,在家藏书中遇见一本想读的书,心中会有特别惊喜的感觉。她曾说“对于从小躲在被子里看小说的我来说,不能阅读真是残酷的事,文字给了我多么丰富,多么美妙的世界。小小的方块字,把社会和历史都摆在面前。”

她热爱书籍,从中汲取了精神的力量。“每当独坐时,常有一种幸运之感。因为我有眼睛可以读书……书是我最好的朋友。”“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可以改变他本人,而增加人格的力量。”

父亲不光在读书方面给了她有益的影响,更是在行动和精神方面给了她榜样的力量。冯友兰先生曾用口授的方式,完成一百五十万字的大书,这可谓学术史上的奇迹。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要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但是这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每次宗璞想到父亲,都能得到指点和开导,她始终记得父亲说过“不要怕,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

父亲去世后,她非常痛苦,有一段话是她当时的心情写照:“我几乎想这样跪下去,大声哭出来,让眼泪把自己浸透。从母亲和小弟离去,我就没有痛快地哭一场。但是我不能,我受到许多真诚的心的簇拥和嘱托,还有许多许多事要做,我必须站起来。”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她坚强而隐忍。无论处在怎样的困境中,遇到怎样的痛苦,她都会勇敢地站起了,继续坚持走下去,在不断变迁的路上,向着生满野百合花的尽头。

《二十四番花信风》篇篇精美,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深情,一种真诚,让人回味无穷。走进她的文字里,且读且思,她的人生感悟,还有那种从容前行,永不放弃的精神,都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相关文章

  • 心中有爱,笔下有情

    ——读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风》 临近放假,事儿较平常多了不少,眼见得要读的几本书寂寞地守在书架上,却无法与它们亲...

  • 青春在新时代闪光——我们都是辅导员

    “因为肩上有责,务请心中有爱;若能胸中有志,必然眼中有光;努力腹中有墨,才能脑中有慧;需得身上有艺,更得笔下有情!...

  • 用爱镌刻青春——心中有爱,笔下有情

    翻开尘封已久的日记,整理那些曾经的记忆,点点滴滴的幸福与忧伤都记录于每段文字的字里行间。若说历史承载着过去,那么简...

  •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笔下有情

    [文字家园] 文字是无声的语言,文字无言万物不语,却在无时不诉说着万语千言。现实中,文字的力量我们都在体验。 文字...

  • 心中有爱,梦中有情

    今天参加了乡村新生代教师颁奖研讨会,感悟颇多,收获颇多,自己也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新的定义。 舒绍林校长给我们分享了...

  • 眼中有爱 心中有情

    晨起,经过小区门口,两边的梧桐树生发的新芽吸引了我。阳光下,覆裹绒毛,嫩绿卷缩,晶莹耀眼。往返路口多年,我却未曾留...

  • 世界读书日纪念苏轼、白居易

    我爱白乐天,更爱苏子瞻, 深情待世界,逆境写狂澜! 拳拳赤子心,字字意阑珊, 有情饮水饱,笔下流甘泉。 文若西湖水...

  • 今天不画画

    老葱喜欢画画, 将爱凝聚笔下。 常有情绪不佳, 只因模特太差。

  • 心中有爱,人间有情!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传统之美德!老人的今天即是我们的明天。2018年3月31日,益阳市资水阳光志愿服务队携手益阳...

  • 心中有爱,生活有情

    开学第二周,带着满满的爱,很快适应了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每天累并快乐着。平凡的日子里充满了乐趣和激情,内心时常充盈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中有爱,笔下有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ky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