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不够聪明,只能一次做好一件事
还有18天,我就正式离职了。
一边工作、一边写作、一边还要运营三个自媒体,工作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所以对我来说,要同时兼顾几份工作,而且每样都要亲力亲为、做好的话,真挺累的。
我身边一些签约作者都感慨,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坚持写作,确实是一件太太折磨人的事情了。好在,他们都坚持下来了。
佩服之余,我对比自己,算了,咱得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
我不够聪明,一辈子挺短,能坚持做好一件事就好了。
于是,我辞掉工作,开始专心筹备创业。
02 要显得专业,得先学会下苦功夫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很难在某一领域做到专业。
而要做到专业,只有遵循一万小时定理。只有专业,才能脱颖而出,才是做内容的王道。
那我自己举例,我计划写“职场通关”和“历史奇女子”两个系列,初衷因为一个是事业,一个是兴趣。
因为前期积累的不同,导致在写这两种文章时面对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本、硕第一专业也都是历史学,即使工作之后,书房里最多的也是历史书,这样积累的结果就是,我写某一历史人物时,脑子里会冒出一串与此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我需要做的就是去繁就简,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屏蔽掉,然后借古喻今,加入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即可。
即便如此,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写下来并不轻松,但相比挖空心思地写“职场”类的文章,我觉得得心应手多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自知还没有达到这么阶段,但借此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写出好文章,“无他,唯勤奋尔”。
03 低端做法只能赚取低端收益
平时我运营着三个自媒体账号,所以会留意一些有关运营的干货技巧,结合实践运用,确实有效。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留人心。
目前的自媒体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而社交的本质就是与他人在某一点上产生共鸣、发生连接。
而这些连接点,你可以轻松的在标题、关键词、评论中找到。
标题一定要抢眼,角度一定要新颖,关键词一定要符合计算机算法、评论一定要够争议,看到没?有了这些,你轻轻松松也可以做10W+。
有很多未走出校门的学弟学妹们把个自媒体做的风生水起,总结起来,也无非是把上述游戏规则研究的够透彻。
若论及人生积淀和思考感悟,这些学弟学妹们怕是与社会实干家差了许多。他们加工出来的文章就像富士康初期的发展策略一样,只负责加工,高附加值的创造他们根本无法触及到。
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广告收益,解决生活费和学费问题。
但若想长远发展、赚取高杠杆收益,还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科技和独门秘籍才行。
一经美国制裁就萎靡不振的中兴就是前车之鉴啊。
04 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
因为性格的原因,我平时更喜欢一个人呆着,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无人打扰,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待好久好久。
但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界限的,在自己的世界里待久了,就像待在井底的青蛙一样,看到的,仅仅是头顶那方天。
其实,视线所及之外还有更精彩、更广阔的世界。
而与朋友交流、倾听别人意见、参与网友的评论、能力所及邀请作答,都是打开眼界的方式。
正所谓一切工作问题,本质上都是生活问题。
如果生活中你固执己见、斤斤计较,那体现在写作上,文章的格局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各自媒体的生态和特点都不同,比如头条号偏重娱乐和社会新闻,而简书就偏重分享和交流。
如果用同样的方式运营不同的平台,结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前期我开通了一键分发的权限、后来又关闭了的原因。
05人非圣贤,平常心看待自己的不足
我在写“南子与孔子”这个文章时,想到前两年季羡林先生要出版自己年少时的日记,满篇的脏话和对女人的性幻想,无疑和他当时国学大师的身份极不相符。
有编辑建议他删掉这些内容,但季老坚持一字不删一字不减,他说:
“我从前不是圣人、今天也不是圣人、未来更不会是圣人”。
他的这些话给我很大的震撼,刚巧碰到一次我们集团聚会,宴席上总监端酒祝词,说:“很多人和我说话都异常谨慎,甚至远远看见我都绕着走,我知道你们不是讨厌我,只是我的职位让你们生畏。其实我也有很多缺点,说到底,我也不过是个普通人。”
是啊,很多令人尊敬的大师,并非遥不可及,他们也高兴了喝酒、生气了骂人,他们也经过清贫无奈的日子,他们也是一个普通人啊。
想明白了这些,对自己现有的缺点和不足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Winner和Loser的区别不在于天赋异禀,而是Winner不仅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还能积极掌控、改善它,而Loser面对自己的不足,反倒被它给掌控了。
雷军在最近的讲话中,一而再地重申自己的观点:做工作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要做出成绩,只靠两样东西:一个是勤奋,一个是认真。
我逐渐抛弃了原来弯路超车的想法,开始每天坚持下点笨功夫。不管对即将开始的创业,还是目前在坚持的写作。
这样的踏实做事的自己,我很喜欢。
每周五我会对自己做一次复盘总结,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屏幕前的朋友带来稍许的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