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压力做朋友?

作者: 麻麻爸爸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23:37 被阅读10次

    《自控力》作者麦格尼格尔认为,只要我们能培养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就能主动地利用压力所激发的潜力,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什么是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呢?麦格尼格尔认为,思维模式就是大脑的基本认知结构,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思维模式虽然很难直观地被人感受到,但人们所想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通过它实现的。小小的思维模式转变,在成千上万次的积累后,就会明显地改变我们的状态。

    所谓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就是认为压力有益,它将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带来长期的影响和改善。这听上去很扯,但这方面的研究案例比比皆是。乐观看待变老的人,得心脏病的概率会低80%;接受过正向压力思维教育的人,在高压面试中的表现远胜那些一直认为高压有害的面试者,而他们接受的正向压力思维教育不过是观看一个3分钟短片,这个短片宣扬压力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

    那么,如何培养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呢?

    压力思维干预有三个步骤。首先,我们要正视压力的存在,合理地定位压力——压力不是个体问题,人们普遍会感受到压力。其次,肯定个体的成长性。你现在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不代表以后永远都解决不了,没必要为现在的烦恼太过沮丧。最后,认清压力背后的意义,高压力总是和有意义的事情一起出现。压力能帮助我们突破已有成绩的上限,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压力不是阻碍我们的绊脚石,而是我们创造辉煌战绩的机会。

    接下来,我会用一个案例来进一步阐释这个过程。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格雷格·沃顿是思维干预领域的大师,他对常春藤盟校的新生进行过一次颇为成功的干预。很多大一新生都会因为缺乏归属感而出现严重的焦虑,但是很少有人会把焦虑感说出来,所以高压渐渐成为一个无声的安全隐患。其实缺乏归属感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回想一下你初入社团或者刚刚入职时的经历,挫折、误解或者生疏的环境都被看作你不属于那里的证据,你会不由自主地逃避新事物,不愿意跟他人沟通。这类行为又反过来提高了做事失败和社交孤立的可能,再次暗示你不属于这里,使你更难获得对新环境的认同。

    在思维干预项目中,沃顿让新生阅读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每个人都面临社会归属感挑战,但挑战难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即使现在的环境让人觉得困难,同学们也会在实践中获得成长,更好地融入环境;经受过归属感危机的大学生,在未来更擅长处理融入问题。读过报告后,工作人员请学生写篇短文,反思自己的校园生活,然后给下一届新生留下建议。读一篇文章,写一篇短文,留一条建议,这就是整个干预过程。沃顿跟踪了这个项目对非洲裔学生的影响,这个群体通常最缺乏归属感,干预结果出乎意料地好。在接下来的3年里,参与研究的学生在学业表现、健康程度和幸福感等方面都有大幅提升,到毕业时,他们的学习成绩远远高于那些没参与项目的非洲裔美国学生。

    这类思维干预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就是人们虽然会受干预影响,却会忘记干预过程。尽管大家在行为上普遍受到了影响,但当他们毕业时,只有8%的人记得思维干预的内容是什么。新的思维模式已经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他们忘记了干预措施,但是内化了干预过程中的信息。这也正是压力思维干预为个体赋能的地方。一旦正向的压力思维模式生了根,就会自动接管大脑中压力管理的板块,你就不需要在这方面持续投入了。

    也许有人会问,仅仅转变观念,真的就会改善我们的生活吗?也有人说这是科幻,不是科学。但思维干预本身是有现实依据的:思维的改变能引发行动的改变,随着时间的积累,大量的行动就引发了生活持久的变化。有人认为这只是安慰剂效应,但是,安慰剂只在短时间内起作用,思维干预的影响却更为长久。思维模式左右你的思考、感受和行动,一旦你的思维模式发生改变,它便会改变你对大多数事情的看法。它对生活的影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那些认为压力有益的人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应对压力,比如他们更愿意接受已经发生的压力事件;会积极搜集信息,主动寻求帮助或建议;进而采取措施消除或改变压力源。而秉持压力有害观念的人,更可能通过逃避来应对压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和压力做朋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aj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