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页五
来自《第二章 思维模式解析》
P58
问题:是不是我们的一切都可以被改变,是不是我们应该去改变所有可以改变的?
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能力是可以被培养的,但它并不能告诉你,你能改变多少,或者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获得改变,而且这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事,包括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都可以被改变。
有一次,我在出租车里,司机正在收听歌剧。因为想聊一聊,我说:“你喜欢歌剧?”“不,”他回答,“我讨厌歌剧。我一直都很讨厌歌剧。”“我不是想打听,”我说,“那为什么你要听呢?”他后来告诉我,他的父亲是一名歌剧爱好者,一有机会就会听古董唱片。这名已经中年的出租车司机这么多年一直在试着培养自己对歌剧的兴趣,放唱片、研读乐谱——都没有任何用处。“饶了你自己吧,”我建议他,“有很多有教养、高智商的人都欣赏不了歌剧,为什么你就不能把自己当成其中一个呢?
成长型思维模式并不意味着每一件可以被改变的事都应该被改变。我们都需要接受自己的一些不完美之处,特别是那些并不会给我们自己或别人的生活带来危害的。
固定型思维模式妨碍人们发展和改变。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改变的起点,但人们也必须做出判断,对什么样的事情付出努力并带来改变才是最有价值的。
「A2,规划运用」什么能力你不应该改变
请梳理一下你自己关注的能力,这些能力你都特别想拥有、想能擅长,现在请静静的想一想,哪些是你不应该去改变的,并说说你的思考。
1、我的感受力。曾经很受感受力的影响,会觉得自己敏锐的感受到对方情绪,甚至会被带动和影响,这是不好的,所以想改变。在随着学习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这项能力是心理咨询师必备的能力,只有感受他们的感受,才能更好的同理对方。所以这个是无需改变的。
2、寻求认同:成长中,寻求认同也曾经是一个痛点,那时候认为自己过于把他人放心上,没有照顾好自己。在阿德勒的一次课堂上,教授说,我也求认同啊,不然我不会这么努力的准备课,把课上的精益求精啊。那一刻我突然如醍醐灌顶,是啊,每个人其实都在求认同,只是程度不同,目标不同罢了。我的求认同是为谁服务的,这个很重要。
3、关于自卑:很多人都认为自卑不好。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有自卑,自卑是人生的驱动力。我们体会自己成长中的自卑点,发现果真,哪些自卑促使了自己的成长。
4、我不够好。曾经很努力想改变我认为我不够好。可是发现就是因为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一直很努力。同时也发现,自己有自己擅长的,也有自己不擅长的,接纳就好,还需要看到我不够好给自己带来的资源,自己不够好背后的目的。
5、事情是需要有标准的。在个案后,我对于这个点一直耿耿余怀。后来发现事情是需要有标准的,只是看我们把标准放在哪里,我们如何用这个标准。比如在做事情中重点是看到自己做了的,不用做到的标准衡量自己。合适的标准、善用标准同样对自己是有帮助的。
综上,我们会发现,重要的不是看你有什么,而是你怎么去用。重要的不是看发生了什么,而是你怎么去看,怎么去面对解决。这才是最重要的。
拆页六
来自《第三章 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P65
爱迪生不是一个单纯喜欢鼓捣小发明的人,也不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这个被称作“门洛帕克的奇才”( The Wizard of Menlo Park)的人其实是个精明的企业家,他清楚自己的发明具有的商业潜力,甚至知道如何去讨好媒体------有时他会去打压别人,让自己成为一项发明的唯一发明者,因为他懂得如何宣传自己。
是的,他是个天才,但他并非从小就是天才。他的传记作者保罗•伊斯雷尔( Paul Israel)通过对他所有信息的了解,认为他当时在家乡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男孩。虽然年轻的爱迪生喜欢做实验并对机械方面感兴趣(可能比其他人更投入),但是研究机械和技术不过是每一个普通的中西部男孩都会有的经历。
最终令他出类拔萃的是他的思维模式和努力。他从始至终都是个好奇心强烈、喜欢拆拆补补的小男孩,不断寻找着新的挑战。在其他年轻人都已经在社会上自力更生很久后,爱迪生还搭乘着火车从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学习关于电报的知识,通过不断地自学和发明,从电报员的岗位开始不断升职。他对自我提高和发明的热爱从未间断,但令他的两任妻子失望的是,他只会把这种爱投入工作。
关于能力和成就,我们有很多错误的想法,特别是我们总认为,是那些孤独、聪明的人突然间发明了了不起的东西。
然而,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 The Origin of Species)也是经过这个领域里多年的团队协作、与同事和导师们的上千次讨论,废弃了数篇草稿,奉献了半生精力,才最终完成的。
莫扎特也是经历了超过10年的酝酿,才创作出今天我们仰慕的作品的。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并不是原创的,也没有那么出色,实际上只是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进行大块拼接而已。
P78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限制人的成就。它让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干扰信息,让人们不屑于努力,毁掉学习策略,也会让其他人变成审判者而非我们的同伴。无论我们是谈论达尔文还是普通的大学生,想达成重要成就都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还有学习中的同伴。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给予人们的,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结出丰硕果实的原因。
「A1,激活经验」成功人士的努力有哪些
你崇拜或者仰慕的一位成功人士,他/她不是个仅靠非凡的能力并没有付出什么努力就取得成功的人。你知道他/她为了取得成就付出了哪些巨大的努力?(如果是你身边的人,如果你不清楚,那么去问问他/她。)
我特别佩服我的老师——曾端真女士。老师有给我们讲她学习的过程。她大学学化学的,后来在学校做老师,后来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转学阿德勒心理学。用老师的话说,遇到了阿德勒便一头扎下去没有出来。三十多年如一日,阿德勒原著她有的书反复研读,都看了几十遍。当时国内没有,就每年去几次美国拜见老师。在学习的时候,他人都是心理学科班出身, 老师不是,老师就大量研读书,把老师的个案逐字稿反复看,写心得体会,每周和老师电话会议。老师发来的逐字稿是手写体,很多都没有办法辨识,老师就一遍又一遍的研读。老师在这个领域深耕了近40年了,也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亚洲第一位阿德勒疗愈师。
我还佩服我阿德勒的一位同学。当时我们开始一起学习的时候,她知识储备和能力似乎都没有那么突出,但是一年多下来,我这位同学已经成为佼佼者。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她就是学习的我的老师。她做了很多的工作,复习逐字稿、看书、自我咨询。最重要的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她学以致,她把所学的心理学内容完全用于自己的生活了,和孩子相处,和先生相处,平时说话也是随时用了出来。这些都是特别值得我学习的。现在和她一起学习非常的快乐和有收获。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份力量,一份热爱一个行业,付出努力得到收获的力量。她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也帮助了身边的同学。我非常喜欢她的精进的精神,内心非常佩服她。
PS:本文拆页来自珞珈分舵李真71老师选择《终身成长》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