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了,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未来起到的重要作用了,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家长都力求教育到孩子的方方面面,不让孩子误入歧途,但很多事情却总是事与愿违,孩子并没有像家长期待的那样,变成家长期望的样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从点滴小事入手,就拿餐桌礼仪来说,现在还有多少孩子懂得呢?在餐桌上行为不端,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见得会有多讲究,民以食为天,我国的餐桌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虽不要求孩子能够懂得多少,但是一些基本的东西还是要做到!餐桌上有这些行为的孩子,未来难有大出息,家长别不以为然!
image这里有个小典故和大家分享一下,商纣王本来也算的上是一代明君,后来开始不老实起来,想要一双象牙筷子,这时名臣比干不乐意了,就告诉纣王:“大王,奢靡之风不可轻开,今日大王想要一双象牙筷子,那么明日就会想要和象牙筷子相匹配的金杯银盏了,长此以往将成大患!”,但是纣王却没有听,后来果真如比干所说,酒池肉林、奢靡异常,于是纣王也就成为了人人唾骂的昏君了,从这件小事我们应该明白,对于孩子来说,“三岁看大”是有着其道理的,不要觉得孩子现在还小,一点小毛病没关系,但是等一切成为了习惯,那就真的晚了!
餐桌上有这些行为的孩子,未来难有大出息,家长别不以为然
1、挑拣食物、铺张浪费:现在基本上都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那可真的是过着众星拱月般的生活,每天锦衣玉食的,嘴也养刁了!但对孩子来说,均衡的饮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看到家长做了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立马就开始发火,家长可不能不以为然,孩子已经被娇惯坏了,挑食、浪费这些不该有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对孩子的发育不利,并且对孩子的未来也有很大的影响,会花钱大手大脚的,而且不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不懂得体谅父母,如何能够有出息呢?
2、吃“独食”:古人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是这类孩子可不管这么多,我看上的吃的那就是我的,谁都不准碰,就算是爸爸妈妈吃了,我也要闹个天翻地覆,孩子三四岁的时候,这样做还能够理解,毕竟还小,但是六七岁了如果还不懂得分享,那就真的说明家长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时太惯着孩子了,不懂得分享的人,在未来肯定会吃大亏,因为自私的人没人会喜欢。
3、毫不懂得餐桌礼仪:什么是餐桌礼仪呢?“食不言”,“长辈没落座,就不能动筷子”,“吃饭的时候别用筷子敲碗”,这些都是很简单的礼仪,可是很多孩子还是做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看出家庭的家教如何,如果孩子一点餐桌礼仪都不懂得的话,会让外人笑话,并且也会让孩子不懂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家长也一定要明白,学会给孩子立规矩,孩子才能更有出息!
餐桌上有这些行为的孩子,未来难有大出息,家长别不以为然!孩子以后有没有出息,那就要看家长在平时是怎么教育的了,因为一个画家在纸上作画,没画好纸张作废,难道能说是纸张不够平整吗?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让孩子心服口服!祝愿我们的小天使们都可以健康、快乐的长大!
image教育最怕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撒手不管,另一种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花去助长,而非花木本来的需求。
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地,静心观察花的种类,再以此选择耕耘方式,适度引导,除杂草、保丰茂。
一个优秀的孩子,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
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在读博士。
你看,父母也荣耀了,感觉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就是副处级干部,不到50岁就是正处级干部了,见到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孩子有出息。
然后,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了。父母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1· 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灵魂出了问题。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
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
我从这个例子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是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各位父母,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会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你记得这句话,“存在即价值”。
2· 教育就像养花,需要静待花开
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
我的一位学生的女儿,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带到我家来。她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黄毛丫头,怎么办啊?”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她学习成绩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我说:“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
2014年,高考结束以后,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通知书来了,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快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我说:“你当年是不是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高,比你漂亮,还考了一个好大学。”她说:“当时我真的很着急,现在觉得很自豪。”
3·适合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现在某些学校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无聊、矫情的语言,这样就能把教育做好了?
不要今天看到我们校园门口上写着“热烈祝贺某某成为文(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北大”,就以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我刚才说了,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性。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我的结论是:
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定论,说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
现在好多名校干什么事?名校选孩子读书,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选择名校的人就多,于是名校就有资格来进行筛选。
从事物的发展的规律来说是对的,但是从做教育的角度来说又是错的,选择人的教育叫“伪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这些名校还要考试入学,两科语数,小学低于198分,没有特长,一律不能录取。我所在的学校收的是几十分、120分左右的孩子,我们一样要把他们教出来的。
4·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规律
为什么说要潜心育人?潜心是一种境界,现在有几个人可以潜下心来做事?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
你看,为什么当作手段了?使劲培养,培养好了以后我得高额奖金。这是他获得奖金的手段、获得名誉的手段,于是难免浮躁。
现在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就是当成一种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我说一个简单的教育规律,看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现在初中老师布置作业,孩子晚上11、12点基本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说了。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成长规律是怎么样的?
这些孩子在深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尤其是1点到3点之间,脑垂体分泌两种很重要的激素,一种叫性激素,一种叫生长激素。有光照、有压力它不会分泌。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压力大,他长得就不好,这就是规律。
如果老师懂了这个规律,那布置作业的时候就一个要求,最迟10点半孩子必须入睡。因为孩子入睡两个小时以后才可能进入深睡状态。我们现在遵循这些规律了吗?没有,不管,使劲学,为了分数、为了技能、为了才干。
所以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第二个“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是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是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勤奋学习。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当,“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邻居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5·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准则
教育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那么哲学家怎么看待教育?最经典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
什么叫过头?现在我们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们老师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
学校教育成了这样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