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驹桥清真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北侧,北与亦庄开发区隔凉水河相望。寺为明代修建,清代进行过重修。寺院坐西朝东,为一进院落组成。轴线上原有影壁一座,今不存。主殿礼拜殿面宽三间,进深六间,勾连搭四卷大式作法。主殿后为望月楼,为四角攒尖顶带绿琉璃宝瓶,是寺内最高建筑。主殿内原保存线装手抄本《古兰经》,甚为珍贵.还有阿拉伯文经句,以楹联形式书于殿内两壁。殿前有月台,上置青砂岩制浮雕花卉圆座一件,繁密精美。另有南北讲堂各三间,小式作法。次间吞廊。上世纪“文革”间,寺庙的山门被拆除,现山门是1998年重建的。
1985年9月,通县人民政府将马驹桥清真寺列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马驹桥清真寺望月楼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00b3359a695f8850.jpg)
下图、马驹桥清真寺南侧外貌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9eae18be68923cfd.jpg)
下图、马驹桥清真寺大门坐西朝东,但平日不开,游人和信众都从右侧的边门出入。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d2d6cbec3591d555.jpg)
下图、清真寺的大门是中国传统古建中的垂花门形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65c6a3e7eed9872e.jpg)
下图、这是从边门处拍摄的主殿照片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ad83618920ca1722.jpg)
下图、马驹桥清真寺的主殿(一般是作为拜殿使用),坐西朝东,清真寺拜殿都是座西朝东的,因为伊斯兰的“真主”位于西方,所以都朝向西方进行礼拜。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42c546f087bb1829.jpg)
下图、这是南配殿,其右侧是淋浴室。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4d36a0ed7d1f88c4.jpg)
下图、这是北配殿,是寺庙管理人员办公室。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6e2bc0cc5dd2d027.jpg)
下图、这是位于主殿左侧阶下的《重修清真寺纪实》碑。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f3f431b50269c8b1.jpg)
下图、这是位于主殿右侧阶下的《重修马驹桥清真寺碑记》碑,全文请看本文“附件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da265465384487f3.jpg)
下图、主殿正门,在清真寺院中,未经允许是不准进入主殿拍照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58b813c2edd0ded8.jpg)
下图、这是在寺东北二层居民楼阳台上拍摄的清真寺全貌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dec7f9735aee3998.jpg)
下图、望月楼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d20f6b31f8898fe4.jpg)
下图、这是在清真寺西侧拍摄的望月楼近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9bcc3c77a056c210.jpg)
下图、望月楼顶层近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8c36960f453cc41c.jpg)
下图、这是在凉水河北岸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望月楼的顶层。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cfe47913a7d605c6.jpg)
下图、这是位于通马路凉水河桥北的LG化学大楼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cc9ef84669ff3ebb.jpg)
下图、这是通马路北侧的亦庄开发区“中国海关大楼”。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5aeb107da12c667b.jpg)
关于马驹桥镇
马驹桥镇始建于明英宗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是一个具有550年历史的京畿古镇,西北距北京旧城40里。镇北有一条大河,今名凉水河,实为魏晋北朝时期至元明时期的永定河故道。河上原有渡口。据史书记载:“凡外郡畿内之人自南而来者,东西二途胥出此渡。车之大而驾者,小而挽者,物类之驮者,人之有肩负者、骑者、步者,纷纷络绎,四时不休。”
相传公元618年前后的隋末唐初时期,大运河北段即水济渠流经凉水河中段,马驹桥一带方圆几十里水草茂盛,于是就成为朝廷放养军马的好地方。为了便于管理,便对公马、母马、仔马(马驹)进行分养分牧。马驹桥附近是放着仔马的牧场,于是将管理仔马的军、民所居住的地方称为“马驹里”。最初只是简单的窝棚,后来才建成房屋,并修起围墙。在马驹里的北面有条河,因河水清凉,被称为凉水河。为了牧马方便,人们便在河上架有一座简易的木桥,它是进出马驹里的必经之地,此桥因“马驹里”而得名“马驹桥”。
到了明英宗年间,这里已逐渐发展成为京郊东南的一个商贾云集的小镇,由此往西南不远,就是皇家的猎场“海子”(即今日之“南海子公园”)。英宗朱祁镇非常喜欢狩猎,所以经常到海子里狩猎游玩。每次狩猎之后,便经过马驹桥到马驹里逛街看景。
有一年夏季,明英宗在海子狩猎之后,又带着随从去马驹里。可还没过桥,就突然雷电交加,下起了倾盆大雨。没过多大一会儿,前行的一个随从便来禀报,说凉水河水猛涨,冲垮了马驹桥,请万岁回宫。英宗一听,很是不高兴,可转念一想,有了主意。都说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我何不借修桥之事,给自己扬扬名?也为今后自己再来此游玩时提供方便。于是对随从说道:“马驹里乃京东南之重镇,应修一座坚固的大桥,以保百姓出行的平安。朕愿出资五百两,重修马驹桥。”几位随从一见皇帝都出资五百两了,也不敢怠慢,于是争相解囊,你出二百两,他出三百两,当时的著名皇家土木巨匠蒯祥愿义务设计。由于是皇帝带头集资,加之蒯祥的设计,一座长25丈、宽3丈、九孔石拱桥于天顺八年,即公元1464年建成。英宗亲赐“宏仁”桥名。可老百姓仍习惯称之“马驹桥”,一些乡绅土豪也模棱两可地叫它“宏仁马驹桥”。
英宗当时建桥时,于桥东头建了一座碧霞元君庙。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日是元君诞辰,届时京城士女竞相前往进香。进香的人皆头顶一尊元君像,背负着楮锭即纸钱,有的走一步即拜一次,一路上步步叩拜,走三天才能到庙上。有的走五步一拜,或十步二十步一拜,走一天即到了。沿途旗幡飘扬,锣鼓声噪,十分热闹,足见这座碧霞元君庙的香火之盛。明清时期北京城四郊有五座碧霞元君庙,俗称“五顶”,即东直门外的东顶,德胜门外北顶,蓝靛厂西顶,大红门外南顶,草桥中顶。也有说南顶就是宏仁桥头的碧霞元君庙。为什么碧霞元君庙在北京称“顶”呢?这大概与北京进香的人头上都顶着一尊碧霞元君像有关系,或者是碧霞元君在北京被尊为“泰山顶上天仙圣母”的缘故吧。
正是因为马驹桥是进出北京的大道之一,又有香火极盛的碧霞元君庙,所以在这里形成一个大型村落,马驹桥因此出了名,马驹里也随之改叫马驹桥镇。
公元1773年,即清乾隆38年,重修马驹桥和碧霞元君庙,改九孔为七孔,桥南侧修桥亭两座,内立乾隆亲书御碑修桥记。现残碑移至通州西海子公园葫芦湖边。
1964年,马驹桥清代老桥拆毁,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大桥,碑亭毁于“文革”时期。
(本文来自百度网页,在引用时,本人对原文略加修改,订正了文字中明显错误之处)
附件一
重修马驹桥清真寺碑记
按原碑文照录,未加标点。
京南重鎮馬駒橋清泉河高粱河交會之地姚村淀※芳淀擁抱之原
為入京要衝明初南苑皇家獵場之建既而宏仁橋興大南頂之築遊
畋之繁集市之隆俾此處日興遂有回族民眾至此經商且日漸增多
即創建清真寺於橋南鎮東沐浴安拉之光沿至清乾隆間復予重修
回漢族民向睦共保此清淨之所一九八五年被列為通縣文物保護
單位終因年久失修地潮碱重兼之極左之害使此寺殘破不堪柱山
裂瓦毀椽朽時有坍圮之患穆斯林眾請求重修且願捐資經北門口
村黨支部村委會及管委多次商定決心尊重教民之意速申請緊集
資運建材選工匠夜以繼日任勞任怨得區鎮黨委政府積極支持民
政文物部門熱情協助北京牛街及四鄰清真寺教友大力接濟共籌
款伍拾萬元請大廠馬雲貴運富隊援修就地翻建棄朽補新興工於
去歲八月告竣於今年四月耗資捌拾餘萬禮拜殿增建望月樓與抱廈
拆建南北講堂均換琉璃瓦重建露井改建寺門與院牆新飾※飾※
盡煥然一新而且防堿防雨如此真主並教民可千載無憂而萬物得
以有效保護矣何不樂乎以記
潞陽 周良 撰文
一九九九年四月 馬駒橋清真寺 立
(文字中的“※”:表示此字不可识别)
全文完
原题 (原创)北京通州:马驹桥清真寺 2014-04-05 18:23 发表
2018.12.31 阅读(1023)| 评论(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