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比喻,说在北京这个城市,人们活的就像老鼠一样。
昨天下课之后,走在写字楼的街区里,碰巧看到了以前一起工作的同事,揉着哭红的眼睛,自然不能只打个招呼便走了,出于好奇,我显的很关切,于是就提议去咖啡馆坐一会,聊聊最近的工作和生活。
这个前同事是我之前公司的阅读老师,客户的口碑不错,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四年之久了,比我还要小两岁,却有着一张事故老练的脸。刚进公司的时候,她也曾经对我有过一些指点,但惟独有一点,大概也是她现在这样哭着离职的根本原因,就是她过于敏感的心性,和过于拼命乃至让人做怕的风格,让人有些招架不住。后来,她也跟我谈起,觉得自己一直过的太拼命了,从来不想生活,不懂待人处事,更不要说找对象、结婚什么的,只顾着一路拼命,以至于有一天听到别的同事在背后说她“连妆都不化”, 觉得很委屈,现在觉得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于是便想出国镀金,回来后在工作上进一步提升自己。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我自然鼓励她的选择,然而她旋即又说,“不过我猜大概等我到了国外,也会像现在一样拼命吧!” 我笑说,年轻人也应该要拼一点的,她默然,看起来对这一切也并不是十分确定。
我记得离职之前,老板跟我说的话,她说的那三种人,问我要选哪一种人来做,我说选择第二种,她告诉我说是对的;她也曾告诉我说,刚来北京时候的她自己,挣着每个月税前4500的工作,却还是没有选择跳槽,一路坚持,最后现在的她把家安在了三环;她也说,等你想好,想通,只要愿意回来,她随时等我,无论如何,愿意看好我。
呐,真的只要认真做事,就能成功么?
有时候,仿佛有很多选择摆在面前,即使在用心做着的一份工作面前,人还是会随时面临不确定,自己的心会感到无处安放,甚至不了解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不清楚自己所做的积累,是否都是有意义的。看着眼前的同事,她所倾诉的一切都是我完全理解的,但是我却在庆幸,自己从未经历过那种失落,毕竟,大概大多数人做事的水准都差不多,而做人的风格却千差万别,于是造成的结果是这样的不同。
持续了一个星期,一种名字叫做雾霾的灰白色气体(和颗粒),在城市上空漂浮,政府无法解决,一切照旧。每个人戴上了各式各样的口罩,也把表情隔绝在那层薄薄的布料之后,让整个街区,这个北京城的主要光源,显得那样暗淡和漠然。
这是来到北京的第几年?我习惯在空闲时候,去一条叫做美术馆东街的街道,有一家叫做雕刻时光的24小时咖啡馆,把最近手边的书看完。这个习惯,已经有一年多了。我也很喜欢在不经意间听到邻桌顾客的谈话,有时是商务谈话:媒体业、培训机构、房地产策划...;有时候则是几个闺蜜在一起吐槽各自的男盆友是不是够大方;有时候也有狗血故事在上演,比如曾经有一对小夫妻在结婚前,居然坐在这里,一起给双方父母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商量婚前协议的条款...
昏黄的灯光在摇曳,仿佛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情调在这样的一家咖啡馆里面,但唯有变化,才是这座城市永恒不变的基调。
待续。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