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一份工作做得好好的时候,突然公司调来一个上司。第一眼我就不喜欢他,并且预感我们之间会有冲突。后来果不其然,他常常找我的茬。他就是一个小人。
当我们在电梯或者茶水间碰到,我会跟他打招呼,偶尔还寒暄几句,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不喜欢我,我也讨厌他。这样装着的生活让人难受。
这样的场景对很多公司职场人并不陌生:我们厌恶一个人,但为了某种利害关系,不得不装喜欢,而不是真诚面对这种厌恶。
又或者相反,明明欣赏一个人的做法,却要敬而远之,甚至和其他人一起孤立他,因为他站在更大的利益群体对面。
这就是生活的部分真实面貌。喜欢由不得我们喜欢,厌恶由不得我们厌恶,久而久之,我们就成为了行走的面具,喜恶不形于色,对外不跟人交心,对内利欲熏心。
这时,大家有没有觉得,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好恶,变成了一件极困难的事情。难怪《论语》里写道: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意思是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
原来只有仁者能做到,那我们还努力干什么?
但是我们错了。我们习惯于单向地看问题,我们的思路都是单行线,但是孔子的思路从来都是双向六车道。
只有仁者才能喜好和厌恶人,那么必须要先成为仁者,然后才能喜好厌恶人——这就是单行线。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答案就包含在这句话里,就是:
先去真心地喜好人,真心地厌恶人,这样就会越来越靠近仁者。再用准仁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去真诚地好恶,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双向六车道的正面循环。
这时,我们可能会问,喜欢一个人,厌恶一个人,不是很容易就做得到吗?
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为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掺杂了利害得失的考虑,所以做不到真正的厌恶和喜欢。
比如我对前上司,我是真的厌恶他吗?
2017年年底,他让我准备公司年终汇报的PPT。我认为他又开始针对我。我心不甘情不愿,但是更痛苦在后面。我发给他之后,他只回了一句话:太粗糙,重做!
结果我那一个星期都在为这个事忙活,前前后后修改了6遍。我的耐心终于磨尽。第七遍的时候,我没有发微信给他,而是用U盘装着,闯进他办公室,啪的一声放拍在他面前,摔下一句话就走了:
“不改了。你想怎么样随便。”
一直到汇报结束,他都没有再找我修改,但是最后的PPT,比我的第七稿比起来,又精细和严谨了很多。那次汇报很成功,但他把所有的功劳说算在我头上。
我突然发现我其实没那么厌恶他。我也发现,一开始对他产生的所谓厌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年龄比我小,学历比我低,却成了我的上司,而我干了4年,这辈子都升不上他那个位置。
再加上老婆给我的压力,说我做了那么久连个经理都没混上,而且公司也似乎有裁员的意思。我的压力真的特别大,所以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腔怒火都洒到他身上。所以在《论语》中,孔子说他弟子颜回“不迁怒”。颜回真的是厉害。
所以通过简短的一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似乎想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但真正含义却是:
我们应该勤于反省,不要让私欲混入到自己的厌恶和喜欢里。
如果上级的行为确实让人厌恶,甚至是引发公愤,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渠道可以解决。
如果上级的行为本身并不让人厌恶,只不过损害了我的利益,我才厌恶他。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味厌恶别人?
喜欢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最好扪心自问:
当我们喜欢某个人时,是真的喜欢,还是因为有利可图?当我们厌恶某个人时,是对方值得厌恶,还是这个人损害了我们的利益?一旦掺杂私欲,我们就会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
真正的喜欢就是喜欢,真正的厌恶就是厌恶,不附带任何条件,这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没有通往喜欢和厌恶的路,因为喜欢和厌恶本身就是路。
所以,孔子对我们的期望是,在职场人际关系中,与其说成为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不如说成为一个真诚的人。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分享!谢谢!
最后,有一个小问题。当碰到厌恶的人时,你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还是继续厌恶你的厌恶?欢迎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