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期观看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之后的印象,之前恰好看完了莫言的《生死疲劳》,二者一串联,就接了这么个题目的果子。
电影反映女主角的离婚案及上访的“小事”,最终竟然经历了10年之久,事情越闹越大,到最终似乎仍然不知道谁错了。多少次可能观众都想说“这么点事情,何必那么折腾”,可是女主角就是偏执狂,一定要讨个说法。
实际上这个说法只有她自己清楚,法律上无法判定谁对谁错。为了自己的对错,女主角与整个社会抗争了10年!最后还是老天可怜见,将她痛恨的对象——那个不愿意说实话的原老公——通过车祸给“收走”了,才结束了这个荒谬的故事。
谁料更荒谬的故事竟然在结尾才出现:女主角是为了二胎孩子才假离婚,为了这个孩子的流产而不断上访,揭开这个谜底的居然是当初躲而不见、后被稀里糊涂撤职的原县长。早知如此,当初如果跟人家(女主角)亲近谈心,了解根源,何至于此搞出这么多事情、牵扯那么多人?
10年乃至更长的日子,女主角终于释怀了。这一点,相比于莫言小说中的男主角,相对要幸运得多吧。
男主角是个地主,新中国成立后被执行政策而枪毙。他自觉没有做过亏心事,家业是自己勤奋干出来的,平时也没少给乡邻做好事,自己被枪毙没有道理啊,所以到地府阎王爷那里喊冤。于是阎王陆续安排他投胎做驴、牛、猪、狗、猴,通过动物的视角观察他死之后的50年他熟悉的那个人的世界生活状况,在历经多次生命的轮回之后,男主角再也不喊冤,再也没有仇恨了,因为他已经生死疲劳了。
佛家讲究因果因缘,《生死疲劳》给予了生动的诠释,《我不是潘金莲》也说得通。近期火热的“北大扫地僧30年坚守数学大获成功”的新闻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世界,你总要沉迷、执迷、认真、执着地去做一件事情,总会有结果的时候,哪怕是百年之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