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艺术(十七)

作者: 风之舞555 | 来源:发表于2021-02-15 15:49 被阅读0次

1943年,傅雷为黄宾虹举办画展时年仅35岁,而黄宾虹已步入耄耋之年。

当时的黄宾虹,虽然已在传统绘画圈摸爬滚打数十年,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社会影响并不大。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几个老朋友以外,并未获得达官贵人的青眼”。

然而,是什么让傅雷不辞辛劳地为黄宾虹筹划展览,甚至不惜放下自己一贯的清高和孤傲,包揽着原本就不属于一个批评家职责范围的一切呢?

风之舞摄

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这是《傅雷家书》里的一段话,反映出这位艺术鉴赏和批评家对艺术具有独道的眼光与认识。

也许正是黄宾虹那让一般人有点“看不懂”的独特画风,却让曾经留法四年、深受欧风熏染的傅雷“读懂了”,并产生了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

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傅雷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以我数十年看画的水平来说:近代名家除白石、宾虹二公外,馀者皆欺世盗名;而白石尚嫌读书太少,接触传统不够(他只崇拜到金冬心为止)。宾虹则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各家之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

傅雷多次写信给黄宾虹,以后学身份向黄请教。童颜鹤寿、阅人无数的黄宾虹,也似乎一下就被眼前这位才华横溢、热情真挚的青年所深深地感动,不仅多次以自己得意的书画作品相赠,而且引“傅先生为知音”,视傅雷为“拙作之至交”,知遇之情溢于言表。

这对超越年龄障碍的忘年至交竟是如此相契相合,他们之间因艺术而相互吸引,相互敬重。

黄宾虹、 傅雷夫妇合影

1955年3月25日,90高龄的黄宾虹于杭州去世。傅雷在给身在华沙的傅聪信中,谈及黄宾虹的去世,说“以艺术家而论,我们希望他活到一百岁呢。”

此后,傅雷为妥善处理黄宾虹的画作与收藏而四处奔走,不遗余力地张大他的声名。黄宾虹在国画界今日的地位,是与傅雷早期的努力分不开的。

然而,“文~革”期间,虽已过世多年的黄宾虹还是被戴上了“黑色艺术家”的帽子,他的画作被批判为“黑山黑水”,他的坟墓遭到破坏,遗像被打烂……

傅雷亦被抄家,充公了许多画作、书籍(包括刘海粟、黄宾虹等人的作品),被认为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或者反动的私人物品,并被打成“右~派”。后因不甘受辱,傅雷夫妇双双选择自尽……

都说绘画是寂寞之道,但是黄宾虹的寂寞在他的生前,而且不是一般的寂寞。不被看好的他曾预言:50年之后才有人懂我的画!

可那位身着长袍,梳着整齐的分头,围着长长的围巾,戴着圆片的眼镜的留洋青年,分明早已懂了他,并与他结下忘年之交,将永远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关文章

  • 行走的艺术(十七)

    1943年,傅雷为黄宾虹举办画展时年仅35岁,而黄宾虹已步入耄耋之年。 当时的黄宾虹,虽然已在传统绘画圈摸爬滚打数...

  • 行走的艺术

    谁说画只能挂墙上,我让你带在身上走!

  • 行走的艺术

    矗立在尘埃中 渺小超越高大 仰视变为俯瞰 洞察所有 浮夸的心思与匆忙的脚步 任北风吹过炎凉 涌上心头 沉默是最好的...

  • 行走西藏《十七》

    桑耶寺 在西藏,见的最多的是寺院,大大小小不下千座。闻的最多的是桑烟的幽香,无论在寺院的殿堂里,还是在民众的家里。...

  • 行走的艺术(二)

    南艺随处可见校园雕塑,大多是历届毕业生留下来的作品。它们是艺术的传承,也是艺术的积淀,每一件雕塑作品都充满了丰富的...

  • 行走的艺术(一)

    南艺给人的第一印象,校园不是很大,可雕塑很多,建筑、桥梁、道路纵横交错间,讲究的是构思布局,艺术气息浓郁。 走进南...

  • 行走的艺术(四)

    南艺的这些雕塑,不仅会在平地上“行走”,而且能翻山越岭,与大自然和谐相融。 在南艺这面依山而立、爬满绿植黄叶的山墙...

  • 行走的艺术(三)

    雕塑是西方传统具象美术教育专业之一,其教学创作体系引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 南艺的前身——上海美专于1920年就创立...

  • 行走的艺术(二十)

    南艺的校园里,那些行走的雕塑,构成了一道道流动的风景。当然,除了这些行走的艺术之外,也有一些不怎么行走的雕塑。 南...

  • 行走的艺术(十八)

    走在南艺的校园,除了雕刻、装饰艺术作品随处可见,也总有乐声从哪个不知道的角落传进耳朵里,乘着风传得很远。 南艺音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走的艺术(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jp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