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世界的更新实在是太快,很多人唯恐自己会落下什么,不停地刷新刷新又刷新。时间就在这刷新的等待中悄悄溜走了,我们忙忙碌碌却似乎什么都没得到,“时间不够用”成了大多数人的口头禅,“时间恐慌症”成为现代人的通病,人们都希望能找到一剂灵丹妙药,能够瞬间就把这病治好。在这种社会现状之下,“时间管理”这一应景而生的大学问成为人人关注的热点。
前苏联的大牛人,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在这个时候成为时间管理的标杆人物,他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这成就令人咂舌。在有限的一生内完成那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他记录时间开销的方法被现代的“时间管理专家”们奉为威力无穷的法器,备受推崇。这个理论天衣无缝:只有记录时间开销,更准确地感知时间,更清晰地知道时间都去哪了,才能更合理地安排时间。然而个体的经验终将会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每个人的生命各不相同,怎么可以忽略个体的差异,将一人的体验复制到所有人的身上?有多少人能够精确到分钟地记录自己都做了什么?
制定详细的时间计划表是另一种被反复提及的时间管理方法。但是,普通人的生活每一刻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如何一丝不苟地按计划行事?《八十天环游地球》里的男主福克,他那永远守时,永远规律的生活作风曾让我在看电影时极度痴迷(当然还有那英俊的脸庞和考究的服饰),然而当他最终用八十天环地球一周之后,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时钟而已,日子过得单调乏味。
抱着“好好管理我的时间”的想法,读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文章之后,我终于发现,所谓的“时间管理”这个概念其实就是个偷梁换柱的陷阱。直到后来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告诉我们: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人永远不能掌控时间,所以“时间”根本没办法管理。
李笑来先生说:当你面对一把锁想打开的时候,你要明白,那开锁的钥匙绝对不会在锁上,你要到别处去找。所以,如果“时间不够用”是你那把锁,那么开锁的钥匙绝对不在“时间”上!
是的,当我们在谈“时间管理”的时候,便已选错了出发时的路。“时间管理”这个概念里,“时间”是管理的对象,“时间”成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的主体,“把时间管理好”成为我们的最终目标。然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其实是“通过有效地利用时间”来达成自己的“最终目标”啊!
所以啊,当我们觉得自己每天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想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要做的事情不是如何拎个时钟把一分钟掰成两半用,而是应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应该如何规划。
你忙碌,是不是因为有很多事要做?你又想陪家人,又要跟朋友去应酬,你何去何从?你要做自己的工作多挣钱,又要抽时间帮别人的忙,你放弃哪个?你想早起去健身,又想多睡会儿,又该怎么选?人的时间、精力、能力都是有限制的,这是不能忽视的事实,你永远都无法既顾及到A,又顾及到B。让我们用文艺一点的话来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就只能舍一个喽。
有一个被很多人引用过的例子:XXX的一个课堂上,讲师让大家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下你认为最重要的七件事(也有说七个人的),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不重要的划掉,接下来再从剩下的六个中划掉其中最不重要的,就这样直到纸上只剩下一件事,那么,这就是你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了。
说这么多,总结下来就一句话:找到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奔着这件事去拼就够了。这其实就是畅销全球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讲到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书中是这样写的:
从现在开始,以你的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牢记自己的目标或使命,就能确信自己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而且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
找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吧,不要再想着我要如何做个时间表,然后严格遵守,把思维方式变成:为了这件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我都需要做些什么?如何安排时间?什么时候开始做?如何做?如果有阻力或打扰,我该怎么克服?
其实这些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不信?有诗为证啊: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之目标怎实现?时间精力兮有限,取舍之际须果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