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评《与小泽征尔共度午后的音乐时光》
文:小羽
有些书拥有某种很奇异的特质,初拿到手,就像靠近一个有所耳闻、很想结识的人,不知如何与他熟络起来。慢慢地,找对了交流的频道,从最初的生疏不解,到逐渐进入他的世界,相处的姿态越来越舒适,并且不断感受到:看似高冷的他,原来是一个这么亲切又随和的人,认识他真好啊。
绕着弯儿打了个比方,是想说《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因为喜欢村上的文字,也知道小泽是闻名世界的指挥大师,所以对这本跨界对谈有很多的期待。我虽喜欢音乐,但是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仅限于误打误撞听过两场音乐会。
这本书一页页细心地读下来,最后它带给我的收获,犹如一扇看似沉厚的大门被缓缓推开,我诚惶诚恐地踏进去,进入一个从未感受过的美丽新世界......
人类语言的尽头,是音乐领域的开端
一个优秀的指挥家可以用双手创造美妙动听的音乐,但他未必能向不懂音乐的人精准传达音乐好在哪里;一个资深的发烧友可以抛开一切成见、全心沉醉于音乐世界,但他未必知道好的音乐是怎样构建的。在这本书里,村上悄悄地置换了一个身份,成为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的人。
一次偶然的闲聊,小泽征尔谈到六十年代古尔德和伯恩斯坦在纽约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时的轶事,村上心想:就这么让如此有趣的故事消失,着实可惜。应该找谁录下来整理成文才是。毫无疑问,这个“谁”除了他,别无二选。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找到了“充足且正当”的理由与大师畅谈古典音乐的村上,一点点启开了小泽的心扉和记忆,从一支协奏曲的微小细节开始交谈,从不同的人演绎相同的曲目有何区别开始交谈,看似流于散漫的对话,却见微知著地勾勒出古典音乐的发展流程,而小泽所置身的时代,堪称一个美好昂扬的“黄金时代”。
瓦格纳说:“人类语言的尽头,是音乐领域的开端。”将音乐的感受转化成文字,是一项艰难的作业。仔细阅读二人边听边聊的对话,会发现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创作者和欣赏者,思考音乐的方式可谓迥然相异。简单的说,小泽选择将一切抽象而复杂的感受,拆分为音符、节奏、音乐表情来逐一解读;而村上则将各种被拆分的元素重新糅合到一起,以一种“通感”的方式来传达给读者,诸如“管弦乐奏起序曲,带有一种将黏土使劲掷向石壁般的率直”、“钢琴独奏宛如在空中挥洒水墨成画”。
虽然丝毫不懂两人提及的那些听起来讳莫如深的专业名词,但好在这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不懂的我可以查。情不自禁地,我也开始搜索一些两人提到的曲目,边听边读,惊讶地发现原先在我耳朵里一团混沌的“交响乐”竟然有了层次!
嗯,用村上的方式来表达,就是原本挂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完全看不懂的画,但现在它变成了一个可以踏足的森林,虽然我依然不认识这森林里的一花一叶,但至少我闻到了让人心情愉悦的芬芳。
时代喧哗,感谢这世界有不被时间打败的人
作为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亚裔指挥家,小泽征尔的人生经历,大概只能用“传奇”二字来形容了。如果说这本书里关于音乐的大量“干货”需要时间去学习、理解、消化,那么关于小泽人生经历的文字,相信任谁看来,都深深感佩、过目难忘。
我想村上应该是有意识地想在这本对谈集里立体地描绘只用音乐说话的小泽,才细心询问了那么多半个世纪前小泽初出茅庐的往事。
语言不通只身闯出日本,师从当世最伟大的音乐导师明希、卡拉扬、伯恩斯坦;在纽约炎热的地下室栖身,在卡耐基音乐厅的办公室弹琴直到深夜;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初次登台指挥歌剧,遭遇一片倒彩,后来赢得热烈掌声,成为欧美最受欢迎的指挥大家;引领诸多交响乐团跻身世界前列,却不取分文地投身教育后辈的事业。
本书一共收录了六次对谈,其中穿插了一个特别章节。2011年夏天,村上跟随小泽远赴瑞士小泽征尔国际音乐学院,旁观了学院的教学全过程。斯时因罹患癌症而淡出舞台的小泽,与四位导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其中包括已经92岁高龄的室内乐演奏大师罗伯特·曼恩先生。
在日内瓦和巴黎的两场结业音乐会上,再度登台的小泽征尔一拿起指挥棒,仿佛就拥有了对抗时间的魔法,那么激情丰沛,风采依然。在场的听众全部起身,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村上说:“看到学生们这种毫无掩饰的感动和听众们如此热烈的反响,我终于理解小泽先生为何愿意在这个学院的活动中投入这么多心血。想必对他而言,将好音乐传承给下一代,让这些年轻音乐家们切实体验到发自内心的纯粹的震撼,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任务。”
读到这里,想起看过的一篇乐评标题:“笙歌邀白发,灯火乐青春。”年近耄耋的小泽在与村上对谈的这一年里,艰难战胜了癌症,今年八月,他又将登上日本斋藤音乐节的舞台。虽然知道机会渺渺,但读完这本书,真的很期待能近距离一睹大师的指挥风采。
“冬日,四下依然一片漆黑,丝毫不见拂晓将至的迹象,甚至听不到一声鸟鸣。从这么一大清早起,就端坐在书桌前专注地写上五六个小时,啜饮着热咖啡,漫不经心地敲打键盘。这种日子我已经过了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
在小泽先生专注地研读乐谱的同时,我也专注地笔耕不辍。两种工作截然不同,但所需的专注或许十分相近。我常想,若是少了这份专注,我的人生便无从成立,不再是我自己的人生。想必对小泽先生而言也是这样。”
时代喧哗,感谢世界上永远不乏有创造力、生命力,一生专注于一件事情却创造了奇迹的人。他们是不被时间打败的人。
文学、音乐、艺术也许百无一用,却能让精神永恒
书中有两处让我忍不住哈哈大笑的小细节。
一处是小泽刚刚出道,还为生计所迫、买不起定制的指挥棒时,曾经偷偷取走尤金·奥曼迪三根指挥棒,却被其秘书发现。村上问抽屉里总共多少,小泽回答大概有十只,村上笑着感叹“十只少了三支,当然会被发现。那指挥棒真的好用到让人想偷?”
另一处是两人对谈过程中穿插了用餐的细节,大病初愈的小泽开始吃水果,感叹:“嗯,真好吃。是芒果吗?”村上回答:“这是木瓜。”
你看,在音乐领域无所不知的权威大师,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却有种浑然天成的痴。因为他的专注,这份“痴”被凸显得尤为动人。不得不佩服村上不多着力却让人动容的笔力!
前面说过,除了谈论古典音乐如何鉴赏,这本书还勾勒了一幅古典音乐大家的“群英谱”,其中着墨颇多的,是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小泽的恩师伯恩斯坦曾以让人难以想象的热情,全神贯注于复兴马勒的作品,置身于这片全新音乐疆域的小泽,后来也成了指挥马勒作品的一代大家。
在世时不被认可的马勒曾说:“我的时代会到来的。”这一具有悲怆色彩的预言在他逝世半个世纪后奇迹般地应验了,马勒音乐的崛起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音乐现象之一。小泽和村上对马勒其人、其作品作了极其深入的探讨。惊异于村上丰厚的古典音乐素养的同时,我忍不住想到,文学、音乐、艺术也许百无一用,却能让精神永恒。马勒半个世纪后的复兴,何异于孤独的凡高,何异于“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曹雪芹……
写着写着,思维忍不住有些发散了。那么关于这本书的一切,也就到此为止了,留待和我一样耐心读完这本书的朋友,去细细感受吧。
我只想说,《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浮于表面的对谈作品,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回味的音乐之书、人生之书。
舒展Sunny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音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而让美好的音乐得以流转在世间的,是美好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