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洒的诗絮 (三十八)
词,本谓“诗余”、“乐府”、“曲子词”,隋唐时不大被人重视,到了五代,词却兴起,以至宋,而为大盛。我以为,时代使然。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文学样式,尽管每个时代的文学样式绝非单一存在,但其产生与发展,是有主流倾向的。这就是后世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历史概括。任何事物,盛极必衰。文学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发展,势必影响文学。就文学自身而言,诗不过唐,自然就由“诗余”而走向繁盛。这不能不让人反思今天,当代的文学样式,其主体是什么,走向又是什么?在没有看清楚一一也不会看清楚一一之前,我只能从现象入手。现在,铺天盖地的流行(或为“通俗”)歌曲,早已流行。而好歌的基础当然是好词。那么多“中国好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了。而能把诗与歌(非中国的“诗歌”概念)融合得天一无缝,又能谱曲传唱一一这自然就靠“歌词”了。这应该就是为什么紧随“宋词”之后而是“元曲”的缘由了。
这大约也是我为什么从词入手的一个原因,可算是小溯一下源头。正所谓“诗词同源”,眼下最让我佩服的是,有些诗人,从唐诗入手,新体律绝已经娴熟于鼓掌之上,唱和口占也是信手拈来。并且诗的内容,也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而我,还是先从读词入手吧…今天从五代入宋一一
飘洒的诗絮 (三十八)苏幕遮(1)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⑵。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⑶。
黯乡魂⑷,追旅思⑸,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飘洒的诗絮 (三十八)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仁宋时,为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相,自请外任。《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能突破唐末五代以来的绮靡之气,能以边塞风光入词,抒发情怀,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此词通过秋景的描绘,抒写词人的离乡之愁、去国之忧。碧云、黄叶、翠烟,是用色彩渲染夕阳下的秋景,借以加深印象。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用来映衬出触情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
[集评]
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政治家为词,显然与文人不同,不仅在于经历见识,还在于胸襟气度。不用我说,一看毛泽东诗词便知。
飘洒的诗絮 (三十八)2019.3.26.己亥二月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