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迷惑: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没有去做;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做起来却跟你以为的大相径庭。
从认知到行动,似乎总是隔着一个「暗空间」。
看不见的空间,把认知与行动分隔两端,结果常常是,学了一脑袋的知识,掌握了一大堆的工具,生活却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02
面对这种情况,你可能产生三种判断。
1、认为懂的不够多。
活在这一判断下的人叫做「思考者」。他们的口头禅是“我知道”,因为你说的任何话题他们都略知一二。每一个“不知道”都让他们恐慌,催动他们去追求更多知识,热衷于阅读、各种“得到”。
一旦他们窥见了一门知识的大门,就会觉得无趣。很快又转移到“更深、更好”的知识去。终于,成为知识的“收藏家”。
他们以知识为铠甲,将自身保护在其中,作茧自缚。
知道,即通晓了「道」。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追求更多的知识,不是为道,而是为学,为学之路不可能「知道」。道途,走的是一条相反的路:把你学的都忘掉。
2、认为方法不够好。
这种判断催生的人是“苦行僧”。他们崇尚行动主义,做了再说。他们认为,只要做就一定能改变。他们信奉量变产生质变,信奉1万小时。
他们把手机里装满“番茄”、“清单”类APP,把时间和精力的堆积等同于努力。
这也是一种努力,低水平的努力。
第一点是困在认知里,第二点是困在行动里。第三点则是「暗空间」的重点——
3、认为动力不够足。
很多人能够意识到动力不足。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既然动力不足,如何让动力充足呢?大部分人的答案是“打鸡血”。用励志、正能量、暗示去激励自己,墙上贴上目标,清晨对着镜子大喊你是最棒的,保险公司的早操,都起着类似的作用。
这一类人我称为「热血族」。
其实动力的直接来源再简单不过了,就是情绪。
愤怒让人挥舞拳头,恐惧让人迈开双腿,舒适吸引着人,恶心让人躲开。
世界演讲冠军维卡斯认为:伟大的演讲能改变一个人,这种演讲有一个共性,就是带动听众的情绪曲线,从起始情绪,走向最终造成改变的情绪。
03
其实每一种判断都是对的,认为只此一因才是错。
把人看做是一辆车,让车子动起来,首先要有目的地(意识I),其次要有会开车的人(行动P),最后油箱里要有汽油(情绪E)。
只有一个方面的人,车子是不会动的。有两个又如何呢?
只有I和P,汽车没有动力,靠着惯性走两步,又会停下来。
只有I和E,汽车没有驾驶员,空有理想和热情,找不到实现的方法。
只有P和E,汽车没有目的地,一会开往东边,一会开往西边,满世界乱跑。
IEP心理动力学,就是打通三者,真正实现「三位一体」,改变人生的学问。(不用百度,你不可能找到的。)
04
很多人认为自己只缺少动力(E)。
借用一本书名: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但是姑且认同你的「认为」,讲一点动力的问题,填上文章开头的坑:打通「暗空间」。
这个方法叫做:放大现有驱动模式。
现在,想象你被闹钟从美梦中闹醒。你昨晚熬夜到凌晨,很不想起床。这时候,脑袋里会出现一个画面,看到这个画面之后,你挣扎着起了床。
请用你警觉的心观察这个画面,仔细看。
如果这个场景类似于:你站在那里,被主管或者其他领导者指着骂,并扣工资。恭喜你,你的驱动模式是消极型,痛苦是你的动力源。
如果这个场景类似于:你手捧奖杯,实现梦想,站上人生巅峰,并笑出声来。恭喜你,你的驱动模式是积极型,快乐是你的动力源。
记住,没有好坏,只有不同。在初级阶段,不要企图去修改自己的驱动模式。尊重它,接纳它,让后,将其放大。
放大的方式也很简单:抓住产生的那个场景,你独一无二的场景,丰富它的细节,让它的颜色更加鲜艳,声音更大,画面更清晰,可以想象有一台摄像机,将这个场景慢慢拉近,以至于你能看到别人身上的汗毛。
这是最基本的激发动力的方法。
05 结语
IEP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更是动力学。
我的心理老师曾说:很多情况下,我不在乎一个技术是否科学,只在乎它是否有效。
IEP是有效的,至少对我是。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对那些跟我类似的人也很可能有效,一想起他人因我而改变,就会产生一种不肤浅的快乐。
这种快乐是推动我接下去分享的动力之源。
【后一篇】:
【❤下方一秒点赞,助力院长日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