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励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教育
人性追查:做好人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事!

人性追查:做好人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事!

作者: 紫侠狼 | 来源:发表于2017-11-23 15:57 被阅读946次

    《导论》:

    大约半年前,我写了一篇演讲稿叫《为什么做慈善的人会更幸福?》

    后台有读者留言说:

    你知道吗?其实善良的人最痛苦。

    怎么会这样呢?

    他讲了两个故事,都是好人做好事反被恩将仇报的例子。

    我看了以后,心脏似乎受到了一记重重的捶打。

    我仰卧在椅子上,一动不动,默然良久。

    一种从未有过的沉重,压得我几乎窒息。

    1、

    “好人为什么没好报?”

    这一句话,几乎是人类自古以来所能发出的对人性的最沉重的拷问。

    就像屈原的《天问》一直在文学界流传一样,对人性的拷问也一直在民间流传。

    相同的是,这两个问题至今都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回答另一个问题,那就是:

    好人应该追求回报吗?

    首先,如果好人不追求回报,这个问题似乎就没有问的必要了。

    因为一个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耕耘本身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收获,就是一种最好的回报。

    就像哲学家斯宾若莎所说:幸福并非是德行的报酬,而是德行本身。

    其次,如果好人追求回报,那他还算是好人吗?他的所作所为还能算是好事吗?

    严格来说,恐怕也只能让人摇头。

    因为求回报的行善就像是在人性的赌场里赌博,赌对了一身福贵,赌错了则一无所有,甚至四处欠债。

    所以,如果你是“赌徒式”的行善者,就应该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赌徒赌输的情况是十之八九,因此好人有好报的概率也不会超过十之一二。

    2、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有许多真正不求回报的行善者。

    不仅没有受到上帝的青睐,反而遭受了命运的白眼。

    比如颜回短命,连孔子都忍不住要悲叹一句:“天要亡我吗?!”。

    比如雷锋早逝,连毛泽东也忍不住痛写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

    “好人没有好命”,这个观念就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癌细胞。

    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思想免疫系统,随时可能会造成心灵的癌变。

    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3、

    但是我在这里不谈天命,也不问责于上帝。

    因为即使智慧如诸葛亮都不免要感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更何况我等凡夫呢?

    所以世界上最不需要的命,莫过于天命。

    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人事。

    我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局外人的角度,客观地去看待一切好人与好事,并总结其中的成败得失。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每一个善良者都不仅仅只会做一个好人,还能学会如何去做好事。

    那么根据我的总结,行善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六种。

    4、

    由于文章比较长,大约15000余字,为了避免阅读时的枯燥,我决定先贴出一张宣传的简报。

    1、无条件行善。

    (歌手丛飞大义助人,为什么被恩将仇报?)

    2、有节制行善。

    黄金荣一代枭雄,是怎么教导杜月笙行善的?)

    3、交易式行善。

    范仲淹千古名臣,为什么在灾荒年月天天游赏西湖?)

    4、投资式行善。

    (战国四大刺客彪炳万世,但他们真的是自愿的吗?庄子为什么被惠施追杀?后羿为什么被徒弟射杀?吕伯奢一家为什么被曹操斩杀?)

    5、随机式行善。

    韩信曾经落魄讨饭,是谁给了他一碗米饭?写出《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曾经欠债不还,是谁送了他一抹温婉?)

    6、隐身式行善。

    娄师德推荐狄仁杰,为什么反遭排挤?王旦保举寇准,为什么反遭告状?)

    以上的每一种行善方式,都是我从无数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为了“打磨”这一篇文章,我一度停笔半年,几经“重铸”,只为精益求精。

    因为我对自己的写作有一个百分之百严格的原则:

    某一个主题的文章,只要我决定动笔。

    不敢保证说“后无来者”,但必须要写到“前无古人”。

    如果发现有人写的比我好,我绝不会拿出来发表。

    所以,我今天也可以百分之百负责任地说:

    这一篇文章,绝对算得上是一张价值千万的“人性地图”。

    行善的人只要拿到手里,起码能少走半辈子的弯路。


    第一种行善方式:

    无条件行善。

    这是一种有求必应式的行善,行善者好像是一味宠溺的父母,受助者好像是被娇生惯养的子女。

    所以这种善是最容易被辜负的一种,也是我们常见的好人没好报的主要原型。

    代表人物:丛飞

    1、

    丛飞是深圳的一名男歌手,一生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并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

    他并不是一方富豪,至始至终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却资助了贫困儿童183名,捐款捐物高达300多万元。

    2006年4月20日,他因胃癌在深圳辞世,年仅37岁。

    在他患病期间,有记者找到许多他曾经的资助者进行采访,不料报道结果却震惊了整个社会。

    ⑴ 有一位大学老师不愿意被人知道曾受丛飞资助上大学, 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是在采访时他自己不小心说漏了嘴,寡廉鲜耻的一幕出现了:

    他直接打电话给丛飞,用命令的口吻,丛飞出面找记者删除新闻里自己的名字。

    理由是:让学生知道了会很没面子。

    但自始至终,他对丛飞的病情连一声问候都没有。

    ⑵ 另一位女士被丛飞从中学资助到大学毕业,丛飞还替她找了一份音乐老师的工作。

    但是并没有达到她的理想职业标准,她一怒之下,跟丛飞断绝了关系。

    记者采访她时,她冷嘲热讽地说:

    “他是自愿的,我又没强迫他资助我。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图的,至于他图什么,我不说你也应该能猜到。”

    ⑶ 还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位家长,他竟然打电话质问丛飞:

    “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丛飞的助手解释说丛飞正在化疗,不料这位家长不仅没有一句关心。

    反而一脸嫌弃地问:

    “那他什么时候病好了出来挣钱啊?”

    2、

    我想许多人看到这里,都会义愤填胸,甚至有一种摩拳擦掌的冲动。

    或许丛飞的事迹正应了《智慧书》里的一句话:

    雕像不愿意见塑造他的雕刻师,受惠者也不愿意见施惠于他的人。

    很明显,丛飞对这几位受助者一直都是无条件且持续性的给予帮助。

    丛飞的善行无疑让我们感动的无以复加,但这几位受助者的反应却让我们感慨的无言以对。

    说他们是坏人吧,他们好像也没做什么实质性的坏事。

    说他们是人吧,他们好像跟动物也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所以,我们一般只好将他们称为忘恩负义的小人。

    你供他读大学,他还要求你帮忙找工作。

    你帮他成家立业,他还要求你养老送终。

    你养他一辈子,他还要求你养他下辈子。

    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一旦你对他们的帮助停止了,他们对你的指责也就开始了。

    正是因为这种人的存在,导致像雷锋、特蕾莎修女等等这些无条件行善者,一直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嘲笑、诋毁、污蔑甚至是恩将仇报。

    3、

    正常人在受到帮助时,就好像是一个女子收到礼物和表白,纵然不觉得受宠若惊,也起码充满感激之情。

    但是有些女子则不同,她们在受到表白时:

    第一反应是怀疑你的动机不纯。

    第二反应是寻找自己身上有没有值得被你优待的筹码。

    如果有,她就会把你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谁让你对我有想法呢?

    如果没有更惨,她会把你的“坏”视为理所当然,谁让你对我没有想法呢?

    庄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则寓言:

    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名采桑女被强盗劫掠到山上。

    一代圣人柳下惠知道是自己的弟弟盗跖所为,于是连夜上山说情,将采桑女解救了出来。

    但回城时天还未亮,两人只能在城门下休憩。

    不料深夜风雪交加,采桑女又身单衣薄。

    柳下惠就让她坐自己腿上,解开外衣把她紧裹在怀,相拥一夜,从无非礼。

    第二天,采桑女回到家中,母亲准备带她去向柳下惠谢恩。

    采桑女随手将桑篓扔到地上,说:“我为什么要感谢他?在他怀里我就像是一个纸人偶,还不如做强盗眼里的采桑女呢。”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受助者一旦得知施助者不求回报时会暴跳如雷的原因:

    因为相对于你“见色起意”强奸她的身体来说,她更痛恨你“坐怀不乱”强奸她的自尊。

    一句话,她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好。

    4、

    如果她打开你“善意的礼盒”发现里面空无一物,只有你的善意在熠熠生辉。

    那么你的善意顿时就会变成一道刺眼的光芒无形中强奸她内心深处的自尊,虽然她嘴上不肯承认,但她心里早已怀上了复仇的孽种。

    至于什么时候分娩,则完全取决于她还能不能从你身上榨取到剩余的价值。

    如果你是马云一样的富豪,她就会继续装作你的粉丝,用她的美人心计谋取你身上的利益。

    如果你只是雷锋一样的穷人,她就会把你当成粉笔,用你的血肉之躯涂画她的人生轨迹。

    所以,有时候你做好事没得到好报很可能只是因为:

    你是雷锋而不是马云,因为你对于受助者来说已经没有剩余价值。

    所以我的建议是:

    如果你不是超级富豪,最好不好去无条件行善,因为你的内心可能还无法承受别人的忘恩负义。

    5、

    无条件行善纵然是一种伟大的善举,值得所有人钦佩。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善行并不值得效仿,因为太过于廉价。

    无休无止没有底线的付出,只会喂养人性的贪婪。

    一旦贪婪的饿狼长大,就会随时扑出来伤人。

    我们必须有节制的投喂,才能将饿狼永远困在人性的藩篱以内,使它无法对我们造成伤害。

    所以,我们需要第二种行善方法。


    第二种行善方式:

    有节制行善。

    这种行善的方法比较有理智,就像会管教孩子的父母。

    对孩子的爱点到为止,孩子一旦长大就将其赶出家门,绝不会任由孩子一直待舒适的温室里。

    代表人物:黄金荣

    1、

    当年叱咤风云的上海滩流氓大亨黄金荣,虽然赚的是卖白粉的钱,但有时候也会关心一下那些吃不起白菜的贫民。

    有一年冬天,黄金荣给乞丐们发棉袄,

    他先让手下将所有的乞丐都集中到一个大院里,几乎等于是强制性收押。

    然后让他们排好队,一个一个领棉袄。

    领完一个,放出去一个。

    当时杜月笙大惑不解,问:“怎么发棉袄搞得跟监狱里提审犯人一样?”

    黄金荣一笑:“你有所不知,以前也是在大街上发钱,结果,领过钱的家伙们一个个绕了个圈又回来排队,三天三夜也发不完。别看现在这样强制关他们,也不见得有用,有些乞丐还是会翻墙进来,再领一次。”

    黄金荣曾经从人性的陷阱中爬上来,悟出了一个道理:

    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人的需求也是无穷无尽的。

    对有些人来说,别说三天三夜,哪怕你把三生三世的财富全部给他,他也未必会满足。

    所谓“一斗米养恩人,一石米养仇人。”

    这句话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世人千百年来用实践之锤凿炼而成的至理。

    所以有节制的行善有两个好处:

    一是不会让自己受累,二是正常人都会领你的情。

    但对于一些贪得无厌的人就难说了,他们往往对这种善行满腔义愤:

    “你这么有钱才给我发一个棉袄,怎么不给我买一辆汽车?”

    什么?世上还有这种人?

    只能说,善良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2、

    举个例子,山东有一位农民叫朱之文,绰号“大衣哥”。

    他成名后不忘初心,自费耗资上百万,为村里修路,重建幼儿园,解决灌溉用电,置办老年健身器械。

    本来寒酸的村庄也算是披上了他“大衣”的余温。

    然而媒体去调查时,有一位村民却不屑地说:

    “这有什么?对他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他要想叫俺说他好,就为庄上每人买一辆小轿车,每人再给发一万块钱。”

    听到这句话,当时连一向多见不怪的记者都惊得目瞪口呆。

    但是,你以为满足了这个村民的愿望他就会说你好了吗?

    太天真了!

    你给他买了车,就还要给他买房,你给他买了房,就还要给他买地,你不买试试?

    他的下一句台词,不用我说你也能猜到。

    不只如此:

    也有的村民说:路修的太短了,没有铺到自家门口。

    还有的村民说:修电线有什么用?不如再打几口水井。

    更有的村民借了朱之文的钱故意不还,说:他自己的钱都花不完,我为什么要还?

    这种桥段简直听得我三观尽毁,最终连善良的朱之文也只好五官扭曲地对镜记者表示一脸无奈。

    3、

    所以中国还有句古话叫“救急不救穷”,为什么呢?

    因为真正的穷人你是救不了的,他们穷的是心。

    他们的心就像是一个黑洞,当你的善意之光靠近时,瞬间就会被吞噬的无影无踪。

    你的光不断靠近,黑洞就不断吞噬。

    物理学界的共识,无论外界投射进多少光芒,都无法逃出黑洞的魔掌。

    同理,善良的光芒再强大、再闪耀,也逃不出人性中的黑洞。

    4、

    其实生活中像朱之文这样的老实人绝非个例,他们诚意为人,本心向善,总是帮人之所难,救人之所急。

    但有时候依然免不了遭人非议,以致陷入心理失衡的困境。

    那么有没有一种行善的方式,使行善者的心理天平能保持平衡呢?

    有,不过这种方法看起来已经不像是行善,更像是一种交易。


    第三种行善方式:

    交易式行善。

    交易首先就是公平的,各取所需,平等互利。

    代表人物:范仲淹

    1、

    在讲范仲淹的故事之前,先讲一个地主老财的故事:

    民国时期,有一位腰缠万贯的老地主。

    有一年乡里遭旱灾,粮食欠收。老地主出面赈灾,但是他行善的方式与众不同。

    他并没有直接给乡亲们发钱或者发放粮食,而是告诉乡亲们:

    “只要你把我家建新房的砖头拿一块回家,然后把这块砖磨得像镜子一样平再还回来,我就送一斗米。”

    乡民们欢呼雀跃,愉快地开始了拿砖换米的生活。

    半年后,这位地主的新房巍然耸立,每一块砖都光滑如镜,熠熠生辉。

    而乡民们也都得到了足够的粮食熬过灾年。

    如果这位地主当时直接给乡民们发钱发粮会怎么样呢?

    他很可能会遭遇黄金荣式的困局,三天三夜也发不完。

    而一旦停止发放,就可能会激起某些人的仇恨心理,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很容易酿成灾民抢粮的悲剧。

    2、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钱楠筠(Nancy Qian)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内森·纳恩(Nathan Nunn)做过一个调查:

    他们从1972年一直跟踪到2006年,发现一个国家得到的粮食援助每增加10%,这个国家的暴力动乱程度就会增加1.14%

    具体原因没有公布,不过据我猜度,这些国家的赈灾方式一定存在问题。

    什么问题?

    只知道给灾民输送物质营养,而没有提供心灵鸡汤。

    什么?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身体才勉强能喝上米汤,哪有闲情给心灵喝鸡汤?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方知荣辱。”

    萨特说:“当小孩快要而死的时候,文学还有什么意义?”

    Stop!我们一定要认清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

    灾难摧毁的不仅仅是人类的栖身屋宇,还有精神家园。

    所以我们的目光不能只聚焦于人类的身灾,而虚化了“心灾”。

    3、

    我们要知道灾民本来就处于弱势,严重缺乏存在感。

    尤其是一场灾难过后,灾民普遍会产生一种深痛而无力的失败感。

    如果此时,你只是高高在上地为他们提供“嗟来之食”,而拒绝让他们品尝“人生三味”。

    纵然他们脸上对你挤满了幸福感,但是他们的心里根本就无法找到生活的尊严感。

    其实尊严感才是最重要的,尊严才是灾民们最需要的。

    因为最好的善行,就是让受助者不觉得你是在行善。

    至少面子上说得过去,这就是地主老财的聪明之处。

    日本作家岛田洋七在《佐贺的超级阿嬷》讲述了一个故事:

    一个卖豆腐的老板,总是把一些碰坏了的碎豆腐,十分嫌弃地半价卖给岩永明广的外婆。

    岩永明广起初并不明白,以为是卖豆腐的老板瞧不起穷人。

    直到有一天,外婆告诉他说:“真正的善良是让人察觉不到的。”

    岩永明广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板是故意把豆腐捏碎,然后假装嫌弃地贱卖给外婆。

    “真正的善良是让人察觉不到的。”这真是一句至理明言,当然还有比地主老财豆腐老板更聪明的人物。

    没错,他就是一代名臣范仲淹。


    4、

    据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

    公元1050年,范仲淹治理杭州时,江浙地区发生饥荒,灾民数百万。

    所有的地方官都赶紧开仓放粮,并号召全民万众一心,省吃俭用共同抗灾。

    范仲淹偏偏倒行逆施,他知道单方面的放粮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于是把当地的富豪、方丈以及官员们召集起来,说服并鼓励他们赛龙舟,建寺庙、修府衙等等。

    自己则天天放浪西湖,宴饮作乐。

    最后连当地的监察官都忍无可忍,向皇帝弹劾范仲淹误国害民。

    但是结果呢?

    那一年整个江浙地区只有杭州安然度过了灾年,而其他地区的灾民早就一乱涂地。

    范仲淹上书为自己辩解时说了九个至关重要的字:

    “发有余之才以惠贫者”。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问题是:

    如何才能让行善者不觉得被损,而受惠者也不觉得被补呢?

    答案是两个字:

    交易。

    这就是历史上范仲淹独创的“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

    5、

    后来这个政策经过历朝历代的升级改版,终于在2005年被我国发改委正式制定为《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并在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中实施。

    结果证明,中国灾后重建效率世界第一,而且数百万灾民从未发生暴乱。

    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国家发生地震的状况:

    2005年11月,印度泰金奈市地震,发生暴乱。

    2010年1月,海地大地震,发生大规模暴乱。

    2010年2月,智利大地震,发生暴乱。

    直到现在西方依然有许多国家,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携带武器就敢进入灾区表示不可思议。

    当然,我国赈灾效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以务工代替赈济”的方式绝对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因为这种救济的方式相当于一种交易,是一种平等的价值交换,各取所需。

    所以施助者与受助者的关系用四个字表达就是:

    互不相欠。

    6、

    这一点至关重要,赈灾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为灾民提供正常生活的物质,而是提供正常生活的尊严感。

    提供物质只是让灾民找回尊严的一个手段而已。

    再者,如果你只是持续性的提供援助,从不让灾民付出劳动。

    短期应急或无不妥,但长此以往,灾民们就会渐渐养成一种饭来伸手衣来张口的消极心理。

    更严重的是,灾民中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绝不会满足于此的,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获取更大的利益。

    怎么获取?打砸抢偷,铤而走险。

    根据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当一个人打破玻璃一角的时候,就会有人不断地跟着打破。

    渐渐效仿的人越来越多,局面就会失去控制,从而发生暴乱。

    7、

    所以,交易式行善严格来说已经不算是行善,但正因为如此,才是真正的大善。

    这种善如同春风化雨,无形中渗进每一个受助者的心里,同时也让受助者直接参与其中。

    使得善行不再是一起孤立事件,而成为了受助者经历的一部分,以及生命的一部分。

    他们否定了这个善行,就等于否定了他们自己。没有人愿意否定自己,包括坏人。

    最重要的是,施助者属于以金钱换取劳力,心里不会陷入失衡的苦局。

    而受助者亦属于自食其力,心里不会背负感恩的重担。

    如果双方的关系,被“图报与感恩”其中任何一个“小三”趁虚而入,那么感情的天平都会发生微妙的倾斜。

    势必会造成两种极端的结果:

    要么成为所谓的知己,要么成为莫名的仇人,鲜有例外。

    但是,当一个人的善行希冀别人感恩的时候,还算是行善吗?

    当然不算,严格来说只能叫投资。


    第四种行善方式:

    投资式行善。

    顾名思义,就是将行善看成是一种投资,有计划有预谋地实行。

    就好像买股票一样,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最起码是不赔。

    一旦他们赔本,忘恩负义就成了他们的控诉的资本。

    1、

    先讲三个稳赚不赔的故事:

    代表人物:公子光、严仲子、太子丹。

    或许你对以上这三个人物并不熟悉,不过,中国历史上光辉闪耀的四大明星杀手,你一定如雷贯耳。

    没错,正是他们三个人一手缔造了举世闻名的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专诸、要离、聂政、荆轲。

    四大刺客中的每一个人无疑都是悲剧式的英雄人物,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个成语可以说就是专门为他们所发明。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追查一下他们的人生就不难发现:

    所谓的四大刺客,除了要离属于自发自愿以外,其实都是被“投资式行善”所牺牲的祭品。

    1、

    专诸,职业杀猪,为人惧内,有万夫莫当之勇。

    伍子胥公子光为了笼络他刺杀吴王,馈赠金银无数,并奉为国客贵宾。

    专诸的母亲也被感动,为免去儿子后顾之忧,自缢身亡。

    于是专诸为了报恩,扮成厨师将剑藏于鱼腹之内。

    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身死名垂。

    2、

    聂政,职业屠狗,事母至孝,有百人难伏之力。

    严仲子为了笼络他刺杀仇人侠累,每天跟他称兄道弟,形影不离。

    并以黄金百镒为他的母亲祝寿,后来聂政母亲病死,服丧期满。

    聂政为了报恩,独自一人仗剑奔赴韩国。

    于百人之中刺死韩国宰相侠累,身死名垂。

    3、

    荆轲,职业古惑仔,武功三流,名声二流,胆气一流。

    燕国的太子丹为了说服荆轲刺杀秦王,一哭二跪三磕头。

    晓以大义,动以私情。

    并承诺以官爵香车美女相奉,荆轲无奈,只好应允。

    后来秦军打到燕国边界,荆轲为了报恩,带着地图刺杀秦王失败,身死名垂。

    纵然这些刺客并不像那些伟大的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但他们悲壮的事迹也算得上是可圈可点

    当然,“投资式行善”是出于一种求回报的私心,但这三位投资者起码是投人所好,并尽己所能。

    展现出绝对的信任完全的尊重,因此换来的是受助者以知己相待,并以死相报。

    2、

    有些投资者就缺乏这种君子的气量,他们的大脑配置的是一种“投机”系统,总想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回报。

    施舍你一杯水,就要求你还他一片大海。

    施舍你一颗种子,就要求你还他一片森林。

    网上说有个变态,给孕妇让了个座,就要求肚子里的孩子认他当干爹。

    凡此种种,应有尽有。

    下面我要讲的这个故事或许没有这么变态,但也不是常人所能为。

    台湾前些年有一个震惊社会的血案:在一个高档别墅内,男佣人枪杀了女主人。

    为什么呢?

    原来这个男佣人从小是一名孤儿,六七岁时就被女主人和丈夫收养。

    但是夫妇俩既不允许他读书上学,也几乎禁止他出门上街。

    只想一直把他当做免费的奴隶圈养在身边,平时稍有不合,就颐指气使, 甚至是拳打脚踢。

    终于有一天,已经二十多岁的男佣人忍无可忍,用手枪结束了这一切。

    其实这位女主人根本无心为善,只是控制欲太强,一心想当女王,却一不小心当成了女暴君。

    如果她看过《吕氏春秋》里“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的帝王“投资法”,或许就不至于如此昏庸,愚蠢到把男佣人当牛做马般圈养。

    不知道她在男佣人心里投资下仇恨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收获的会是子弹呢?

    不只是她没想到,恐怕中国的许多父母也同样没想到。

    3、

    其实在中国,许多父母比这个女主人强不了多少,他们都是一心只想控制孩子的暴君式父母。

    在他们的统治下,孩子又能比这个男佣人幸福多少呢?

    不过是宠物奴隶的区别的而已。

    比如说:

    他们只允许孩子读书上学,但不允许孩子做读书和考试以外的事情。

    他们只允许孩子出门上街,但不允许孩子去学校和补习班以外的地方。

    所以,中国所有的父母们都应该扪心自问:

    如果有一天你们送孩子一把玩具枪,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想回你一个拥抱,还是一颗子弹?

    4、

    父母对孩子的爱:

    本质上而言,不就是一种投资式行善嘛?

    投资指的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情感。

    可惜中国的父母大多都是不合格的投资者,他们吝啬于情感的投资,却希望孩子们都能收获健康的心灵。

    他们将孩子真实的精神需求一概置之度外,只想把孩子圈养在自己思想的藩篱以内。

    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两个字:

    学习。

    他们对自己的期望也只有两个字

    省心。

    而省心,其实就是最大的投机。

    如果投机到极点,你曾经省下的心,终有一天会变成孩子射向你的子弹。

    就像这位台湾的女主人,因投资不慎而死于非命。

    而在我国古代,还有一位投机主义者因投资不慎而生不如死。

    5、

    北宋时期,有一位谏官叫李兢。

    因为在朝堂上说话太刺耳,被宋仁宗怒贬到湖南。

    当时有个叫范亢的芝麻官便瞄准时机,心想:“自我大宋朝以来,凡是被贬的谏官,几年后无不东山再起,官至显位。这个李兢绝对是限量版的潜力股,我何不赌一把?”

    于是,范亢不惜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为李兢风光践行,并忙前忙后疏通各路官员。

    但是故事的高潮来了:

    李兢刚到湖南上任的第二天,便一病归西。

    于是,范亢从小康之家一夜变身为“五保户”,从此消失于历史。

    其实不足为怪,因为像他这种赌徒基本都是苏秦“不富贵毋宁死”的人生信徒。

    经此一败,即使不自杀,也恐怕死难瞑目。

    或许有人会说:

    范亢并非眼力不济,只是运气不佳而已。

    哪能料到李兢这一支优质潜力股会突然跌成死股呢?

    倘若李兢不死,他日归来,范亢是龙是鱼尚未可知。

    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再来看一则故事。

    6、

    几年前网上有一个帖子:,

    有一位局级干部(以下简称局干),干练有为,前途不可限量。

    因为一次透水事故被降职调离外地,后来当地搞拆迁,局干的夫人和孩子都是外地户口。

    到相关部门办手续比较棘手,局干身在外地又兼公务缠身,找以前的部下帮忙,却迟迟没有动静。

    这时有一位姓刘的副科长暗中主动请缨,他料定局干将来必定能东山再起。

    于是为其户口事宜两地奔波了半个多月,终于置办妥当。

    果然几年后,局干又调回当地并且官升一级。

    这时候刘某正好想竞争科长的职位,于是屁颠屁颠地跑到局干办公室请求支援。

    局干当场发飙:“该干啥干啥去,你就是个当副科的料!”

    刘某被呛了出来,憋了一肚子气,只好在酒桌上跟朋友们大骂局干忘恩负义。

    老实说,这位刘副科长的眼光着实不错,如果改行炒股可能会成为中国的巴菲特。

    但是当官的话,只能算官场里的小学生。

    为什么?

    局干之所以能在官场混的风生水起,是因为他见的鬼比你见的人都多。

    就你暗藏的那点小心机在他眼里早已洞若观火,就你付出的那点小投资在他眼里根本轻若鸿毛。

    你一无实力二无背景,凭什么让局干去为你得罪人?

    除非是莫逆之交,全靠情分驱使,你们的故事才有可能被传为佳话。

    如果只是萍水之谊,只因利益牵绊,你们的故事基本都会变成笑谈。

    古人有一句话叫:

    “人切不可有意,有意即差。”

    意思是:

    做人行善要发乎本心,不能有所求,一有所求,则入于谬误矣。

    所以,我们需要另一种无所求的随机行善方式。


    第五种行善方式:

    随机式行善。

    既然是随机的,便是无所求的。

    因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做好事,这种善行只是顺乎天性,凭乎良心的本能反应。

    比如见了孕妇上车就让座,见了老人倒地就搀扶,见了穷人要饭就施舍等等。

    代表人物:中国漂母,法国老板娘。

    1、

    先说一位中国古代漂母的故事:

    漂母是楚国人,所在的村子里有一个不学无术的赖皮少年,到处蹭吃蹭喝。

    久而久之蹭光了自己的人品,无饭可吃。

    有一天漂母正在河边洗衣服,见他饿的两眼昏花,四肢无力。

    于是给了他一碗米,如此一连十几天。

    赖皮少年终于羞愧难当,对大妈说:“日后腾达,必有重报。”

    漂母不屑地说:“我只是可怜你没饭吃,谁稀罕你报恩?”

    自此,赖皮少年奋发图强,多年后终于飞上枝头成了一代名将。

    他被封为楚王,名字叫韩信。

    2、

    再讲一位法国旅店老板娘的故事:

    1956年,法国的一家旅店里走进一位流浪汉装扮的青年。

    老板娘心生怜悯,不忍赶他出门,于是安排他住在楼梯下的一间小库房。

    青年人在本地无亲无故,对法语又不熟,只好整天闭门不出。

    只是偶尔会去外面捡些破铜烂铁空酒瓶,换钱度日。

    房租虽然极低,但是他能拖就拖,拖不了就赖。

    两年后,无赖青年终于羞愧难当,说要回老家取钱还帐。

    老板娘明知他要跑路,一去不回,但依然送他出门。

    这一送不要紧,九年后,阿根廷南美出版社的办公桌上,有人送来了半部书稿。

    书名是《百年孤独》,作者叫马尔克斯。

    当然最后韩信马尔克斯都知恩图报,各自报答了自己的恩人。

    毫无疑问,漂母和老板娘的善行都是顺乎本性,出于真心,完全不求回报。

    她们即使再精明,也断无可能算出当年的落魄青年将来变成富贵名流。

    所谓“无心插柳,柳却成荫。”

    然而她们的施舍,毕竟还是属于小恩小惠,况且所遇皆为善类,因此结局也算是皆大欢喜。

    假如你所遇非人,恰好又对他有大恩大德,大到如泰山压顶,甚至压到他心里无法承受。

    你们的故事就很有可能发展成现实版的“农夫与蛇”。

    3、

    在唐朝的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怪事,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

    李勉做官时,夜审囚犯,有一人器宇不凡。

    李勉法外留情,放了他一条生路。

    几年后,李勉被罢官,客游河北。

    邂逅了以前放走的那个囚犯,囚犯高兴地将李勉迎进家中款待。

    然后跟妻子私下商酌如何报答李勉的救命之恩。

    妻子说:“我们送他一千匹布如何?”

    囚犯说:“不够吧。”

    妻子又说:“两千匹如何?”

    囚犯想了想说:“恐怕还少。”

    妻子说:“果真如此,不如杀了他。”

    囚饭一听有理,于是动了杀心。

    千百年来所有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

    这个囚犯妻子的思维系统里究竟连接着一个什么样的脑回路?

    报恩与报仇两个如此水火不容的观念,为什么在她的脑子里可以像电灯开关一样任意切换?

    由于这个故事太过简短,完全没有交代任何因果细节,致使许多想唾骂囚犯的善良民众都不知该从何下口。

    直到明朝,大文学家冯梦龙将这则故事完整地补编为“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写进了《醒世恒言》一书,我们才终于拨开了这个故事的迷雾。

    尽管是一篇小说,但是冯梦龙对人性的刻画无疑入木三分。

    4、

    冯梦龙版故事梗概:

    囚犯名叫房德,秀才一名,被几个江湖人士威逼利诱当了盗匪,不料当天即被李勉抓获。

    李勉夜审,房德喊冤,李勉得知实情后便放了他,但因此丢官。

    几年后他们在街头偶遇,房德将李勉迎进府中,于是就有了跟妻子贝氏的那一番对话。

    原作中两人的对话很长,不过贝氏说服房德杀李勉的原因,我总结为三步:

    第一步:

    当官的哪有个好东西?

    放了你还不是觉得你当强盗可能有余财,他日指望你报答吗?

    第二步:

    若是报的薄了,他一翻脸,你能免了牢狱之灾?

    若是报的厚了,他尝到甜头,隔三差五的来要,你能受得了?

    不报?不报就揭穿你的底细,还不是进监狱?

    第三步:

    你今日不杀他,必定前途难保。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你的事迟早败露,最好先下手为强。

    贝氏如果当律师的话,绝对是唐朝版的“邓析子”——只言片语就能杀人于无形。

    她的逻辑看似句句有理,环环相扣,实则谬误不堪。

    说得动听一点叫合理假设,说得难听一点就叫恶意揣测。

    这种毫无证据的胡猜臆想属于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李勉实际上在唐代是出了名的公正耿直,连一代文豪欧阳修都对他叹赏有加。

    在《宋史》中称他为:

    “宗臣之表”。

    但是在贝氏的眼里,李勉却是一个贪财轻义的市侩小人。

    为什么同样是李勉,欧阳修贝氏心中的形象竟然判若云泥?

    毫无疑问,他们俩必定有一个人的认知扭曲了事实。

    究竟孰是孰非?我想你的脑海里已经浮出了正确的答案。

    值得庆幸的是,故事的最后囚犯与妻子的计划落空,反被他们自己派出的杀手取下首级并交给了李勉。

    这个情节,似乎可以拍成一部中国古装版的《这个杀手不太冷》。

    然而,并非每个行善者都有李勉这样的好运气,比如在唐朝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蛙鸣冤”的奇案:

    5、

    在唐中宗年间,蓬莱古镇有一家卖馄钝的店铺,生意火爆,顾客盈门。

    一位山西的富商刘名山十分好奇,于是向郭掌柜打听其做混沌的秘诀。

    郭掌柜见他是外地人又是做玉器生意的,没有同行相争之嫌。

    就如实相告说:“每天早上都要去护城河边抓青蛙,用青蛙的腿吊汤,然后用来煮馄饨。”

    刘名山听了眉头一皱,善上心来,觉得如此杀生实在太过残忍。

    于是跟郭掌柜说:“我给你一千两,你做别的生意的吧,不要在残害青蛙了。”

    老板先是推脱还不起,最终还是接受了。

    三年后,刘名山又路过蓬莱,在一家大酒楼留宿。

    不料酒楼的老板正是当年的郭掌柜,郭掌柜见恩人来宿,热情招待。

    酒足饭饱之后,便回家休息。

    郭掌柜回到卧室后,只听得夫人唉声叹气。

    郭掌柜问:夫人何故愁眉苦脸?

    夫人说:要债的人来了怎么办?

    郭掌柜:还钱呗。

    夫人:还多少?

    郭掌柜:一千两。

    夫人:没有他,哪有你今天?一千两能够?

    郭掌柜:那还多少?两千?四千?

    夫人:怕这也不够,打起官司来,咱们可不占理。

    郭掌柜:若是如此,咱们怕是还不起了,怎么办?

    夫人:果真如此,不如杀了他。

    郭掌柜一听有理,于是在三更时分提着菜刀,砍死了睡梦中的刘名山。

    并将尸体绑着磨盘沉入了护城河底。

    几个月后,蓬莱县知县上任,遭无数青蛙拦路,于是知县派人跟着青蛙捞上了尸体,最终破案。

    所以这个故事被人们称为“蛙鸣冤案”。

    虽说这一个民间故事掺杂着一定的封建迷信,但是故事的动机与情节则真实可信。

    6、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的,但大家好歹都是平面镜,最多也就是色彩或明或暗、或浓或淡。

    但是有些人的眼镜就是一副放大镜,会在无形中放大这个世界的恶意。

    可能别人一些无关紧要的目光都会被他们聚焦为一个灼伤自己的痛点。

    郭掌柜跟他的夫人,房德和他的妻子就属于这一类人的殿堂级人物。

    他们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善,所有的善都是一种期待收益的投资,而且自己是迫不得已才忘恩负义的。

    所以他们逻辑推断一般分为三步,我称之为“恩将仇报”三步法:

    第一步:恩人的动机不纯。

    第二步:无论怎么报答,恩人都难以满足。

    第三步:不如不报,让恩人消失在他的世界里。(轻则选择绝交,重则选择灭口。)

    现实生活中,小人与恩人绝交的例子可谓车载斗量,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而历史上,小人将恩人灭口的故事也同样不绝于书,比如:

    ①逢蒙杀了从小教他射箭的老师后羿。

    因为逢蒙认为后羿故意留了一手永远压制他,所以妨害到了他的名声,不得不杀。

    ②勾践杀了危难时辅佐他打败吴国的文种。

    因为勾践认为文种会等待时机篡位,所以震慑到了他的权力,不得不杀。

    ③曹操杀了逃命时好心收留他的吕伯奢一家。

    因为曹操认为吕伯奢的儿子们会杀他邀赏,所以威胁到了他的生命,不得不杀。

    他们三个人大脑里难道就没有安装“知恩图报”的程序吗?当然有。

    但是他们的思维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程序错误。

    逢蒙觉得自己无以为报,除非把最尊贵的“神箭手”名号拱手相让。

    勾践觉得自己无以为报,除非把最尊贵的王位拱手相让。

    曹操觉得自己无以为报,除非把最珍贵的生命拱手相让。

    这就是问题所在,他们的思维系统已经被一种“自以为是”的病毒感染而不自知,其实他们并不知道:

    他们想回报的,并非是恩人所需要的。

    他们心中最尊贵的,也并非是恩人眼中最重要的。

    逢蒙不知道,相对于“神箭手”的名号而言,后羿更看重师徒情义。

    勾践不知道,相对于王位而言,文种更看重君臣情义。

    曹操不知道,相对于“用人命邀赏”而言,吕伯奢一家更看重朋友情义。

    所以,逢蒙、勾践和曹操三人就像是自作聪明的堂吉诃德一样,

    他们不知道自己所恐惧的和所面对的,其实只是自己妄想出来的敌人。

    7、

    如同《庄子•秋水》里记载的一个故事:

    惠施在梁国当宰相,好友庄子来访。

    有人进言说:“庄子来,是为了取代你。”

    惠施大惊失色于是派人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寝食难安。

    最后庄子如期而至,对惠施说:“猫头鹰正在吃一只死老鼠,恰好凤凰从它头上飞过。猫头鹰担心自己的食物被抢,于是朝着凤凰喊噪恐吓。你难道也想为了梁国的相位恐吓我吗?”

    惠施听了,羞愧难当。

    这才掐灭了自己对庄子的排挤之心。

    惠施庄子妄想成敌人;

    吃腐鼠的猫头鹰凤凰妄想成做敌人;

    啃骨头的狗也会把主人或其他动物妄想成敌人。

    惠施、猫头鹰,它们都把自己置于妄想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也就是说,恩将仇报者最大的问题在于:

    他们的思维系统里,安装了一款“被害妄想症”的软件。

    他们以自己为圆心,以欲望为半径,画定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圆形领地”。

    大脑会不定时地自动扫描,凡是在圆形以内出没的人,都会被他们妄想成一种入侵的病毒,必删除而后快。

    而他们从不去反思自己的领地是否侵占了公共空间,春秋时的范蠡作为人脑系统的大师,一眼便看透了这种思维程序。

    所以断然携同西施私奔,主动消失在了勾践的世界里。

    8、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施助者的恩德越大,受助者就觉得自己的人生越失败。

    就好像太阳越高,阴影就越长。

    所以中国有一句古语敦敦告诫道:

    “好事不可做尽”。

    施助者好事做尽,就等于是受助者失败透顶。(至少有些受助者就是这么认为的。)

    哪怕施助者不求回报,恐怕也难以避免受助者恩将仇报。

    若是如此,那我们以后难道遇难不助或者见死不救了吗?当然不是。

    如果你做了一件善事,就当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

    自己千万不要放在心上,也最好不要让受助者记在心上。

    套用徐志摩的一首诗:

    你我相逢在黑暗的人性海洋,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念想。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你放出的光亮!

    你行善时一定要忘记你的光亮,因为光亮会刺痛人性中黑暗,容易使对方露出狰狞的面目。

    因此真正的人性大师都人情练达,洞明世事,他们总能巧妙地绕过人性的陷阱,直达善的彼岸。

    他们助人时只字不说,济世后绝口不提。

    别人是作恶恐人见,他们却行善怕人知。


    第六种行善方式:

    隐身式行善。

    既然是隐身,那么这种善行就好像做贼,偷偷摸摸。

    唯一区的区别是:普通的贼,是悄悄拿走别人衣兜里的东西然后溜之大吉。

    他们则相反,是悄悄搬离别人脚下的绊脚石然后佯装不知。

    代表人物:娄师德、王旦

    1、

    娄师德是何许人也?

    他就是传说中肚子里能撑船的宰相,中华字典里的成语“唾面自干”就是他的独家贡献。

    唐朝时,狄仁杰娄师德同朝为相。

    狄仁杰属于火星人种,做事雷厉风行。

    娄师德属于水星遗民,为人慢条斯理。

    所以狄仁杰无论在言语上还是行事上,都处处排挤娄师德,最后把娄师德成功地挤到了外地。

    武则天听说后,把狄仁杰招来大殿。

    问道:“朕重用你,知道是谁推荐的吗?”

    狄仁杰说:“臣才华如焰,人品如钢,靠的是真本事,不是关系。”

    武则天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说:“满朝文武如云,你不过是沧海一粟,若非娄师德三番五次推荐,哪能显出你?”

    武则天狄仁杰半信半疑,于是让人抬出两筐奏章。

    狄仁杰打开一看,全部是娄师德举荐自己的折子。

    当下羞愧难当,仰天长叹:“没想到这么多年我都受娄公恩惠,而娄公却一直忍让我。”

    2、

    王旦,北宋一代名相,性格像弥勒佛,大度能容。

    寇准,也是北宋一代名相,性格则像斗战胜佛,盛气凌人。

    恰好他俩又同朝为官,所以王旦寇准欺压也就在所难免了。

    寇准经常在宋真宗面前指责王旦,而王旦经常在真宗面前称赞寇准。

    有一天宋真宗忍不住就告诉了寇准实情,寇准惭愧难当。

    后来寇准被罢官,私下托人请求王旦推荐自己当宰相。

    王旦正色道:“将相之任,岂能靠求?”

    寇准心有不快,但没多久自己就被提拔为相,于是寇准入朝拜谢宋真宗知遇之恩。

    宋真宗说:“你谢错人了,都是王旦一直向朕推荐你的。”

    寇准方才惊服。

    其实娄师德王旦,并非偏袒狄仁杰寇准。

    他们对所有官员都是如此,暗中提拔而从不现形,始终呈现一种“隐身”的状态。

    至此我们便知道,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人,他们做好事不惟不求报,甚至不求人知。

    他们不与浮世争名,不与凡人争利。

    素心为人,本色做事。

    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就像康德所言,他们的头上顶着一片星空,心中烙着一条道德律令。

    娄师德与王旦,他们并不觉得对所助之人有什么恩德,他们也不需要通过别人的感恩来刷存在感。

    他们喜欢存在本身,喜欢这个世界本身,喜欢每个人的本性。

    3、

    这让我想起一则寓意深刻的典故:

    一位老者在河边救一只蝎子,刚伸出手就被蝎子蛰了一下。

    但老者还是忍痛坚持,把蝎子捞了上来。

    一位渔民疑惑地问:“你不知道蝎子会蜇人吗?干嘛要救?”

    老者回答说:“慈悲是我的本性,蜇人是蝎子的本性。我们各行其是而已。”

    我知道许多人不喜欢这个故事,包括我自己。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故事不符合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

    我们一直下意识地认为蝎子就是坏人,根本不值得帮助。

    但是果真如此吗?其实未必。

    现实生活中,蝎子更可能是你心直口快的朋友,是你正言厉色的老师,是对你业绩挑刺的领导,是对你人生挑剔的长辈。

    你不能说凡是刺痛你的人就一定坏,恰恰相反,相对于坏人来说,好人往往更像一只蝎子,更容易伤人。

    我们都知道蝎子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有效治疗人类许多的疑难杂症,其实好人何尝不是如此?

    就像宋真宗问王旦:“寇准总是批评你,你为什么还举荐他?”

    王旦回答:

    “我主政多年,疏漏不少。但是其他人都打死不说,唯独寇准敢于直言,这正是我举荐他的原因。”

    诚然,娄师德与王旦心胸如海,普罗大众难以具备。

    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隐身式的善行,寻常人也可以随时效仿。

    4、

    记得我有一次坐公交,人不是太多,但刚好满座。

    正要发车,门口颤颤巍巍地上来一位老大爷。

    这时车上的乘客们有的低头玩手机,有的侧脸呆望窗外,有的闭目养神,反正都有意无意地假装没看见。

    因为我的路程比较远,大概要40分钟,所以让座还是不让座,两个想法正在我的脑壳里激烈地交锋。

    忽然坐我前面的一位中年男子站起身,一言不发朝后门走去。

    我当时舒了一口气,心想他肯定下一站就到了。

    大爷投完币,眼睛一扫自然而然地就坐在了我的前面。

    等我到站下车的时候,突然发现见中年男子依然在后门站着,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无地自容。

    那一刻我才明白,其实这位中年男子是在让座,但是我和大爷包括车上所有的乘客都毫不知情。

    如果不是他一开始坐我前面,我可能也未必能够认出他。

    所以当公交车远去时,我不由自主地目送了好一会,或许是想弥补一下先前欠他的尊敬吧。

    其实不只是这位中年男子,社会上值得我们尊敬的人还有很多:

    有的人资助大学生从不留名,

    有的人寄还失主的钱包选择匿名。

    有的人跳水救人后悄然离去,

    有的人筹款修桥默默无闻。

    耶稣说:

    “行善,要偷偷地做,当你用右手行善的时候,不要让左手知道。”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把行善内化为一种心理本能,不必依靠外界驱使的时候,才是一名合格的信徒。

    孔子说: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只是听从内心的召唤,不再依靠外界评价的时候,才是一名合格的君子。

    5、

    纵然每一种行善的方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存在一些遗憾。

    即使光明如太阳,也会有无法照亮的地方,更何况是我们心里的善良之光呢?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人为什么要行善?

    虽然我无法确切地予以答复,但是我无法想象没有善的世界,就像我无法想象没有星空的暗夜。

    每一件善行,每一个善人,都像是浩渺宇宙里的一颗星晨。

    虽然它们的光芒在穿越黑暗的人性之后,并不明亮,甚至显得很微弱,无法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温暖。

    但是,这些星辰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这个冰冷的宇宙最大的安慰。不是吗?

    愿我们的头上的星空永在,愿我们心中的善良长存。

    【完】


    喜欢我的文章吗?

    其实我的文章也喜欢你。

    那还等什么?

    赶紧关注表白吧!


    最后来一个彩蛋:

    以下是我近期的文章,欢迎收看哦。


    90后酷说《老子》(17)▏为什么“堕胎合法化”越普及,犯罪率就越低?

    90后酷说《老子》(16)▏唯物主义错了,其实我们只能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

    90后酷说《老子》(15)老子为什么不说真相?释迦牟尼为什么欺骗信众?

    90后酷说《老子》(14)▏鬼魂和意识原来就是暗物质?爱因斯坦错在哪里?

    90后酷说《老子》(8)▏千万不要试探人性,每个人都有恶的基因!

    90后酷说《老子》(7)▏为什么“吃肉”“杀人”也能成佛?

    90后酷说《老子》(5)▏是陈毅为政不仁,还是金庸书生误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1f8fea168768: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报答您啦😂。只能尽可能多的用您的方法多行善事,阿弥陀佛。
        紫侠狼:谢谢您的欣赏,很荣幸,虽然回复的有点迟,哈哈
      • 云天雨风:人性太复杂,有时会颠覆一个人的世界。人性有时又很温暖,不经意的善举又会让人落泪。也许善与恶,黑与白,演绎了世界的完整与全部。
        紫侠狼:是的,一直忙没回复,谢谢你的评论,同样有诗意
      • e85cb559eeea:你有没有出书,想买你的书,不想盯着手机看
        紫侠狼:@nameless2222 谢谢你如此欣赏我,书还没出呢,《酷说老子》系列准备在年后出版呢,不目前还在审批中。:blush:
      • f6050c9b271c:赈灾原来也有这么多学问,作者拨通古今,深识人性,由衷钦佩!
        紫侠狼:也都是从最初的一厢情愿中走出来,渐渐变得理智,谢谢您的欣赏!
      • 减字木兰诗:为了心中永不破败的理想,
        得渡一生的茫茫长夜。:heart:

        明明是关于善良的主题,我最大的感触却是这样一句话。
        我想这便是您文章的魅力,意在言外。
        谢谢您,把深邃分享给我们。
        减字木兰诗:@紫侠狼 大抵是痛苦,将人磨砺。谢谢您。
        紫侠狼:几天前就看到了你的回复,对我触动很大,所以一直不知道该怎回复你。
        我想你一定也曾在人性的黑暗隧道中碰的头破血流,没错我也是。
        每一篇文章,不能说全部,但起码大部分答案,其实都是我自己曾经一头撞到南墙上,撞出来的。
        比如富兰克林克林效应,或者这一篇好人做好事的方法,都是我从黑暗的隧道中爬出来以后,总结出来的,希望你看到,以后少走一些弯路。
      • b0c062a46962:终于等到更新文章了,:smile:
        b0c062a46962:@紫侠狼 慢工出细活,慢工出精品,又不是看连载小说。
        紫侠狼:哈哈,写的比较慢,谢谢您的关注与等候!:blush:
      • feff9fc8ceb6:作者写得太好了,一口气读完畅快淋漓,
        没想到赫赫有名的马尔克斯竟然当过小赖皮,这个故事是出自哪里,可以告知一下吗?
        feff9fc8ceb6:@紫侠狼 好的,多谢作者的回答:blush:
        紫侠狼:@大漠之鱼 好像是一位外国作家的回忆录里提起过,现在我也记不太清了,回头再找找,谢谢你的意见,
      • 76d7df67e225:这是有史以来我读到过的关于做好人好事的最深刻的文章,可惜没有几个人有耐心看完
        紫侠狼:@褐色的雪 平时像个贼一样,悄悄偷。:yum:
        76d7df67e225:@紫侠狼 请问你是怎么收集到这么多故事的呢?
        紫侠狼:谢谢你能耐心品读,很感动。
      • 2de190b0b5a2:默默吐槽一下字数🙄
        紫侠狼:@我说微尘 亲,我让你涨了见识,你要怎么感谢我呢?:yum:
        2de190b0b5a2:@紫侠狼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紫侠狼:@我说微尘 谢谢你的吐槽,没办法,才华太多如黄河之水。:sunglasses:

      本文标题:人性追查:做好人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xg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