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珍坚持分享第1633天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焦点解决治疗一般有三个阶段: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休息阶段、正向回馈阶段。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三个阶段。
(一)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目标架构技术、例外架构技术、假设解决架构技术。
1.目标架构技术:正向开始、设置良好目标。
首先咨询师要做正向的引导,比如“今天你来这里的目的是?”“今天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其次,要引导来访者设置良好的目标,该目标是来访者想要的目标,并且要在过程中利用正向的方式引导来访者以过程的形式表述目标,要将目标具体化,描述的是此时此刻,所以我们可以先设置一个近期的小目标。比如:“当事情有所改善时,你想第一个做出的改变是什么?”
2.例外架构技术
例外架构技术的使用情景:
(1)来访者已有清晰的目标,促使其形成行动时;如“你什么时候做过一些事让它发生?”
(2)来访者没有清晰的目标,促使其形成目标时;如“你什么时候看到别人这样做,自己不会焦虑和紧张呢?”
(3)引发来访者利用过去经验面对此时问题时;如“以前发生过这种事,你是怎么处理的?”
(4)维持来访者的改变,继续发生时;如“事情是怎么变好的?怎么不一样的?”
3.假设解决架构技术
当来访者很难形成正向的目标或想不到例外时,我们可以利用假设解决技术,让来访者想象问题解决后的样子,进而促使其产生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如:“我有一个奇特的问题想问你,也许带有某些想像成分。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假设,今天你结束了这里的会谈回到家里,做着你平时所做的事——做家庭作业、与朋友闲聊、吃晚饭、看电视诸如此类……然后,睡觉时间到了,你上床睡觉了,很快就睡着了……就在你睡着的时候奇迹发生了,这个奇迹就是,在这里困扰你的问题突然解决了。但是你不知道它已经发生了,因为你还处在睡眠状态,懂吗?于是,当你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你最先注意到的那件小事情将会是什么?它会告诉你事情已经与以往不同了——奇迹在昨天晚上发生了吗?”
假设解决技术可以扩展来访者的视野,使来访者从“问题不可以解决”的认知中,找出问题解决的线索,能够引发来访者想象问题,不再存在的情景,进而创造出意料不到的解决方法。以下是假设解决构架的提问方法:
1、奇迹问题:“想象你睡了一觉,奇迹发生了,你的问题都解决了,你觉得会发生什么改变?”
2、水晶球问题:“如果在你面前有一个水晶球,可以看到你的未来,你猜想你会看到什么?”
3、拟人问题:“当问题已经解决时,如果我是墙上的一只老钟,正在看着你,我会看到你做些什么不同的事?我怎样得知你的感受已经不同了?”
4、结局问题:“如果这是最后一次咨询,当你走出去时,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么你会有些什么不一样?”
当来访者的回答与我们的预期不符时,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1)当来访者说想象不出或者不知道时,这时我们应该相信来访者是有可能知道的,我们可以问“如果你知道,你可能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若来访者没有听懂,可以在询问一次,在咨询师的坚持下,来访者往往就会愿意去猜想并回答。
(2)当来访者希望其他人做出改变时,这时咨询师仍要将回答拉回到来访者本身的行动及责任。
来访者:我希望我丈夫每天晚上回家。
咨询师:当你丈夫每天晚上都回家,你会做些什么不同的事呢?
(3)当来访者抱怨咨询无效时,此时咨询师可以问“如果这次咨询有效的话,你会有什么不一样?”,“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改变时,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有时在运用假设解决架构询问来访者时,来访者可能会说:“我不会有什么不同”,这不是来访者在“抗拒”,而是正在进入一个需要挣扎的担忧中,所以请耐心的放慢脚步。请一定记得:来访者的反应正是告诉咨询师应该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即使没有获得来访者立刻的反应,但咨询师的询问往往已经开始带动来访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很重要的一点,请记住:这种思考方式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咨询师需要一些耐心,更需要一些信任,才能在与来访者的连续对话中引导其学习运用这种陌生的思考方式。
(二)休息阶段
(三) 正向回馈阶段
咨询师需回顾和整理来访者在前面阶段所提到的有效解决的途径,然后以正向的回馈、有意义的信息、赞美及家庭作业的方式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来访者,以促使来访者的行动或改变。对于来访者已经做出的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事情要及时的给与自我的鼓励。指出来访者可以去观察什么或做些什么,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要来访者自行反馈的话,应该是根据自己的一点小进步来反馈。
案例:
(一)建构解决方案(约40分钟)
来访者哭着走进咨询室,咨询师,递上纸巾。
咨询师:你现在一定很难过,我能感受到你的心情,哭出来会好一些。(共情)
是什么事情把你带到这里来的?(目标架构)
来访者:我也不知道自己最近是怎么了,我总是想哭,心里总是很难受。
咨询师:人的情绪有起伏,每个人都会遭遇情绪的低谷期,这很正常。(正常化)
你在什么时候会不想哭呢?(寻找例外)
来访者:好像没有,我就是一直都很想哭。
咨询师:你是在学校里更想哭呢?还是在家里更想哭呢?(空间上的改变)
来访者:在学校里。
咨询师:那你是在上课时更想哭呢?还是在下课时更想哭呢?(时间上的改变)
来访者:下课时。
咨询师:你自己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吗?(个案本人是他自己问题的专家)
来访者:我想是因为我没有朋友,我觉得班级同学都在孤立我,寝室同学也在孤立我,我觉得自己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下课时,我看到其他同学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我就更想哭了。
咨询师:你希望在朋友那里得到些什么呢?(重新建构个案的问题,创造改变)
来访者:我希望朋友可以一直都陪在我身边,支持我,关心我,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在我失落的时候,鼓励我,在我悲伤的时候,陪伴我,安慰我。
咨询师:如果你刚才说的这样的朋友,我们打10分的话,那么1分的朋友,你认为是怎样的?(刻度化询问)
来访者:彼此认识,知道名字。
咨询师:那么2分的朋友,你认为是怎样的?
来访者:路上碰到,会点头的。
咨询师:那么3分的朋友,你认为是怎样的?
来访者:在路上碰到了会一起走路的。
咨询师:那么4分的朋友,你认为是怎样的?
来访者:在食堂碰到了会一起吃饭的。
咨询师:那么5分的朋友,你认为是怎样的?
来访者:我向他借笔或书,他会借给我。
咨询师:那么6分的朋友,你认为是怎样的?
来访者:我向他借饭卡,他会借给我。
咨询师:那么7分的朋友,你认为是怎样的?
来访者:我数学题不会做,他会教我的人。
咨询师:那么8分的朋友,你认为是怎样的?
来访者:每天都和我一起吃饭的人。
咨询师:那么9分的朋友,你认为是怎样的?
来访者:每天都和我在一起的人,一起吃饭,一起去教室,一起去寝室,形影不离的人。
咨询师:对照刚才你说的,给你现在的这些朋友打分,最高的能打几分?
来访者:沉思片刻,说:7分。
咨询师:真好,这太值得高兴了。你看你拥有7分的朋友,我真的要祝贺你。(振奋性 鼓舞)
来访者:嗯,这确实让我自己也感到意外,我一直觉得我没有朋友。可我特别想拥有10分的朋友,怎么办呢?
咨询师:我们假设,今天你回去睡了一觉,明天醒来,奇迹发生了,你拥有了一个10分的朋友,别人会注意到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奇迹询问)
来访者:我不会哭了,脸上也有笑容了,做什么事情都有劲了。
冥想环节:“现在你的面前放着一个水晶球,可以看到问题解决后的生活,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让她充满向往的描述。
咨询师:那么你会怎样去对待你那位10分的朋友呢?
来访者:我会关心她,帮助她,和她一起吃饭,一起上学,一起下课,一起谈心事……形影不离。
咨询师: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建构解决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构建目标及解决历程。)
(二)休息阶段(约10分钟)
咨询师:现在我们休息10分钟,请你对我们刚才的谈话进行回顾和思考。
(休息阶段则是有意设置交谈暂停,产生空白效应,让她思考前一阶段的整个谈话过程,促进自我积极探索。)
(三)正向反馈(约10分钟)
咨询师:问题解决了,你会怎样去对待你的朋友呢?
来访者:我会关心我的朋友,帮助她,支持她……
咨询师:真好。你看,你自己对于你的朋友们来说就是一个10分的朋友,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会争着抢着要做你的朋友。你将成为一个多么受欢迎的人啊!回去以后,你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10分的朋友吗?
来访者:嗯,我愿意。
正向反馈阶段以赞美和鼓励为主,使她坚定信心,在今后的生活中朝着已经设定的目标,有意地多做一些“例外”的行为。)
一个星期以后来访者再次来到咨询室,诉说上次咨询以后自己有所改变,在过去的一个星期中,在真心实意得关心朋友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收获,朋友们也对自己比以前热情多了,孤独感也没有怎么出现了。咨询师肯定和赞扬了这个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