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傅佩荣讲国学说到心学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时,把心学完全归之于唯心,又说如这样又有多少个“宇宙”,认为“宇宙只有一个",这说傅佩荣先生可能对国学精粹没有真正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在儒家的国学经典中“吾心"实际是指“道心"而非“人心",前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后者是主观自我的,其实,后期的儒家思想存在着对早期道家老庄思想的回归,天理就是天道,道与理的本质是一样,只是儒家为了标新立异与后期的道家区别而对“理”这个概念的重新阐述而已,道即是理,俗话说“道理"就是同义并列,在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中,其实是有“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存在的过程中去寻求道心并掌握对客观环境存在的主观能动性的主动权,而逐渐消除完全主观臆断和被环境刺激的生理反应交互被动产生物欲的心理效应,这个“人心"严格来说应该是自利自私的“兽性",它是被物欲所支配的被动心态。在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中的“吾心"其实是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的事实性统一的“道心",随着信息对称性的扩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凡事实事求是,即“正知"的增益,对万事万物的本质的深入,可以化繁为单,这就是道家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劳动力或行为(成本价值耗费)趋于最小化,“无不为”就是使用价值(效用或目标价值利益实现)趋于最大化,不然,如果是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是“主观唯心论"就不会有“知行合一"的价值观了,但理学与心学一个是“外求”,而一个是“内求”这倒是可以肯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