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和小B是某个公司的两个程序员,在一次版本迭代中,来了十个需求需要立刻马上开发完上线。和往常的版本迭代一样,程序员被催着干活已经像家常便饭一样了。
小A干完了九个需求,有个需求不会实现,找小B帮忙,小B解决了这个需求,版本如期上线。
问题1:小A和小B谁为公司做出的贡献更大?
问题2:小A和小B谁拿的工资更高?
问题3:小A和小B都闹离职,公司会优先挽留谁?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每个人的观念不同,回答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道理。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尽管有些人心有不甘,但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文明的分配制度中,都是会让小B拿的工资比小A高。
对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在公司有限的预算内,都会选择挽留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者,实际公司运作流程中又存在需要的那个人。
以上属于客观现象的描述,从这些客观现象中我们已经隐隐感觉到我们受到的道德教育与这个社会实际的利益分配并不一致。事实上,道德只是为了维持现有利益分配制度的一个工具。以上面小A和小B两个程序员为例,当小A做了8个需求了,发现小B依旧在那游手好闲,于是心有不甘。这时公司绩效出来了,表彰小A是优秀员工,只要再做一个需求,就能获得绩效 100 元,小A听了很开心。他不知道的是,他的绩效拿满了也不可能比小B高的。
道德是一个谎言,它有点像麻醉剂,甚至让小A忽视了自己和小B之间收入上的巨大差异,以道德优越感自居——这就是企业绩效考核的本质作用。但很显然,金钱以及分配制度才是这一切的核心,其他都不过是糖衣炮弹。
由于每个版本迭代的十个需求中,小A都只能会九个,最后一个靠小B解决。渐渐的,小A老了,加不动班了,可是需求一直还像往常那样如同雨点一般的砸来,小A扛不住了,公司决定开除小A。小A发现年龄大了,找工作越来越难,自己会的那些技能太容易被年轻人替代了,而自己加班确加不过年轻人,他获得那些优秀员工勋章,在找工作时并没有什么用途。。。
小A错就错在,没有及早认清,类似于优秀员工这样的道德标签只是糖衣炮弹,最终的目的是将人固化为特定工具。整个社会最重要的其实是金钱以及背后的分工和分配制度。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更大的利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强者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区分强者的弱者的方法是,谁容易被替代谁就是弱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不劳而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强者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以不劳而获,谁难以被替代谁就是强者。然后,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强者,于是,强者赶紧藏起那本如何成为强者的武功秘籍,用大量繁杂的低难度工作内容来剥掉掉属于弱者的时间,即使弱者偶尔有些许闲暇时间,尽可能让他们变得颓废。最重要的是,限制弱者的视野,让他们在无知中逐渐老去。
十个需求能完成九个,属于三到五年的程序员的能力应当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把最后那个需求也实现确需要更高的难度。由于小A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小A所在的职位不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于是这个职位属于留给弱者的职位,弱者更容易被替代,所以弱者也就受到了更高强度的剥削。对于公司来说,小A的能力提高意味着可能会抗拒伴随这个职位存在的强烈剥削,抵触这个职位需要的低难度劳动,更换另一个小A也需要消耗短期的培训成本,所以公司没有义务也没有动力去帮助小A获得成长。对于小B来说,小A能力的提高有可能意味着自己的被淘汰或者价值被降低,教会小A让他成长于自己有害。事实上,周围同事无形中在小A周围围上一堵围墙,把他交给资本去压榨,榨干了扔掉。
我就是这样一个,被一些虚假的道德感欺骗了很久的程序员,猛然间抬头,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人啊,就这么短暂的一生,为自己而活才不后,其次是为自己的亲人而活。老板、同事这些不过是自己这条人生路上经过的陌生人,连接起陌生人的,不是道德,而是利益。明白自己的利益在哪里,别人的利益在哪里,有必要的可以短期合作。不要入戏太深,演完这部剧还要拍下一部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