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懒癌患者,试着参加过各种打卡学习班,但很容易被各种事情打断,是个人缺乏意志力还是自己没有决心?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我找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理论。
1. 我们的大脑喜欢偷懒
将一些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变成不需要思考的自然反应,存储在大脑中一个叫基底核的地方,于是就形成了习惯,我们生活中每天的行为都是由习惯组成,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习惯就决定了他/她的命运。
2. 改变核心习惯,我们的生活就会改变。
这是个人习惯改变的蝴蝶效应,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受这个习惯的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获得极大的改变,比如早起跑步锻炼半小时的习惯养成,便会自然的形成早睡早起,饮食规律,工作效率提升,凡事善于计划的其他习惯,而这一系列的习惯的养成,其实生活的整个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生活状态,精神面貌等一系列的事情都会转变。所以我们需要养成一个核心习惯,来触发改变。
3. 习惯无法消除只能替代。
坏的习惯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只能用新的习惯去替代它。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戒烟戒酒减肥失败的原因所在,靠意志力去强行戒除坏习惯到最后只会产生报复性的反弹,比之前更糟糕。而如果用一个好的习惯代替坏的习惯,那么就可以彻底的改变旧有的坏习惯。比如想吃巧克力的时候用水果来代替,想喝酒的时候去找朋友聊天。这中间的关键在于要了解习惯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要找到真正的需求也需要不同的反复实验,这点在书中最后附录的操作指南上有详细的阐释,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靠谱的原因所在。这点在我自己生活上的应用就是,将在电脑前浪费的时间转换到读书,做运动上。养成阅读,学习,运动的习惯,来代替回家葛优躺刷手机王者荣耀。
4. 了解习惯的路径
习惯遵循 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的路径。当我们得到某一暗示,比如每天的固定时间,到了一个固定场所,遇见固定的人等情境下就会触发惯常的行为习惯,而当这些惯常行为完成之后大脑便会给出奖励让我们感到满足。要改变旧有的习惯必须先找到触发该习惯的暗示,改变惯常行为,有一个同样可以获得大脑奖励但是却更健康的行为来替代旧有的行为,在得到大脑奖励后便形成了新的习惯。感到无聊的时候就会上豆瓣,看电影,如果把这种惯常行为替换成写文章,读英文书生活就变得美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