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554596/bc96eb172ee730e7.jpg)
01
昨天晚上看《十三邀》,许知远对话蔡澜的那一期。感触颇深。尤其是这句“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我同许知远一样特别喜欢这句话。
当许知远以一个文学才子胸怀天下的角度不断追问和挖掘蔡澜先生——香江四大才子之一(其他三才子分别为:倪匡,黄霑和金庸)是否有,又如何拯救民族的时候,蔡先生笑着说:“吃吃喝喝。”
这一期访谈节目并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在栏目组正襟危坐的样子,而是在吃火锅之间进行的,许与蔡更像是老友,相谈甚欢。
许知远不断地提到这句“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从他脸上错愕的表情,几次张开嘴却又什么都没说,我看到他的措手不及。
我猜想他是有一个预期在,希望听到的回答绝不只是“吃吃喝喝”四个字这么简单。
对于蔡先生的回答,我当时也被狠狠打了一记耳光,他没有认同,也没有反驳,而是避重就轻,真诚而又大智慧。
直觉得相形见绌,这就像是拳击比赛,积攒了全身的力气,一拳打过去,却毫无防备地扑了个空。
蔡澜先生的太极拳,打得不疾不徐,任人任己。外表轻松自在,只因内心刚强坚毅。
02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死后人们从他的衣带上发现他曾写下这几句:“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庶几无愧!”
文天祥读罢圣贤之书,从中所得并非功名利禄,而是忠义二字。因此他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句。
故而于谦赞他是“殉国忘身,舍身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对文天祥而言,读书人,读圣贤之书,行圣贤之道,比之生命更加重要!
蔡澜先生一是说:“已经试过了,但是力量太小,什么都改变不了,只好吃吃喝喝,管好自己便罢。”
说是逃避也好,说是消极也罢。必要的时候,他正可以为文化,为道义,为民族牺牲生命,牺牲自己。他把自己看得很轻,而我却觉得,他的灵魂很重。
二是说:“我只看美好的东西。”他说:“我是带给别人欢乐的人,我把那些不快、悲伤通通装在箱子里,用锁链锁上再踢进大海里。”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没有看着许知远。眼神很远,彷佛是回答,更像是自说自话,说给自己的灵魂听。
然而,我总觉得他的底色是悲凉,悲观而又失落,是无力,是无奈。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正面迎上,是另一种反抗,是用另一个选择反抗不选这一个选择。
文天祥,许知远这样的文人墨客怀着拯救天下苍生的心,故而是因为觉得这个世界还不够好,至少在他们眼中,看到的总是暗淡。
所不同的是,容不下“不同”的存在,继而以愤怒的方式表现出来,树立起愤怒的青年的这样一个形象——在我眼中他们就是愤青一类;
而真正的君子——蔡澜先生,不用谁告诉和标榜,他是知道有这些不同的,他是包容“不同”,这当是真正的“心系天下”。
03
孔子取仁,孟子重义;而老庄无所为,墨子言于利。凡诸子百家皆言其道得于圣王,然其道又各不同之,何故?
盖诸子皆读圣贤之书,仿效圣王之济世之法;然其侧重不同,故所得之法不同,所得之道不同。故古之贤人读圣贤之书者乃欲得一道可以行之于天下也!
目的是一致的,寻求目的的方法却不同。不能因为别人的方法与自己的不同,就认为他有不同的目的。有自己的立场是一回事,怀疑别人的立场则是另外一回事。
许知远是有自己的原则,而后也怀疑不同。于是乎,因为别人的原则与自己的不同,便认为别人没有原则和立场。
许知远说:“蔡先生,你很自我,你是怎么做到的?”蔡先生笑着:“想得太多,不要想太多嘛。”我反而觉得自我的人不是蔡澜先生一类的人,而是许知远一类的。
总是关注别人的人,正是因为太关注自己;而不管别人的人,才真的是不自我,那是自在,有原则地自由。
我想起倪匡对蔡澜说过一句话:“咱们现在自由了,是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然而,我认为,咱们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想做什么能不做什么就好了。”
蔡澜说他很认同这个话。我觉得蔡澜先生很可爱,更可敬!
所谓“读圣贤书,所为何事”,真正的读圣贤书,正是读书而已,就像吃吃喝喝,自然而然,无所为何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