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一月。2018年的读书,不贪多,但都诚心地读。未来请继续这样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5690946/56c0450dcb7e10ec.png)
2018年有很多杂事,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一年到头也在忙忙碌碌,读书的时间也被分割得零零落落,但好歹还是坚持读了30本书。
当然也有读得迷茫的时候,总觉着我读这些书究竟是否有用, 是否将我的时间价值发挥最大化,书目的选择是否又太过偏隘等等。幸好“早年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这样的信念还若有若无地维系着我的热情,就不曾因此而将读书停滞。
有一些书,读了一部分,但是再也读不下去。都有一些原因。比如《论语》《史记》,本想借这两本书开启国学的系统性学习,但也只是读完精选的一些篇章,不全,而且照现在的水平,也很难全部理解,先开个头,未来会找更多的国学经典来看——是时候捡起咱老祖宗的好东西了。
再比如《倾城之恋》,本想透过这本书了解张爱玲,但似乎感觉其文风不太契合我的爱好;还比如加缪的《鼠疫》《局外人》,也许是因为写得太过荒谬,也许是译本的问题,最开始几页的描写勾不起我的兴趣,于是也就不再读下去。
这个问题强求不得,以后必定是要扩张读书的范围的,但可能时机未到。
作为年终总结的一部分,以下就推荐一些我过去一年看过的书。
当然,各人读书喜好各有差异,我也只是提供我个人的书单。并且为了尽可能避免浪费时间在所谓价值不大的书籍上面,或者说为了减少失手,我基本都是选的名著。
一些工具书、学科书就不摆上来了。总体是按照书籍类别外加时间顺序来排列,总共有24类(本)。以下。
第一类,小说类
1、《漫长的告别》
雷蒙德·钱德勒
今年有少数几本书是重读的,这本位列其中。说不清雷蒙德·钱德勒的文字带给我的那种恍惚而入迷的感受,看似在写侦探故事,其实文学性极佳。不加任何为了修饰的修饰词,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透露出些许颓废的气息,却在内里积攒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2、《刀锋》《月亮与六便士》
萨摩赛特·毛姆
《刀锋》是冯涛译本,《月亮与六便士》则是陈逸轩译本,两位译者都诚实地还原了原作的风格。并且两本都是重读。
有些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另外,也是受一位老师的影响,书不可一味贪多,好书一定要读透,不管读多少遍,因此2018年的读书量略微少于2017年,但是都是精读,没有马虎,没有单纯为了凑阅读量。
在这个认知前提下,毛姆的书必定是要被我列入重读的书单的。之前文章中谈过很多,不再赘述(再谈毛姆《刀锋》)。新的一年预备将毛姆的全部作品搜罗来看。
3、《白鹿原》
陈忠实
史诗巨著。了解近代中国史、中国农村的一个绝佳窗口。很长时间没碰到这样一本读得酣畅淋漓、欲罢不能的小说了。作为陈忠实呕心沥血的“枕棺之作”,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秘史”,它已经远远超过一部小说的意义,值得所有对这片黄土地拥有着深沉的爱的人们一读。
顺便推荐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国版《百年孤独》,讲中国乡村和中国老百姓。
4、《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红树林》
莫言
最开始读莫言的书,是我高中那时传来他得奖消息。那时读《红树林》,留下的最浅显印象是——文字很瑰丽,同时露骨的片段很多。大学时再读,才约莫感触到其间的魔力(可能是大学里思维更加开阔了)。如果莫言的书只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没有中国本土的东西,没有历史,没有社会生活,那么不会成就他如火纯青的魔幻现实主义。
读莫言,可别指望一遍就看懂。第一遍读,就只管沉浸入他的文字,享受就好;第二遍再细细地读,看看如何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模仿是别想了,一辈子都别想。
5、《一个人的朝圣》
蕾秋·乔伊斯
黄妙瑜译本。是暑假末在鼓楼的某个书店读完的。讲退休的哈罗德为了拯救病危的旧友而徒步横跨英格兰的故事。
那时正好远行回来没多久,因此读了挺有感觉,文字简单而纯粹,有种淡淡的小美好,也能让人泪流满面。如果你暂时丧失了前进的意义,茶余饭后、甚至是睡前舒服地躺在床上去读读这本书,也不错。
不同于其他旅行笔记的是,作者在哈罗德的漫漫旅程中穿插了其很多的人生回忆,立意瞬间拔高。倒也可以看成哈罗德的另类人生回忆录。如若以后想写自己的回忆录,定要再翻看此书取经。
6、《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
古往今来,反叛者总会受到追捧,对吧?
我们对这操蛋的世界骂几句“他妈的”,到头来还是要不可避免地要奔赴这谎言遍地的现实。我承认上述的这个事实,但塞林格和霍尔顿(书中主人公)告诉我的是——如果不能排除掉他人世界里的虚伪,那最好保持自我世界里的真诚。
7、《了不起的盖茨比》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有能力用一段文字抓住一个时代的韵味,一个夜晚的芬芳,和一首老歌的情调”。我觉得他的文笔——突出体现在对主人公的塑造——同雷蒙德·钱德勒类似。纸醉金迷的社会,一片痴心的盖茨比。前者依旧,后者悲惨死去。
但这样的结局,会让“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
第二类,政治类
8、《一九八四》
乔治·奥威尔
两年前初读,觉着这书好牛叉,但不甚理解,顺带着把剩余两本反乌托邦经典都看了。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重读,经过小小的比对选了孙仲旭版本(看外文书,其实译者还是挺重要的)。
上一篇文章《云端上思考,草木间生活》里也提到了最新的一些阅读感受。我私以为,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其结尾,不是英社最终被觉醒的人民推翻,而是温斯顿最终从身体到灵魂对老大哥的完全臣服,那样一个等级森严、思想禁锢与极权恐怖的变态世界还将继续下去。这让我们警醒。
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亨廷顿
周琪译本。一本大部头。啃得费劲却也让人有成就感。也是重读。文明、政治、历史、哲学、文化、社会的集体献礼,梳理我们的过去,指引我们的未来。同样是启发深度思考的书。
10、《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许纪霖
有一段时间对信仰十分感兴趣,或者说真正想严肃地寻找自己的信仰,但又不想是基督、伊斯兰等等非本土的东西,于是找来这本书读。
中国人如何理解自我和国家?本书审慎梳理了古往今来对于该问题的答案。读完这本书,刚好是五四青年节前后,就顺势写了篇文章《我们与“五四”何干》用以致敬,现在读读真有“我何以能写出这样严肃深沉的文章”之感慨。仔细想想,全仰赖了这本书。
第三类,社会人文类
11、《落脚城市:最后的人类大迁移与我们的未来》
道格·桑德斯【加】
人类上百年城市化的故事,伴随着繁荣与生机的,也有底层人民的卑微与辛酸。很难说失控的城市化究竟是好是坏,但是在这样一种划时代的迁徙和演变过程中,人类的生存状态永远是普爱主义者的关注所在。
12、《理性乐观派》
马特·里德利【英】
去年的最大发现之一。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以极其理性的姿态驳斥了悲观主义者,畅想了人类充满希望的未来。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读物、科普读物,也是一本人生哲学书。
13、《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挪威】
高中买了一本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而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系统认识哲学史。由此我生发出了对于宏大问题的更浓厚兴趣,并和自己早就着手的求索事业牵线搭桥。乔斯坦•贾德“证明了哲学不一定是一些与现实脱节的学院人士躲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
第四类,经济、商业类
14、《中国经济论稿》
顾学宁
这本书有点尾巴没收完。知名教授顾学宁先生的经济学著作。关于作者,我很早之前写了篇致敬他的文章《顾先生和他的青年们》,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我毕竟是学财经的,本专业可不能不管不顾,以后也极有可能要凭之吃饭,所以得花时间提升经济学思维,《中国经济论稿》则在此目的的达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顾学宁先生似乎是反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并一直在试图在工业经济横行的现代社会重塑古代中国那种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模式,并以此回归古代中国人独特而美好的生存状态。
诸如此类“反常识”、“非主流”的观点很多,这跟我在课堂上听到的、教材里看到的、网络上接收到的大相径庭。或者这么说,虽然书中也有一些现在主流经济学所用的模型、术语等等,但是其思考、论述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是启发性的。
或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是有独一无二、永垂不朽的思考。
15、《大败局》
吴晓波
讲述了九十年代新一轮改革开放以来,在疯狂的市场化浪潮中顺势强盛起来的企业,又突然灰飞烟灭的商业故事。要研究中国现代商业史,吴晓波和他的书注定是绕不过去的丰碑。这不只是因为他的理性分析、冷静文笔。更是他的“给悲剧一点掌声”。因为他想要世人记住那些企业家,“也就记住了中国改革的全部曲折与悲壮。”
毕竟,后来一败涂地的那一些人,曾经创造了多么丰盛的奇迹。
16、《非理性繁荣》
罗伯特·希勒
有一阵在媒体公司实习,为了提升写稿的深度,特地找来这本书看,对经济泡沫、对商业运行逻辑、对市场经济中的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兴许也能瞧出点不一样的宝贝来。
第五类,写作、随笔类
17、《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
看看村上谈他的跑步,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跑步事业,以及他的写作与读书。就如同一位温和的老友在你耳边絮絮叨叨,挺有趣,不是吗?
18、《颓废主义者的春天》
敬文东
年末的最佳发现之一。一本大学教授的随笔集, 文字有种鲁迅般的偏执与锐利,也有种传统知识分子的极简、理性。
纯文字风格来看,干净、雕琢到了骨子里,字里行间都可见汉语的最极致魅力。却又不失去温情,是对狂突猛进、悲惨幸福的现代社会的崇高献礼。
19、《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让·雅克·卢梭
卢梭的文字,即便是随想集,也是理性到极致的存在,并且在恰然自若的表达中也能瞧见生命的真谛。一本需虔诚地捧起,在悠闲的午后慢慢品味的书。一本仍需重读的书。希望以后有机会,自己的第一本书也是这样的浸润了对社会人生深度思考的书,但又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历史的基础上,而不是胡扯、鸡汤和无病呻吟。
如果村上春树是温和的老者同你聊天,而卢梭则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人与你指点江山。淡妆浓抹总相宜,享受其中就好了。
20、《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西尔万·泰松
这是一本贯穿全年的书(断断续续半年才读完)。一位旅行家、探险家的隐居笔记,很精致,也无限地接近最为原始和纯净的大自然。泰松试图摈弃现代社会的喧嚣,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心无旁骛地去去追寻梭罗。很多话极其精彩,以至于我过去一年的笔记本精句基本被它承包了。
当然,它带给我的不止于此。它让我洞明,我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需要这样一个宁静淡泊的环境去进行更为审慎的思考。
21、《自得其乐》
汪曾祺
汪老先生的散文,不时地拿来读读也不错,是生活中妙不可言的调剂品。我写一些文章也受了其文字风格的影响。生活,好玩就行了,对吧?
第六类 回忆录、自传类
22、《鞋狗》
菲尔·奈特
耐克创始人自传。一个庞然大物是怎么被一点点打造出来的。读名人传记不是为了成为他们,而是为了造就自己。“JUST DO IT.”
23、《放任自流的时光》
苏西·罗托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格林威治村聚集了音乐家、作家、诗人、艺术家、影视明星……在那个被民权运动、嬉皮文化、民谣、冷战、垮掉的一代所定义的年代,这些艺术工作者和理想主义者引领了各种运动和潮流。但难能可贵的是,并非每个人都渴望成为明星或书写传奇,他们只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用尽全力,却不经意间成就历史长河的璀璨。
一本温情的回忆录,当做一本闲书来读,畅想一下那样一个跌宕起伏也激动人心的时代,然后回到现实,去充满干劲地处理好一些操蛋的事儿。
24、《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
阿尔伯特·史怀哲
同样是一本深沉而有趣的书。这位大师之所以名垂青史,不是因为他的博学多才,而是因为他的悲天悯人,他的道德光辉——“对于世间苦难,唯一可行的是,我们应当各尽所能、竭力相助。”
作者西铭,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坐标南京,说着自己的话,写着自己的文,走着自己的路。欢迎来我的公众号【宇的文字】小憩,聊聊生活,聊聊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