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诗经•秦风•无衣》(三)

学习《诗经•秦风•无衣》(三)

作者: 西牛望月 | 来源:发表于2022-11-07 22:42 被阅读0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毛诗传》说:“袍,襺(jiǎn)也。上与百姓同欲,则百姓乐致其死。”

《郑笺》注解说:“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rǔ,汝)无衣,我与女共袍乎?言不与民同欲。”——这两句话是指责秦康公的。君难道说过“你若没有衣服穿、我与你共享我的‘袍’”这样的话吗?这是在责备康公不曾与民同欲。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传》说:“戈长六尺六寸,矛长二丈;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仇,匹也。”

《笺》注解说:“于,於也。怨耦曰仇。君不与我同欲,而於王兴师,则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君没有与我同欲,但是当王要起兵的时候,君就说‘整修我的戈茅,与你一起去讨伐我们的敌仇。’”

《毛诗注疏》进一步解释《传》《笺》对诗文的理解,认为《传》与《笺》的意思是有一些差异的。

孔颖达是这样理解《传》的说法的(大意):

《传》认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在起兴。古时朋友之间会相互说:“我难道是说你没有衣服吗?我是希望能与你同甘共苦。”朋友之间会共享乐,所以朋友能情真意切。用古时朋友之间“同欲”的恩义来起兴,兴明君与民能像朋友之间一样同乐,所以百姓乐于跟随其上战场去拼命。

等到王家起兵之时,百姓都会来同明君说:“我修好戈茅武器,与你结伴出征。”

这是因为以前的明君与百姓同欲,因此百姓乐于从征。现在的秦康公不与百姓同欲,又不是王家兴师起兵,而是康公自己好攻战,因此百姓有怨言。

按孔颖达的意思,用来起兴的“与子同袍”的“子”代表朋友之一方,兴的是明君与百姓之“百姓”。

按照孔颖达的疏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句话是百姓对明君说的。

“我”指百姓,“子”指明君,“王”则是指比“子”等级高的王,即周天子。

这一章的意思是:明君与我们百姓之间如同朋友之间一样同欲,因此当天子兴兵讨伐仇敌的时候,我们百姓会修理好戈茅,与明君一起出征讨伐敌人。

隐含的意思:如果君没有与我们百姓同欲呢?

……

相关文章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学习《诗经•秦风•无衣》(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毛诗传》说:“袍,襔(mǎn也)。上与百姓同欲,则百姓乐致其死。” 《郑笺》注解说:“...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秦风·无衣》是...

  •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 诗经 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

  • 《 诗经·秦风·无衣 》

    小朋友近期在学诗经,今天,她手舞足蹈,嘻嘻哈哈地在家背《诗经·秦风·无衣》。小小少年的她即使学会了字面意思...

  • 学习《诗经•秦风•无衣》(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 学习《诗经•秦风•无衣》(二)

    《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说《无衣》是一首讽刺诗,是秦人讽...

  • 学习《诗经•秦风•无衣》(四)

    孔颖达是这样理解《笺》的说法的(大意): 《笺》认为,秦康公在平时,是不肯说“你等百姓没有衣服穿吗、我与你们共享袍...

  • 学习《诗经•秦风•无衣》(五)

    北宋人苏辙在其《诗集传》里说:“古者军与民同其甘苦,非谓其无衣也,然有是袍也,愿与之同之,故于‘王之兴师’也,民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诗经•秦风•无衣》(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vi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