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还原法读《祝福》
鲁迅作品的深刻性是有目共睹的。在《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死亡是个精神悲剧,鲁迅是怎么展开的呢?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怎么死的?”…
“死了?”…“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换一种角度,不仅是从读者的角度,而且是从作者的角度看它,他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那样写。
鲁迅曾经讲过,一个大作家的作品,所有的伟大作品,都在显示给你,应该这样写。但你光知道应该这样写,你还不知道他好在哪里。你要知道他好在哪里,你还应该知道,他没有那样写,这样才能知道,他好在哪里。
这就是说,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很难。
鲁迅写了祥林嫂的死亡,作品中的“我”问茶房,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查房就回答了一句话,还不是穷死的。是不是仅仅是穷呢?也许还有她身体不好了,失去了劳动力,被开除了,沦为乞丐,最后冻死。
祝福声中的思索但是,我们再进一步问问:她为什么会被开除?她为什么身体不好了?她原来身体非常好的,刚刚到鲁四奶奶家里的时候,鲁四奶奶觉得她顶上一个大男人,过年都不用雇长工了,很开心啊,她为什么身体坏了呢?
我们看鲁迅是怎么展开的,这样能揭示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奥秘。
因为她是个寡妇,也再嫁了,这是关键。这里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作者的眼光来看,因为在五四时期写婚姻啊,妇女啊,恋爱的问题,妇女命运的主题,往往都是写寡妇要改嫁。
但是,客观的封建势力,宗族势力不让她改嫁。如果偷偷地改嫁或偷情,是要受到惩罚的。
但是,鲁迅开的写作很奇怪,是祥林嫂不想要改嫁,不想改嫁,逃出来了,那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不想改嫁和要改嫁之间的矛盾是什么呢?
因为当时的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妇女嫁给丈夫就等于属于丈夫,丈夫死了就是未亡人,要守节,这就是夫权。
祝福声中的思索守节,不能再改嫁。祥林嫂并不想反对这个守节的观念,也就是夫权的观点。
她不愿意改嫁,但是,鲁迅又设计了一个情节:从作者的眼光来看,她后来被抢亲了。但这个被抢亲是鲁迅虚构出来的。鲁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抢亲的情节呢?
因为这个抢亲就是强迫她改嫁,有人身侵犯地强迫她改嫁。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夫权就让我守节,可是,另外一种权力,可以强迫我改嫁,一旦改嫁以后就不能守节,就违反了夫权。
那么,为什么有权力让我去改嫁,违反夫权呢?因为她是丈夫的妈妈。丈夫的妈妈还有另外一种权力叫族权——宗族之权。
妻子是属于丈夫的,丈夫死了就属于婆婆。婆婆就有权力把她卖掉。所以说鲁迅的深刻处就在这里了,他写出的封建礼教不是抽象的封建理想,而是什么呢?封建礼教它最主要的一个权力是夫权。但夫权和另外一个权力——族权是矛盾的,而且是非常野蛮的。
用人身侵犯把她抢走,但是鲁迅写祥林嫂虽然反抗了,头都打破了,最后呢,她也嫁到了一个山坳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也没地方去申诉,也就屈服了。
祝福声中的思索跟丈夫生活的还好,丈夫人也不错,也生了个儿子,阿毛也很可爱,就是说这种夫权、族权的野蛮和荒谬呢,祥林嫂也无可奈何。
如果从这个角眼光来看,这不是很好吗?小说不就该结束了吗?但是,鲁迅不满足于这一点,鲁迅继续写,写得很残酷。
她的丈夫得伤感寒死了,她的儿子被狼吃了,他的房子给大伯收了。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写这个干什么呢?
丈夫死了是自然原因,儿子被狼吃了也是自然原因。它跟社会没有关系,跟夫权、族权也没有什么关系。
鲁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她回到鲁镇。回到鲁镇以后,他讲了一句话很有意思,大家仍然叫他祥林嫂。
这很奇怪,就是祥林嫂嘛,为什么还要写一句,而且单独一行。
祝福声中的思索因为她叫什么呢?没有讨论,没有研究,还叫她祥林嫂。
因为她叫什么名字,我们不知道。后来嫁个丈夫叫侯老六。叫祥林嫂好呢,叫老六嫂好呢,还是叫祥林老六嫂好呢?没有讨论,没有研究,还是叫她祥林嫂。
这就说明,女子从一而终,只有第一个丈夫是合法的。这个观念在每个人心目中是一个固定的成见。
不仅仅是一般的人,不仅仅是所谓封建统治势力代表,封建文化统治代表鲁四老爷,鲁四奶奶,有这个观念;而且鲁镇上所有的人都有这个观念;不但鲁镇上所有的人有这个观念,而且与祥林嫂同命运的一个佣人柳妈也有这个观念。
柳妈的形象:提醒祥林嫂的“好心人”她说,你两个丈夫都死了,将来你死了以后,到阴曹地府,到阎王面前,阎王是公正的,两个丈夫抢你,阎王就把你一劈两半,你就惨了,祥林嫂听后非常害怕。
但是有办法解救,就是你把工资积累一点钱,去到庙里捐一个门槛给庙里,让千人踏万人踩来替你赎罪,你捐了这个门槛以后,那你的罪行就可以赦免了,你就可以做一个平等的人,死了做一个完整的鬼了。
祝福声中的思索祥林嫂相信了这一点,就捐了个门槛。捐了门槛后,祥林嫂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个普通的平常的人了。
关键的一点到了。过年的时候,她是个佣人,鲁四老爷家里要敬神。敬神要慎重地端一个福礼,这个福礼是什么东西呢?那是一个盘子上端一条鱼,就是吉利的,叫年年有余。
被祥林嫂刚端起来了,这时候鲁四奶奶讲了一句话:祥林嫂,你放着吧。这句话一讲,可以看出,封建迷信对寡妇成见的信奉者,虽然说的很平静,甚至是很有礼貌,但是祥林嫂一听等于是精神崩溃了。
这回她的改变特别大,祥林嫂整个人都麻木了,精神整个的不行了。有时一个人就是在那个地方,像触电一样的。有时候就在那个地方神经就撑不住了,什么都怕,像一个白天出来的老鼠一样,连自己的主人都害怕。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由于精神受到打击身体也不行了,失去了劳动力,最后被鲁家开除了。
这就回答了整个作品的倾向。回答了一个问题,它回答的问题是跟茶房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更深刻的问题,她是一个寡妇,而且是一个被迫再嫁的寡妇,被迫再嫁的寡妇受到歧视,这个歧视不仅来自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代表:例如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而且来自四面八方的鲁镇人,对她的歧视和讽刺;同时更深刻的,来自于她同命运的柳妈。
祝福声中的思索她完全出于好心,希望祥林嫂得到解脱。但是她也是这种封建迷信,对寡妇成见的一个信奉者。
鲁迅在我的心灵观里讲过,这种观念,女子要守节,是中国社会大多数男人所信奉的观念。好像女子要守节中国就得了救一样,正是因为全社会这样一种精神压力,祥林嫂受不了了。
我们说,鲁迅写的小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祥林嫂身上表现的最突出。
最后祥林嫂走向死亡了,她死亡的原因呢,说她是穷死的,就显得很肤浅,但她死于这重重的压力,包括她自己的不觉悟,虽然祥林嫂是个反抗者,第一,她逃出来了,不愿改嫁;第二,强迫她改嫁,头都打破了,一直到最后快死了,还问这个“我”死了以后有没有灵魂。
这里可以看出来,封建礼教作为精神的、无形的一种黑暗势力,导致了一个无辜的、善良的、原本身体健康的妇女走向死亡。
祝福声中的思索由此,鲁迅的深刻性可见一斑。封建礼教导致人死亡,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悲剧你是找不到凶手的,好像没有一个人能够对祥林嫂的死亡负责。
凶手在哪里呢?凶手在每个人的脑袋里。
鲁迅特别强调,这个悲剧没有一个人感到悲哀。
特别他放在过年祝福的热烈气氛当中,大家都准备祈求来年的幸福,尤其是女人为了准备福礼,手都在水里泡红了。
没有一个人感到悲哀,这非常奇怪,一个人死亡了,大家都觉得很平常,大家都有责任。
但是我们感觉到这个小说的构思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所有的人都不感到痛苦,悲哀和沉重。只有一个外来的“我”他感到无限的沉重,感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到有说不出的内疚,这就表示了鲁迅的一种情绪,什么情绪呢?这个旧礼教把人给吃了,但是,这个吃人的凶手是没有的。
祝福声中的思索所有人都很快乐,而且在庆祝新年满天的炮竹声响里面,那就说明这个不可改变,没有人觉得要改变,这里的悲观甚至有些绝望。
而且鲁迅写到后来,又听到第二天早上祝福的炮声,鞭炮声响了,在满天阴云里边,连那个时候祭的众神也都享受了歆字,都醉醺醺的。
他感觉自己虽然沉痛。也感觉到没希望,懒散而舒适。后来算了,讲了一句反话:又在这满天的阴云里面,众神给鲁镇的人,来年赐予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