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高中数学纲目
高中数学之纲:依葫芦画瓢学习「函数思想」

高中数学之纲:依葫芦画瓢学习「函数思想」

作者: 易水樵 | 来源:发表于2020-11-22 16:27 被阅读0次

    标签: 高中数学 高考真题 解三角形 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是高中数学基本思想之一,用途广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有这种感受:书上的例题能看懂;但自己解题,就是“没有思路”。

    本文尝试用一种简单而古老的方法克服这一难题: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入手,从模仿开始,先模仿再创新,从特殊到一般,掌握这一重要思想及工具。

    现以一道高考真题为例,说明函数思想的应用方法。


    2013年理科数学全国卷B 题17(本题满分12分)

    \triangle A B C 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 a,b,c ,已知 a = b \cos C+c \sin B

    (I)求 B

    (II)若 b=2,求 \triangle ABC 的面积最大值.


    【解答第1问】

    先解决第1问。这是一个比较基础性的问题。由射影公式可知:a = b \cdot \cos C+c \cdot \cos B

    结合本题已知条件可得:c \cdot \sin B = c \cdot \cos B

    所以, \tan B = 1, B = \dfrac{\pi}{4}

    【第2问的分析与解答】

    相对第1问而言,第2问的难度要高一个层次。很多学生的苦恼是“没有思路”。我们现在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演示:如何寻找解题思路?以下用Q代表问题,用A代表回答。

    \mathbb{Q} : 哪些量是已知的,不变的?

    \mathbb{A} : 三角形的底边是已知的不变量(b=2);三角形的顶角也是已知的不变量(B=45°). 由于B 不变,所以, (A+C) 也是已知的不变量。

    根据正弦定理,可以求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所以,外接圆半径 R 也是已知的不变量。


    \mathbb{Q}: 哪些量在变化?待求的是哪个量?

    \mathbb{A}: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A,C)在变化中,这两个角的对边也在变化中。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也在变化中。本题所求是面积的变化范围。

    \mathbb{Q}: 变化的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变化量与不变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变化的范围如何?

    \mathbb{A}: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A,C)在变化中,但这两个角之和却是一个已知的不变量:A+C= \dfrac {3} {4} \pi,而它们的差却是在变化中,显然,两个角的取值范围是:[0, \dfrac {3} {4} \pi]. 从另一方面考察,三角形的两条边(a,c)也在变化中,在变化中,三条边满足以下关系:a+c \gt b; |a-c| \lt b.

    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随着以上这几个量的改变而改变。关于三角形的面积,我们有以下公式:

    \because S_{\triangle ABC}=\dfrac{1}{2}ac \sin B
    =\dfrac{1}{2} \cdot 2R \sin A \cdot 2R \sin C \cdot \sin B

    \therefore S_{\triangle ABC}= 2 R^2 \sin A \sin B \sin C
    = \dfrac{b^2}{2 \sin B} \cdot \sin A \sin C

    结合前面关于变化量与不变量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向寻求突破:

    (1)三角形的面积随着ac之值的变化;所以,从 ac 到面积 S 之间存在映射关系,面积 Sac的函数。这种关系可以记作:ac \rightarrow S,或者:S=g(ac).

    (2)三角形的面积随着两内角的正弦的乘积\sin A \sin C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从 \sin A \sin C 到面积 S 存在映射关系,面积 S\sin A \sin C 的函数. 令 t= \sin A \sin C 这种关系可记作:t \rightarrow S ,或者:S = h(t).

    显然,如果落实了 ac 或者 \sin A \sin C 的变化范围,面积的变化范围也就知道了。这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两个变化量的探求,构成了两条解决思路。


    \mathbb{Q}: (思路一)\sin A \sin C 的值随哪些量改变?有哪些定理可以把这个变化量和不变量关联起来?函数关系是什么样的?

    \mathbb{A}: 应用积化和差公式可以实现变化量与不变量的沟通:2 \sin A \sin C = \cos(A-C) - \cos(A+C)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A+C=135°,是已知的不变量。假如我们引入一个新的记号:\theta = A-C, 则存在以下映射关系:

    \theta \rightarrow \sin A \sin C \rightarrow S

    也就是说:三角形面积是 \theta 的函数。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S = f(\theta) = \dfrac{b^2}{4 \sin B} (\cos \theta - \cos(A+C) )

    代入具体数值,可化为:

    S = f(\theta) = \sqrt{2} (\cos \theta + \dfrac{\sqrt{2}} {2} ),函数的定义域为:\theta \in (- \dfrac{3 \pi} {4} , \dfrac{3 \pi} {4} )

    因此,当 \theta =0时,函数取最大值: S_{max} = \sqrt{2} + 1.


    \mathbb{Q} : (思路二)ac 的值随哪些量改变?有哪些定理可以把这个变化量和不变量关联起来?函数关系是什么样的?

    \mathbb{A}: 注意余弦定理的表达式:\cos B = \dfrac{a^2+c^2-b^2}{2ac},这个公式中出现了 ac,而 Bb 是已知的不变量。所以,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

    关于 ac 这两边的平方和,有两个完全平方公式:

    (a+c)^2=a^2+c^2+2ab

    (a-c)^2=a^2+c^2-2ab

    该用哪一个呢?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根据前面的分析。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是已知的不变量。而圆周角具有这样的性质:同一段圆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所以,在 AC 两点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在外接圆上任取一点B,所得三角形均满足题设条件。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一个等腰三角形(ac两边相等时,三角形的高达到最大值)。

    再回到代数的角度,对余弦公式作变形:
    \because \quad \cos B = \dfrac { (a-c)^2 - b^2 + 2ac } {2ac} = \dfrac { (a-c)^2 - b^2} {2ac} +1
    \therefore \quad 2ac = \dfrac {b^2 - (a-c)^2} {1- \cos B}
    \therefore \quad S_{\triangle ABC} = \dfrac {\sin B} {4(1- \cos B)} [b^2-(a-c)^2]

    在以上公式中,除了 (a-c),其它都是不变的已知量。所以,面积的大小取决于(a-c) 的值,也就是:(a-c) \rightarrow S

    这是一个函数关系。若令 t=a-c,则函数解析式为:

    S = f(t) = \dfrac{\sin B} {4(1- \cos B)} [b^2-t^2]

    代入具体值并化简可得:

    S = f(t) = \dfrac{ \sqrt{2} } {4(2- \sqrt{2})} (4-t^2) \qquad (-2 \lt t \lt 2)

    t=0 时,面积取最大值:S_{max} = \sqrt{2}+1

    【提炼与提高】

    以上,我们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步步为营,回答了这个问题:解题思路从哪里来?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具有通用性,可以用于解决类似的问题。读者不妨自己尝试。具体说来就是:把本题中的几个Q抄下来,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找思路。

    本题我们提供了两种解决思路。显然,思路一显得更简洁一些;思路二则略显复杂。但从锻炼思维的角度考虑,思路二也是大有益处的。尤其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需要完成一个思维习惯的转变:看到一个公式,不要着急把具体的数值代入,也不要纠结于具体值是3还是2,而要思考这样的问题:这是变量还是不变量?是已知量还是未知量?如果是变量,它与哪些量存在关联?

    本题的解答还有一个特色是:数形结合,先猜后证。从平面几何的角度,我们其实可以得出结论:ac两条边相等时,三角形面积达到最大值。用三角函数推导出的结论与平面几何完全一致。这样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作答了。假如用三角函数推导出的结论与平面几何不一致,就马上检查。

    有很多学生在归结丢分原因时,都会遇到一个“顽疾”:粗心大意。其实,在考试状态下,人人都会犯错误。高手之所以能够避免错误,并不是因为他的推导从不出错,而是因为:他能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用巧妙的方法进行验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中数学之纲:依葫芦画瓢学习「函数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iu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