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喜爱?

作者: 木清琳 | 来源:发表于2019-02-08 22:20 被阅读25次

    七零后大多被应试教育和独木桥剥夺了选择。八零后和九零后的情况理应好转,但趋势似乎是孩子们在无所不在的“必须”的兴趣班的裹挟下愈发的惨烈。我们由以前的无从有兴趣到了被迫具备和精通太多的“兴趣”。

    在海外居住的我们往往隔洋抚胸,庆幸自己不用在兴趣班中拼杀,孩子和大人共同受罪。掂量掂量自己,我完全没有虎妈的能力,只会在战役中大败而导致孩子被剥夺进入好学校以及被老师青睐的权利。

    我们决定做开通的父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强迫他们做不喜欢做的事。但逐渐地,我发现了问题,或者说难点。孩子的喜爱到底是真是假,孩子的不喜爱到底是真是假,判断并非一目了然,而有太多的干扰因素。

    最近我就因为钢琴和中文的学习与我家的小朋友频频“火拼”。面对小朋友的一句“不喜欢”,我竟不确定该如何回答。

    先说钢琴。幼儿园中班时学校提供几种音乐兴趣班让小孩选择报名。小朋友自己告诉我想要学钢琴。于是,我抱着让他消磨点时间,接触接触音乐的无所谓的心态帮他报了名,完全不指望他真的认真学,家里也从不要求他练。倒是小朋友自己时常主动要求坐在家里的电钢琴前弹所学的曲子。我将这一行为视为孩子的短暂热情,炫耀的心态,仍然非常随意地对待。

    孩子一年级后,我问他是否继续学钢琴。小孩兴奋地拍手说要继续学习,于是我正儿八经地给他报了钢琴学校。孩子学得很快,几个月后老师说可以到考一级的水平了,问我是否让孩子尝试。我很难相信孩子能顺畅地将一级曲目弹下来,也好奇地想看看孩子的潜力,就同意一试。

    让幼小的孩子重复练习是件困难的事,不过在我的陪伴和鼓励下,小朋友坚持下来了。我喜出望外地听到小朋友从最初破碎的音节弹成十分流畅,甚至轻重缓急都能刻意地按老师的教导做到。孩子的潜力让我震惊。小朋友很紧张,很害怕,但最终通过了一级考试。小朋友自己都不敢相信,并且倍受鼓励。

    小朋友于是开始学习二级,并为二级考试做准备。小朋友正儿八经所上的学校根本没有考试,所以,考试对于小朋友来说不是一件十分习惯的事。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有了以前没有的思想包袱,畏难,担心考不出来,当然,重点仍是小孩还没有能力集中精力进行反复练习——也就是俗称的毅力?我不得不软硬兼施,才好歹让小朋友坚持了下去,并且磕磕绊绊地通过了二级考试。

    但已经有更多主见的小朋友向我提出来不学琴了。我问为什么,小朋友表示不想考试。于是,我同意学琴但不考试。学习的曲目也由考级曲目变成小孩子自己喜欢的曲子,比如献给爱丽丝,国歌,圣诞歌等等。这段时间里,小朋友仍然弹得很高兴,并时常即兴发挥地自己“作曲”——小孩在音乐上能表现出来的比大人强得多自然得多的乐感让我震惊,我家小朋友绝对不是音乐天才。

    因为某些原因,小朋友换了一位钢琴老师。这位老师同时也教授我的钢琴。我觉得她的方法很好,因此也请她教小朋友。

    这位老师很严格,这正是我看中的。因为小朋友虽然已经学了两年,但很多技巧上以前的老师太宽松了,我选择了这位老师希望小朋友能学得更专业一些。然而,老师的严格引起了小朋友的抵触。

    小朋友对我说,他不喜欢钢琴,不想学了。而在我的眼里,他不是不喜欢,而是不能接受批评,心态不正,或者畏难。

    为此,我和孩子进行过几次讨论和争执。我指出小朋友是畏难和抗拒,不是不喜欢。小朋友坚持他是不喜欢,并指出他的朋友们都不学钢琴。

    我思想斗争了很久。我是否该同意小朋友放弃钢琴呢?小朋友到底是真的不喜欢,还是缺乏毅力呢?我担心如果这样同意小朋友放弃,会纵容他的“畏难”和“缺乏毅力”。

    我想他是喜欢音乐的,因为他曾经喜欢,并且对唱歌很喜欢。但当然,他对钢琴绝对不是热爱。相比足球和国际象棋,他对钢琴的喜爱程度似乎排在后面。

    在具体的选择面前,我发现自己并不能轻易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原因在于我无法将孩子的“不喜欢”与其他的东西区分开来,比如畏难,比如缺乏毅力。

    我也不确定我们是否真的应该只选择做喜爱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那么,如果孩子某一天说他不喜欢念书,不喜欢去学校,我们是否就真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意他辍学?这也许是我这样的一生习惯于做“必须”的事情的大人的惯性思路,但哪一位对孩子的未来有底限的大人能不眨眼地同意孩子辍学呢?

    兴趣和喜爱也许只是一株脆弱的小苗,它的生存和成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内在因素——也许是遗传基因,更多的是外在因素,比如大人的鼓励和引导,群体效应(朋友都学),模范的作用,适合的老师,这项兴趣本身的特性等等。

    比如小朋友对足球的喜爱,绝对没有我们的遗传基因,而更多出自于学校里其他男孩子的影响,好朋友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今年夏天的世界杯造就了一批小球迷都怀揣着长大后去踢世界杯的梦想,当然,足球本身的玩乐性也更符合小男孩的特性,而且一般的兴趣班也不会对小孩的动作姿势踢的好坏做过于严苛的要求,且都以鼓励和夸奖为主,让小孩有充分的成就感。

    钢琴输在这项兴趣本身,相比运动甚至绘画,钢琴的问题在于若弹不好,就没有乐趣可言。我自己学的过程深有体会。每次加大难度,学习一首新曲子,瞅着乐谱眼珠子都要掉下来,大脑也仍然是不听使唤,手也不听使唤,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只能弹出破碎的音节,还会弹错,实在是无从炫耀也没有美感。不经过反复单调的痛苦练习,根本无法让一首曲子变成让人有丝毫舒心感觉的音乐。

    换句话说,假如今天小朋友被送去了正经的足球学校,要求每天晨跑半小时,任何一个动作不合格都会被教练严厉责罚,小朋友能否继续说喜欢足球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话说回来了,我又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孩子坚持学习钢琴呢?我想一是希望孩子开始了一件事最好能坚持下去,这是我们所谓的毅力,二是相信音乐是一个人受益终身的事,希望孩子能一生拥有音乐。这听起来是我的一厢情愿强加于孩子。

    可是,若钢琴是可有可无的兴趣,那么学习呢?语言呢?孩子的喜爱和不喜爱是否可以没有任何边界,包括对是否学习是否去学校?我想大部分大人都会答No。兴趣应该是在大人理性的框架下。孩子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孩子的喜爱与否并不完全可靠,而大人的任务在于如何将必须的事物变成孩子喜爱的事物。

    我的一位朋友给我举了她女儿学习芭蕾的例子。小姑娘最初学习时遇到的老师时常批评她,于是她告诉妈妈不喜欢芭蕾,不想学了。朋友换了个学校,新老师教学方法不一样,小姑娘立刻改变了态度,在家主动练习,为的是从现在饰演的小草能升级为饰演花朵。小姑娘对芭蕾由不喜欢变成了喜欢。

    我家小朋友所在学校中文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于是我请家教加上自己教,希望帮助小朋友将中文学到足够好。在难度加大后,小朋友开始排斥了。但对于中文学习,我怎么着也无法说服自己听之任之,我想大概世界上每一个大人都会同意只要有一线可能,就算绑也要将孩子绑着将语言学好。我更换了教材,小朋友兴趣高了一点。上个星期,我购买了一套网络教程,给孩子试了一次后,小孩竟主动要求上课,到目前为止连上了三天,孩子兴趣仍很浓。原因是这套教程互动性很强,并且有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实在是适合幼小孩子的学习。当然,新教程的尝试刚刚开始,一段时间后孩子是否会腻味不好说,但至少,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孩子对一件事情的喜好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所以,一个人天然对某件事情有莫大的雷打不动的热爱是很少见的,更多的喜爱是需要培育的。一个人可以对很多东西产生一点点的兴趣,若要让兴趣持续并且发展,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觉得这对于小孩一定如此,对于大人,也同样。

    但当然,以上思考的目的在于让大人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并非鼓励我们以此手段将太多的兴趣强加于孩子,且完全不理会孩子的意愿。尤其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兴趣班完全成了没有任何选择的”必修课”,入学的前提,很难想象它对于孩子性情的深远的负面影响。

    再回到我孩子的具体问题,我尊重孩子对足球和象棋的喜爱,并且支持他的努力。对于我希望他学习的中文和钢琴,中文是必须的,我得尽所有的努力让他们喜欢并坚持;而钢琴,我或许还会继续进行尝试,但也许不远的某一天,我确实该忍痛割爱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为喜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no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