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道什么是雄壮,却安于雌弱,他的胸怀就能像容纳天下的溪谷一样宽广。能如天下的溪谷所归的那样的人,经常把永恒的“德”放在心头上,他的心地就能回复到婴儿那样纯洁无瑕的境地。知道白色是那样的鲜明,却安于阴暗的地方,如此就能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能够成为天下人楷模的人,对于常“德”才不至于困惑。
对于常“德”不困惑的人,他就可以复归到自然淳朴的“无极”的境地。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安心于承受羞辱,他的胸怀就如空虚无物的山谷一样博大。能虚怀若谷的人,永恒的“德”就可以充足,淳朴也可以恢复。朴按天道循环之理散开,就变成具体的器具,圣人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就制定了管理制度,设立了专人治理。但别忘了,好的管理要的是大局上的管理,而不是割散开来的非主要枝节的管理。
本章叙述得道者面对世事所采取的态度,其实就是后来庄子讲的“齐”和佛禅讲的“无分别心”。得道者像溪谷那样甘于柔下之位,保持真朴。
面对万物,他们用“道”来联系这些分散的事物,也就是“大制不割”——在器(有)和朴(无)的两端,都能有完善的认识。深知有,守住无,把握住两端之间的关联。
了解这章的真意,关键有两点:一是这段就像哲学上讲的螺旋式上升,是层层递进的。从知雄守雌到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从溪流到谷、从婴儿到朴,从常德不离到常德乃足,层层递进,意味着级别的提升,最终升华到朴与器的两端,到了最高点——朴。朴是什么?其实就是道的象征,犹如老子用水来喻道是一样的。所以,“朴散则为器”,意即,形而上的道演化为形而下的器,是“道生万物”的另一种说法。
“圣人复归于朴”,也就是复归于道,就能用之管理万物、领导万物。最大的制度,也就如朴一样,是完整的没有分割为万物的。再明确一点说,也就是“无为”的大道理:就像一块质地绝佳的天然美玉,没有绺裂时是不该雕花的,制器也必须符合道,复归于朴,才能真正技进乎道、以器体道。
二是知才能守,知的目的也是守——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知器守道、大制不割。关于这大制不割举个例子,李克强讲他当年在安徽凤阳当村干部时,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这背后隐藏的就是中国古代道家讲的无为之道。用老子的话讲就是:“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这也说明,当政者如果老去扰民,老去替民作主,要么属于庸人自扰,要么就是包藏祸心。
而能做到这无事无为的秘诀也在第五十七章:“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原来这不正、不朴、不富、不化都是当政者多为、多事、多欲、多动折腾出来的!所以了,复归于朴就是大制不割的正道——把土地还给真正的农民,把市场还给真正的商人,把学校还给真正的教育家……这些地方再被“割”下去,就如庄子所言,成“残器”了。故大制不割,割必有道。
雪堂书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