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风
你还记得常常给你写信的那个人吗?昨天,收到友人写给我的几条名言,最近一起共读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迷恋之!
先不说这六项精进对于企业管理的用处,因为我们一起共读受益颇多,而是看着这几排漂亮的字,很是喜欢!
现在人都很少写字了,都喜欢用手机、电脑,因为用手机和电脑,你无需记住清晰的比划,五笔或者全拼,字词甚至整句都来了,飞快的,所以有时字认识但写不出来了,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你还记得常常给你写信的那个人吗?当手机慢慢占据生活,写信变成了奢侈的,手也似乎越来越懒。有太多的方式拉近和家人、朋友、恋人的距离,写信,太慢了,也耗费时间和精力。手写信特别的感觉,也随着通讯方式的改变,消失的无影无踪。
你还记得常常给你写信的那个人吗?我突然想有谁会给我写一封手信心呢?多年来不是发邮件就是微信,还有谁会写一封信寄给别人。
寄明信片给友人记得多年前自己去厦门鼓浪屿旅游,写明信片把它放进邮箱寄给友人的那刻,心情是无比的开心。
当你收到一封友人的来信,看着那些字就是怎样的感受呢?
人都说:见信如见面,每个人的字都不会相同,正如信开头:吾友见信好!都会感动的流泪,仿佛友人正对着你说话,那种感觉我想现在的年轻人是理解不了的。
记得黑龙江卫视有一档《见字如面》的读信节目。隔着时间和空间,我们与写信人见字如面,感受着他们的爱恨悲欢。信件成了打开历史与人性的窗户。
《见字如面》第5期里,黄宗英、冯亦代两位老人的黄昏情书大概算是一个出其不意的答案。两位老人历经风雨,在垂垂老去的人生末尾,依然有情花悠悠开放,这种阅尽千帆深知时不我待的从容与珍重,是对爱情的别样解读。
邮票很多收藏着也还深深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杭州工作,从未离开父母那么远的孩子,那个90年代初见识少,从未远离,很想念家里的父母。
每周一封信,父母亲不会写,都请叫邻居回信,每次接到信还未拆,看到信封上的字先哭一阵,然后边看边哭,现在想来那种感觉还是很强烈。
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爱看纸质书,爱手写文字和爱收集邮票的年代痕迹了。
书信与短信、电邮不同,书信仿佛带着某种特殊的使命,完成人们对仪式感的追求和深度交流的渴望:纸,笔,信封,邮票,都是精心准备;书写,投递,等待,阅读,都被认真对待。
你还记得常常给你写信的那个人吗?选择哪种信纸、哪种信封和邮票,在一字一字写得过程就犹如诉说的过程,再去邮局寄信,把信从那小孔扔进的那一刻你是否就开始期待对方收到信的感受和等待回信,来吧!让我们重温这温暖的时刻。
如果你愿意,就可以开始写书信了!
读者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愿意给友人写信吗?你如果收到信会是怎样的心情?欢迎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