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有感

作者: 炫彩时空 | 来源:发表于2019-06-09 10:05 被阅读0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个世纪相交之际,地球上三个古老的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涌现出三位文学巨星:中国的鲁迅(1881—1936)、印度的泰戈尔(1861—1941)和黎巴嫩的纪伯伦(1883—1931)。这三者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在东西方文化重心倾斜的巨变中,强烈激荡而出的“巨擘”。这三位巨星,都身兼有东西方文明的双重背景,纪伯伦和泰戈尔都有旅居欧美的经历,留学日本的鲁迅某种意义上也感染了西方文明在东洋的折射。这三位的眼光和格局似乎超越了其时代限制,恰好代表了世界三大古老文明在乱世中的忧患。纪伯伦作为世纪交替之时阿拉伯文明中的伟人,脚踏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三大宗教版图。他对人与神、灵魂和肉体的发问有其独到深湛的思考。就如他对自己的名作《先知》的评价:“这是我思考了一千年的书。”

书摘有感

很久以来特别想弄懂,同一时间段东西方文明都是怎样发展的,以上这段文字为我解惑了一部分疑问。

东方与西方、灵魂与肉体、孤独与觉醒是纪伯伦作品的基本主题,每一个命题都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这也是纪伯伦受到全世界读者喜爱的原因。

很奇妙,人们在不同的时空有时是在思考着相同的问题,每一种生长环境下不可思议的却有着同样的困惑……解决之道也有一定的相似。

纪伯伦的《先知》在美国以英文发表后,立刻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快席卷全球,刮起“纪伯伦风暴”。《先知》被称为“小圣经”,当时就被译为56种文字,传遍了全球。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7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之一。(其余6位是瓦格纳、司汤达、马克思、欧勒、卡夫卡、马丁·路德)。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这样评价纪伯伦:“你是最早从东方吹来的风暴,横扫了西方,但它带给我们海岸的全是花香。”

自1930年左右,冰心等人将纪伯伦作品引介到中国以后,纪伯伦被中国读者所了解熟悉,成为和泰戈尔齐名的外国诗人。其中,《先知》、《沙与沫》两部散文诗最为知名,国内读者也一般将纪伯伦定义为诗人。其实纪伯伦除了是个热情的诗人外,更是一个深沉的思想家、激情澎湃的演说家、天才的画家,更是一个天真的阿拉伯孩子,就如他反复提到的“人之子”的意象。难怪黎巴嫩人直呼“我们的先知纪伯伦”——你应当知道在阿拉伯这样三大一神教的起源地,只有像穆罕默德、耶稣、摩西这样的圣人才可被称为“先知”,而这一荣耀的称号也加之于纪伯伦,可见黎巴嫩人对纪伯伦的喜爱。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传统的阿拉伯家庭,母语即阿拉伯语,他一生中大量的作品以阿拉伯语写成。虽然之后客居美国,不时以英语发表少量作品,但他终身坚持母语写作,甚至发起阿拉伯语复兴运动。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纪伯伦作品都由英语转译,失去了阿拉伯语的元真。纪伯伦的知名和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使得署名纪伯伦的诗集大量泛滥,很多诗歌被改编再加工,失去了纪伯伦的原意。更有甚者,将很多不是纪伯伦的作品归于纪伯伦名下,无非是想沾纪伯伦的光环。这严重破坏了纪伯伦的声誉和其作品面貌。

纪伯伦是个高产的作家,智慧惊艳的诗歌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许多重要的作品,如小说、话剧、演讲、散文、译文……乃至他风格独特的画作。

一个人的思想力量是如何养成的,没有标准答案,在我想他一定是钟情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不过思考在进行着的人也很多呀,为什么能成为思想家的人却屈指可数呢?是方向问题吗?更或者是天赋异禀?这部全集尚未看完,看完后或许答案可以有。

相关文章

  • 书摘有感

    松是雪的骨骼,雪是松的灵魂。那寒崖的一株苍松,是风雪中千百年不变的坚挺,是时光辗转雕琢不去的凝姿,是一图虬枝劲节的...

  • 书摘有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个世纪相交之际,地球上三个古老的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涌现出三位文学巨星:中国的鲁迅(188...

  • 有感书摘

    “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就哭啊,抓啊,像一个孩子扯桌布,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

  • 天才,不过是提前努力的地才

    读《加速》(序)有感 书摘: 如果自己不优秀你不想变得优秀,那就没办法吸引到你理想中的优秀的人来到你身边。...

  • 这30多条信息给我干蒙了

    喜欢写一点东西,懵懵懂懂。没有文采可言,没有知识可说。 昨晚看书摘抄了一篇故事,有感就写了...

  • 余华《活着》有感书摘

    01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

  • 推荐几款文艺而又小众的APP

    01、萝卜书摘 简介:萝卜书摘一款制作书摘与短文的App。 App内可以发布800字以内的随笔和480字以内的书摘...

  • 萝卜书摘

    萝卜书摘是一款书摘分享社交APP。 体验了萝卜书摘,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书摘,而不是读书。首先阅读分享更加注重...

  • 《财备自由之路》读书笔记

    其实更多是书摘。有感于德国人的严谨,这本书系统地提到了太多思维上的问题——更像是《财富自由之路》和《明智行动的艺术...

  • 基本必需,与己有关

    -《以极简方式过一生》读书摘录及有感 乔治赫伯特说:“荣誉和利益往往不能两者兼得。”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心中有一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摘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wyg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