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关于文章的修改和回看部分,体会颇深。
作者布兰登在书中提到:很少有作家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有一次,贾岛骑驴走路时,忽然想起两句诗来,在纠结用“推”还是“敲”时,不知不觉冲撞了吏部侍郎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得知缘由,不仅没有追究贾岛的冲撞之罪,反而跟着沉思起来。最后韩愈说:还是用敲字好。由此留下千古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更留下古代文人用心揣摩“推敲”文字的佳话。
没有人提笔就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都需要反复推敲,不断打磨修改。
01关于文章的修改
古今写作大师都很重视文章的修改。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呕心沥血,10年写成《三都赋》,导致洛阳纸贵。
托尔斯泰的三大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无一不是修改了多遍以至十几遍,丝毫不亚于构思起草时对作品的全心投入。
布兰登认为:
修改文章是件很磨人的事情,但经过修改之后,不愿意再增添或删减任何东西,就是你的文章完成之时。
我在写作《读北大教授罗新探究历史学家美德的文章,感受文字的力量》一文时,对于开头要不要介绍一下罗新教授文章的内容,纠结了很久。
最后还是放了上去,因为担心读者没有读过罗新的这篇文章,不了解文章的内容。
发出去后过一天再回看,发现这段内容其实可有可无,删掉也不会影响读者对我文章内容的理解。
当文章达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境界,才能称之为一篇好文章,才能被读者喜爱并接受。
02关于文章的回看
回看曾经的文章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很多时候你会感叹:这是自己写出来的?当时怎么会这么写?即使写得很好了,再次浏览时,也有可能产生更绝妙的想法。
杨绛先生回忆钱钟书写《围城》时说:这本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写成的,她是“锱铢积累”读完的。据杨绛先生回忆,钱先生后来再回看这部小说时,还是恨不得大改特改。应该就是又有了更好的人物或情节构思。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指出,回看文章时之所以会对自己当初的写作产生疑惑,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作者认为技巧、运气、胆量和天赋都是写作过程的关键要素。
我的一篇关于《快速阅读术》的书评文章,书评私教班媛媛老师提出了两点修改意见。
我在回看这篇文章并准备按照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时发现,这篇文章怎么会如此陌生?这是我写的文章吗?我当时怎么会这么想?
这篇书评确实是匆匆赶写出来的,写的时候脑子里的思路也确实不是很清晰,但是不至于烂到这个程度吧?连我自己回看起来都觉得烂得惨不忍睹,震惊了!
于是,我重新构建主题,梳理结构,增强逻辑,修改文辞。但是修改完成保存之后,翻看一次就会发现一次问题,直至修改了七、八遍后才重新发给媛媛老师。
一直以来我写东西就有个习惯,每次回看都有做出修改。开始迷上自媒体写作后,平台的修改次数上限常常被我用光,因此,我甚至偶尔会怀疑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
今天《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终于让我释怀,为了追求文章的完美,托尔斯泰、钱钟书这些文学巨匠尚且如此,我又何须纠结?
我是爱读书的罗青烟,南方女子骨骼,北方女子性格。
您的评论是我前行的路牌,您的点赞是我前行路上最美的景色。
我愿意和你一起读书中闲话,聊心中情感,品人生百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