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北方,向来寒风刺骨,我一手拎包、一手捂紧领口疾步走到星巴克门口。清晨是所有齿轮都开始旋转的时间,而我也是万千旋转的齿轮之一,作为世界的一个零件,每每在早晨这段时间里旋转不停。形容时间流逝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或文艺、或务实,而我更喜欢叔本华的一段阐述:“时间不停的逼迫着我们,几乎不给我们从容喘息的机会,它像一个挥舞着鞭子的监工,紧紧的跟随在我们后面。只有我们陷入无聊和烦闷的深渊时,时间才会停止它鞭策的手”,既有万物不断变化运动的哲学意味,又有催人奋进的紧迫感。如同我的手表,相较其他手表不同的是秒针不是“哒哒哒”的规律性转动,而是没有片刻停顿的匀速旋转,无形中多了几分时间从指缝中溜走的焦虑。
美国一部小妞电影《实习生》中有这样一个的情节,一位70岁高龄的商界领军人物,退休后十年如一日的保持着每天清晨7点准时坐在星巴克喝咖啡读报的习惯。我当然没有这样的恒心,也不否认现实的局限性不容我在清晨暂做一刻闲人。朋友约我谈事情,又知我不喜喧嚣,咖啡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比约定时间早来20分钟,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保持的习惯,无论是工作还是赴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尽量早到10-20分钟,不至于面容上挂着风尘仆仆的凌乱和毫无准备的仓促,我坐定简单收拾好随身物品后静待朋友到来。
我喜欢咖啡,一位朋友曾告诉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是有吃不完的香蕉,而我曾经憧憬将来拥有世界顶级咖啡机和咖啡豆。但我又忌惮咖啡,这是一种基于生理反应而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即便是加入牛奶的拿铁,也会让我饱受“花前一壶酒,瞪眼熬一宿”的彻夜难耐。北欧人深入骨髓的“早晨不先来一杯咖啡,就无法面对人生”理念,大概也是为了集中精力工作生活的考虑吧。喝完咖啡再来一大杯热水,如此简单粗暴的稀释咖啡浓度,是我迄今为止能想到的无法抵抗咖啡诱惑的同时,又免遭失眠之苦的折中方法,尽管数次以失败而告终。
我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有窃窃私语的情侣,也有专注于手机的低头族。坐在我邻桌的两个非洲年轻人,大概是奋笔疾书的码农,正在对着电脑讨论着什么,零星的几个人等着点餐。星巴克的点餐队伍是横向的,这样可以保证排队的人都能面对工作区,对服务生娴熟的咖啡调制操作尽览无疑,焦虑感也会随之降低。人是唯一拥有控制感的动物,控制感的获得,不仅来源于对事件进程的显性干预,也来源于对事件的目所能及,排队这件小事是最好的体现。我喜欢坐在墙角静静看书的那个女孩,高高的扎着清纯可爱的丸子头,一脸精致的妆容,捧着一本英文小说在读,和这满屋子碎叨的顾客形成鲜明对比,却和简约淡雅的店铺装修风格相映成趣。有的人生活在时间中,与古今哲人贤士相晤谈。有的人生活在空间中,与周围邻人俗士相往还。事实证明以貌取人是有几分道理的,网上有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当女孩抬头望向窗外的一瞬间,大有“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如仙风道骨般的恬然神态,我若是男人,定会被这惊鸿的一瞥所折服。
店里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我看着眼前变化的一切,竟想着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唯一的乐趣是与密友促膝清谈玄学,胸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通达而怡然自乐。今有形形色色的人群,充斥着物欲横流的功利心,往返于工作家庭之间。不禁感慨有关于人类认知的四个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四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关系,听起来拗口,却蕴含深刻的哲理。有的人谨小慎微,活的隐忍,深怕举止轻浮被人诟病。有的人头脑简单,荒诞而不自知,不知生而为何。殊不知有时候太过小心与太过粗心一样危险,简单永远是最佳方案,这跟尽可能说实话是一个道理,因为实话远远比谎言更容易记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独处冥想中寻求达观的胸怀,自我慰藉世事无常,带着看淡即是云烟,想开便是晴天的禅意,保持丰盈的内心活在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