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来简书已经三年。看到讨论文采的复盘作业,不由得把自己的文章翻了一遍。才翻了两篇,就不想往下看。
翻着作品,深刻的感觉自己的失败。三年了,在写作上好像依然没有什么进步。
急于提高写作水平,却走不出眼前的瓶颈期。这应该是大多数作者的困惑。
我依然困惑,但不再焦虑。
初学写作的时候,我可不是这样。急于寻找老师推荐书籍,疯狂购买各大公众号上的安利的心理、两性、情感、科普、影视作品原著小说……五花八门的书买了不少,却看不下去。
但我还是倔强的买了不少,逼迫自己读。结果真是出乎意料,不仅写作水平没提高,对阅读也生出腻味来。
当我询问大学老师怎么提高写作水平时,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去找一个你喜欢的作家,读他的作品,然后去模仿。你不用管这个作家出名与否,只要你喜欢他和他的作品风格,就可以学着模仿。
当时我很困惑,担心自己模仿的太像,反而不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老师说,你应该担心的是你模仿的不像,而不是模仿的太像。
当时带我写文章的学姐已经考上湖北大学的研究生,她建议我读汪曾祺。汪曾祺当然是个大家,但他的书,我翻了两页就读不下去。
老师和学姐的建议被推翻以后,我又陷入写作的迷茫期。
坐在窗前,拿出稿纸,写不了几行就删掉。偶尔写出一篇完整的,也因为回头重读时觉得不够好而付之一炬。
整整一年,我没有写到两篇文章。有一次和要好的朋友提起来这件事情,她轻描淡写的说,那是因为你写的太少。
这话使我羞愧。后来烦躁的时候,没事的时候,坐火车的时候,等公交的时候,我就在手机上写。有时等待时间过短,就写个大概的提纲,存在手机便签里,晚上睡觉或者早上起床之前,对照着大纲,写一篇文章。
这方法很奏效。短短一个月,我写了将近5万字。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惊喜的发现,以前伴随着作品的种种缺陷也明显得到改善。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则,在写作上同样适用。
不再琢磨读什么书能提高阅读能力,不再执着于写什么题材深刻。想到什么就写,写完之后再修改一遍,两个星期再修改,两个月再修改,两年再修改。
如此循环往复,通过不断修改自己从前作品,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见证自己的成长。
“灵感是劳动的恩赐”。不记得这话是谁说的,但当我写得越多,确实能想到的点和话题更多。
劳动,当然不仅仅是在写上下功夫,还要在读上下功夫。
这个功夫,不是要研读什么经典或者写作技巧之类的书籍,而是去读你能够读的下去的书,一切你能读下去的文字或者影像作品。
它可以是一个笑话,甚至是一篇无趣的产品解读,只要你能读下去,它一定能在某一刻给你提供价值。
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读糗事百科,不仅因为好笑,还有一个原因是,当不知道写什么,或者文章继续不下去的时候,我可以读一部分发散思维。
特别喜欢《吐槽大会》。对娱乐圈,我向来漠不关心。但《吐槽大会》的台词写得很好,你有没有发现,它的语言虽然冷峻,却很搞笑,搞笑完了,又让人深思。比如张雨绮那句“我看男人的眼光确实不行,但我行啊”,陈乔恩被质疑大龄单身剩女时,霸气回怼“我为什么要被别人捧在手心里,我自己有手,我捧红了我自己”。
不知道别的观众看《吐槽大会》什么反应,但我看的时候,确实心情一秒钟一变化。嘉宾要吐槽到场的其他明星或者艺人,他们看起来毫无关联,但总能有人用不同的方法把他们一起吐槽。搞笑冷峻就罢了,逻辑还完美自洽。
以前文章,如果能在短篇幅内让读者情绪波澜起伏,该需要多么深厚的功底?
我之所以说读影像作品,是因为它们往往更直接,画面感更强,给读者的体验是很直接的。
最近刷到几次《皓镧传》的视频,被历后圈粉了。她虽然是个反派,但她确实是有智慧和谋略的女人,她看穿李皓镧的狡猾,斥责女儿公主雅不该乞求秦王孙的爱,愚不可及。
她是心狠手辣的政治家,又是不得儿女理解的母亲。
这个角色就很立体,她强大而孤独。
文章也是如此,想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得有血有肉。
这种血肉,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日复一日的练习。
想要突破写作的瓶颈期,除了一直写下去,没有捷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