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风华年
“留礼寿,好孩子,你为父王不平,父王知道。可你若真想为父王报仇,就不能这样把仇恨都流露到外面。你得学会隐忍,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那样,和普贤奴、文殊奴,还有你的那些表弟表妹们好好相处。要比现在更加接近皇帝一家,获得他们的信任,然后你才能发现他们的弱点,知道吗?”
做皇帝,这是喜隐一生中最大的执念,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喜隐曾经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因夺位失败而被耶律璟处死,对此他什么都做不了!他好不容易活了下来,却还是想着怎么成为皇帝。
哪怕他娶了他的“好姑娘”乌骨里,哪怕他的计策一次次失败,他依旧死性不改,还是一门心思扑在皇位上。最后夺位不成,反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
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被乱箭射死,那时的喜隐是仇恨多一点还是悔恨多一点呢?喜隐一心只想着造反,平日里对儿子留礼寿疏于教导,他没有教留礼寿辨是非,明善恶,而是让他变得和自己一样爱“做梦”,做的还是“一呼百应”的白日梦。
殊不知他不具备的能力,他的儿子也没有,他把留礼寿变得和他一样头脑简单,只会鲁莽行事,他留给留礼寿的东西,百害而无一利,反而使留礼寿一步步陷入权力的深渊,更使他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留礼寿之死具有必然性
喜隐决心造反,如若失败,留礼寿身为他的儿子,是很难幸免的,所谓“父债子偿”。
喜隐从小就给留礼寿灌输“拯救世界”的英雄梦,留礼寿也经常听到关于太祖阿保机、祖父李胡、父亲喜隐平生所有能说得上的英雄事迹,每每听到这些事迹,都会使他热血沸腾,在某一瞬间,仿佛那些故事的主角,都变成了自己。
正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留礼寿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英雄梦,就是干一番事业。他不知道怎么才能成为一个英雄,他对英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习惯性地把自己的父亲当成英雄膜拜,父亲是一个英雄,那他做的事就都是对的,即便是“谋反”在留礼寿的眼中,也是没有错的。
他觉得如果他的父亲成为了皇帝,那他就是太子,后面也会是皇帝,做皇帝算是一个成为英雄的捷径,虽说是捷径,但是它能够达到他成为英雄的目的,所以留礼寿也就不管什么手段不手段。
留礼寿并不知道,并非人人都可以当皇帝,得天下是一种机遇,治天下是一种能力,而做皇帝最重要的是看你的能力。
“造反”可以看成是一个中性词,推翻暴君统治的战争是正义的,推翻贤明君主的统治是非正义的,而耶律贤很明显是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他们造反的人所发起的战争就是非正义的。
喜隐和留礼寿父子都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即便他们能夺得皇位,也治理不好国家。
喜隐屡战屡败,仍然不愿意放弃那些本来就不属于他的东西,最过分的是他还让留寿礼也觉得大辽江山就是他们的,让留礼寿愈发自大。
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根本没想过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得民心,注定会失败。
留礼寿之死具有偶然性
如果喜隐失败多次后就停手,安分地过日子;
如果喜隐把儿子教养好,不求顶天立地,但求堂堂正正,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而不是整天“做梦”。
留礼寿被教养好了,那将会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
真正长成后的留礼寿也不愧是喜隐儿子,鲁莽的性子简直和喜隐一模一样,留礼寿和喜隐都自诩为耶律阿保机的后代,这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血统很高贵。
“即便是死也要站着死”,这是留礼寿一直强调的一句话,可是他根本就不明白,他和父亲的出发点就是错的,“犯上作乱”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事情,既然是错的,那站着死和跪着死也就没什么区别。
在留礼寿眼里“站着死”的就是英雄,这也是喜隐一直给他灌输的思想。喜隐觉得为皇位奋斗一辈子,即便是死也死得其所,他对皇位的执念太深。
如果喜隐能够放下对皇位执念,那留礼寿就有可能不死。
留礼寿之死必然性大于偶然性
留礼寿之死是三代“执念”相承的结果,喜隐的父亲就对皇位耿耿于怀,这一观念从小就影响着喜隐,喜隐继而又影响着留礼寿。
“做皇帝”这已经成为他们那一支根深蒂固的执念,没办法轻易改变。
再说喜隐自己都是个“半吊子”,他自己都心术不正,也没什么能力,又怎么可能把儿子教好呢!
父亲常常是子女崇拜的对象,留礼寿也很崇拜喜隐,在他心目中他的父亲就是大英雄,这是因为喜隐展现在留礼寿面前的都是自己好的一面,就像乌骨里被他吸引,也只是看到了他好的一面,即便后面发现喜隐的缺点,她也尽力包容。
留礼寿是喜隐的儿子,当他理想中的父亲和现实中的父亲产生矛盾时,他会自动忽略父亲的不足,更倾向于在别人身上找缺点。
留礼寿是喜隐的儿子,这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他在感情上会更偏向于自己的父亲 ,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分辨不出好坏的留礼寿呢?
留礼寿惨死,怨不得别人,只能怨喜隐自己,是他自己亲手把儿子逼上绝路的。
所以说喜隐最大的败笔不是谋反,而是将儿子养废,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我是小辞,这里有深度的书评、影视评论,也有搞笑的段子!
欢迎关注 评论 留言 分享,如果喜欢,帮点个转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