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是个“烂好人”。从小到大,任何人对我提出“帮忙”的需求,也不管这个忙我自己想不想帮,有没有能力帮,我几乎都无法拒绝别人,好像“不可以”这三个字在我的人生字典里被删除一样。或者就是别人的行为就算惹我不开心了,我也要强装出没事的样子,对人强颜欢笑。
小学的时候,一次自习课,老师要求大家安静地做作业,让班长管理纪律,讲话的同学都要被班长记下来交给老师,后面处罚。当时作为“学霸”的我,肯定是严格遵循老师的要求,不会说一句话的。但是没多久,班长主动找我说话,让我借橡皮。我摇摇头,手指遮住嘴巴,示意他不要说话。他继续说:“你放心吧,我不会记你名字的。”我实在拗不过,就信了他:“好的,那借给你吧。”
后来老师进来开始处罚,念到名字的人要上去被打手心。而当我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耳边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懵了!作为乖乖女的我,第一次上台当众被打手心。这么多年过去了,打手心的疼早已忘记,但是那一刻的屈辱在心里永远打上了烙印。时常想:“要是我当时不帮他就好了……”
而这样的例子几乎伴随我以前的人生。
初中,学校不让买外面餐馆的盒饭进校,倡导大家在食堂吃饭,因为更安全卫生。不愿意违反校规的我,却还是帮同学去校门口,假装餐馆老板的妹妹,帮同学买了盒饭。
高中,热水是需要去宿舍楼下用温水瓶接的。我个子小,拎一个温水瓶其实就很吃力,还要排很久的队。可是,我还是架不住室友的央求,常常帮她打水,而耽误我自己晚上的自学时间。
大学,一个平时感觉玩得挺好的女同学,把我的隐私传到整个班上,我却只能晚上在被窝里默默流泪,而不敢找她吵架,还要强迫自己保持同学的“友谊”。
你以为只是上学的时候我是这样子吗?不,就算工作了,我这“烂好人”的毛病还是没改。同事在带客户,我顶着酷暑烈日,去帮她完成当天的任务,可是我自己的任务都还没有完成。我师傅气得骂我:“你在搞什么!自己的事情都没做,哪里来的时间去帮别人!她明明可以晚点自己去做的!”我欲哭无泪,因为他骂得对。
这样去充当“烂好人”并没有让我活得开心,反而让自己觉得失去自我,对人唯唯诺诺,做事战战兢兢,真的觉得活得好累好累。我就是怕别人觉得我不“合群”,怕别人觉得我不“乐于助人”,怕别人不和我做朋友。可是,不是常说“助人为乐”吗?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吗?为什么让别人开心了,我自己却不开心?
直到偶然一个机会看到“讨好型人格”这个词,就是“一味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
原来是这样!
够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的生活,我真的受够了!
我要改变,不能让自己再这样懦弱下去!不要再当“烂好人”了!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就是当你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的行为就会这样去做了。如果行为没有这样做,说明你是没有明白的。在这个事情上,我可能做到了。因为我意识到做“烂好人”让我不开心后,行为开始慢慢改变了。
一个同事找我借钱,我自己过得也很困难了,但当时仍然有点找朋友借钱再去借给他的想法。现在想想要是真的这样做了那得多荒谬。还好我忍住了当“好人”的冲动,终于拒绝了他。后来发现,他老婆在朋友圈发一家人到处旅游的照片,又秀名牌包包,又秀昂贵保健品。而我呢,连自己一个人都快养不活,还想着帮这样的人分担问题!真是可笑!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我发现自己好开心。因为我终于没有只想着别人高兴,而牺牲自己了。不当“好人”,原来可以让自己少这么多内耗!
有一次,带妈妈坐地铁。年近60,住在小城镇的她从没有坐过城市的地铁,进站刷卡的时候不太会,就稍微耽误了一下。结果旁边有一个人就开始大声呵斥她:“怎么回事,这么慢!”妈妈更加慌乱了,抖抖嗖嗖地刷卡更慢了。要是以前,我肯定会怕伤了和气,而不敢据理力争,让妈妈受委屈。可是我不再是以前那样了。我大声回了他:“催什么!你第一次坐轻轨就很熟练吗?!谁家没有老人呢!”当然,说话的同时我也尽快帮妈妈刷了卡进了站,没有耽误后边赶时间的人。那人听我这么说,反而没有再说话了。
原来,不要怕“伤和气”,有理好好说,也是可以让大家和平共处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是只要争吵,就是世界末日。不是委曲求全,就能世界和平。
最后,真的很开心现在的自己不再为了他人而忽略自己感受,开始让自己先成为一个正视自身想法的正常人,去接受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要帮人也可以,但是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或者,在自己不委屈的情况下。
取悦自己,才能和世界更融洽相处,而不是委屈地帮了别人,却去憎恨和埋怨世界。
网友评论